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济南 250014)
太原罗贯中与东平罗贯中为同一人考论
刘洪强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济南 250014)
山东“东原”这一名词在历史上是经常使用的,这就驳斥了有些人的“东原”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观点。《水浒传》中的“东平”府里的“董平”是罗贯中特意设定的一个人物,影射了罗贯中。从“太原郭茂倩是东平人”的类比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罗贯中的祖籍为太原,出生在东平,反之亦然。
太原;东平;东原;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哪里人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罗氏的籍贯主要有东原(今山东东平)说、太原说、钱塘说三种,当下学界一般认为钱塘乃罗氏寄籍。而东原、太原之争针锋相对,几成水火。
持东原说者的主要根据是大量包括《三国演义》在内的小说的题署为“东原罗贯中”。除此外,嘉靖本卷首载金华庸愚子蒋大器的序中有“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1],这是《三国演义》的最早序文,值得重视。
持太原说者的主要证据是《录鬼簿续编》,云: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2]。
太原说虽然是单文孤证,但白纸黑字,确凿无疑,且鲁迅、孙楷第、赵景深等学者均认可,不容忽视。于是有学者提出两个罗贯中说,一个写小说,一个写戏曲等等。但是学界对此不认可。在这场辩论中,有些问题需要得到澄清。下面就某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两罗合一。”也就是说这两个罗贯中其实是同一个人。
论者攻击“东原说”不合理,说“东原”并不存在,这对“东原说”无异釜底抽薪。
1992年刘世德先生《罗贯中籍贯考辨》说:“‘东原’不是古代实有的地名。它其实是古代的一种虚指的地名……既然东原等于东平,而自西汉至明初,在地名的使用上,只有过东平,却没有东原。也就是说,东原作为地名,既没有在古代行政建制上使用过,也没有在古代实际生活中使用过。”[3]
2004年胡斌先生《〈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当为今山西太原人》说:“‘东原’只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正式使用过的、地域范围不确指的地名,这样的泛称不适于作‘忘年交’的籍贯。”[4]2011年王增斌先生在《“东原”、“太原”、“东太原”、“南太原”详考——兼论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之误》的摘要中认为,“东太原”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为东平人的证据[5]。2012年柏俊才先生《罗贯中籍贯考辨》论证“东原不是一个专有地名”。他说,“故‘大野既猪,东原厎平’之‘东原’绝非今东平,否则于地理行政区划上讲不通”。“郑玄将东原解释为东平郡为曲解,孔颖达大约是以讹传讹,错将东原解释为东平郡。”[6]2014年王增斌先生《从“太原罗贯中”到“两个太原”、“两个罗贯中”——元末罗贯中籍贯近三十年争议论评》同意刘世德先生关于“东原并不是实有的地名,在古代,并没有任何一个州县叫作东原。‘东原’指山东东平一带,仅见于《尚书》的注释”的说法[7]。
在众多反对罗贯中籍贯东平说的研究者中,王增斌先生攻“东平为东太原说”最为有力。在笔者看来,王先生在这一点的反驳上是合理的,不过,退一步说,王先生的论点就是成立了,也不能证明罗贯中就是太原人,他仅仅证明了“东平不为东太原”而已。
刘世德先生攻“山东东原没有在实际中使用”最为有力,影响甚巨。“山东东原不存在”这种说法影响很大,至今未见有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其实,在宋元明之际,“东原”是确实存在的。
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四十五收有《登科记序》,文末为“庚子岁季秋朔日,东原李世弼序”。张金吾下按语:金吾案,李世弼山东须城人,仕金为教授,见《山东通志选举考》[8]。写于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的《天朝褒崇祖庙之记》末尾有“姑述其事之本末者,以此上元日东原李世弼记”[9]。
