贡献偏差法在科技期刊出版评价的应用
贡献偏差的含义——见《编辑学报》2012年第4期“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内向型分析”
内外稿的贡献偏差,偏差为负,说明贡献为负,贡献为负说明稿件的学术影响力偏低,在出版中需要分析原因,调整录用的方向或者是评价标准。可以是以作者单位、学科或栏目为统计对象,分别计算贡献偏差。以一个期刊的数据为例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出版对策。
将不同期刊的内外稿、学科贡献偏差放到一起比较,贡献偏差的变化幅度,说明期刊水平的提升空间,应该做的更好而没有做好的期刊的贡献偏差应该是负值,即使绝对指标高,也不能说做得好——因为提升的潜力没有被充分发挥。贡献偏差为 0时说明机构或学科的贡献是平衡的,否则,一方面为正就说明另一方面为负,就存在提升的空间。因此,可以以贡献偏差的绝对值的大少来评价期刊的提升空间,数值越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可提升空间也就越大,也就是期刊的水平没有达到期自身应该达到的水平。
以内外稿来区分,一些专业性期刊很难统计。以作者分布来评价期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单纯看作者机构的分布意义不大,关键是机构分布广泛而且影响还要足够大——基于作者分布的概念,取发文量占期刊发文量 50%所涉及的作者机构数作为期刊的核心作者群,统计期刊的核心作者的贡献偏差,来评价期刊核心作者与非核心作者论文的贡献偏差,可以看出期刊的提升空间——也就如同内外稿贡献偏差。如果偏差的绝对值比较大,则说明期刊的提升空间就比较大。
以期刊自身的可提升空间来评价期刊,比以期刊引文频次的绝对数来评价期刊,是否更具有合理性?期刊与期刊的比较中,以期刊的引文频次等指标的绝对值为标准,忽视了期刊的特征和定位,致使期刊的出版模式、角色定位和语言趋向单一化,不利于期刊的多样性发展。而基于期刊自身学术影响力提升空间的评价,则是眼睛向内,基于自身的学科、语言和定位来办刊,有利于提升期刊出版质量的同时保持期刊出版的多样性、特色化。
作者:赵大良
来源:中国高校期刊研究会网站
发布时间: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