金代元好问的集子中出现了多个“东原”均指“山东东平”。《赠萧汉杰诗序》中有“壬子冬,与余相值于东原”;《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中有“东平贾氏,自真定三祖始见谱谍……壬子冬十月,自真定来东原,显之以此本见示,且征后记”。缪钺先生在《元遗山年谱汇纂》中认为此处“东原即东平”[10]1467。《元好问全集》卷三十五《太古观记》中有“岁丁酉,师之高弟范炼师自东原来,裴回遗址,有复修之意而未暇也”[10]739。元好问又有乐府,前有小序“为东原范尊师寿”,赵永源先生注:“范尊师:即范炼师,全真道士,居东平正一宫。本集卷三八《范炼师真赞》云:‘炼师初事昆嵛郝公,号之曰‘玄同子’。”[11]453显然这里的“东原”为东平。“东原上清宫,同杨飞卿夜话汝南旧游”,赵永源先生注:“此处所谓‘上清宫’,当为东平之正一宫。本集卷三八《范炼师真赞》云:‘戊戌之夏,予过东平,留宿正一宫,时范炼师已东迈。’”[11]450这里东原为东平确定无疑了。元好问的乐府有小序“饮东原王□章家郎中家”。胡适先生认为“王君璋是王玉汝,郓人。是东原为郓州”[12]。赵永源先生也认为是“东平”[11]343。卷三十九“某顿首启:东原宿留几半岁之久”,从缪钺先生所作《年谱》可看出“东原”亦为东平[10]1438。
元郝经《陵川集》卷二十六《去鲁记》:“乙卯秋,始得东行,由赵魏以适鲁。八月入于东原,九月由东原而东济汶、泗,越十有三日丙午,自鹿门入于曲阜,径公宫而西,两观稷门,巍然双髙,而道出乎其间,泮宫虽废,而泮水犹在。”[13]王庆生先生的《金代文学家年谱(下)》对上面作注说:“东原指东平府。”[14]
元胡祗遹《泗水县重建庙学记》:“今内外要职之人才,半出于东原府学之生徒。”[15]显然这里的“东原”亦指山东东平。东原在元代名气很大,元曲的曲牌【庆东原】(又名【郓城春】)【东原乐】据考证都与东原(东平)有关[16]。清陶梁《国朝畿辅诗传》卷四十五:“王鸿字靑来,深泽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官山东东原县知县。有《红豆山房诗》一卷。”[17]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四)卷一百七十九中有:“东原驿,在东平州西南,旧置驿丞,本朝顺治十六年裁。”[18]
以上“东原”的存在与使用,使刘世德等先生的观点不攻自破。
论者常常拿《水浒传》中的地理错误说事。1990年张志和先生的《罗贯中籍贯生平考异》以《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的描述相当混乱”来证明罗贯中非东平人,没来过山东[19]。1992年刘世德先生《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从“梁山泊的方位”“武松的籍贯”和“寿阳的错位”等地理错误来证明罗贯中是太原人而非东平人[20]。
这些先生们的意见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拿来判断一个作家的籍贯却需要谨慎。这些错误太明显了,刘先生认为“违背了地理方面的常识”。不论施耐庵还是罗贯中都是学问渊博的人,说他们连根本的地理知识都搞不清楚,让人很疑惑。比较可信的情况是——他们故意留下这许多“纰漏”来迷惑读者。这“纰漏”也许是世代流传下来的,罗贯中们不想也没有必要去修改它们。其实依施、罗的知识想避开此类幼稚的错误,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况且文学作品中有地理方面的“失误”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毛诗正义·淇奥》提出一个观点,即“诗文中景物不尽信而可徵”。如《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实则“淇奥无竹”,《孟子》“牛山之木尝美矣”却“全无土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只有“西有琅琊”[21]。
有时“地理错误”甚至还是必要的。莫言先生在《福克纳大叔,你好吗?》中讲他的“高密东北乡”:
我的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根本没有山,但我硬给它挪来了一座山,那里也没有沙漠,我硬给它创造了一片沙漠,那里也没有沼泽,我给它弄来了一处沼泽,还有森林、湖泊、狮子、老虎……都是我给它编造出来的。近年来不断地有一些外国学生和翻译家到高密东北乡去看我在小说中描写过的那些东西,他们到了那里一看,全都大失所望,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荒凉的平原,和平原上的一些毫无特色的村子[22]。
贾平凹先生在《高老庄后记》中说:“现在我写《高老庄》,取材仍是来自于商州和西安,但我绝不是写的是商州和西安,我从来也没承认过我写的就是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商州和西安。”[23]
如果我们拿莫言写高密与家乡不合来衡量,就会得出莫言不是高密人的结论。因此这种判定作者籍贯的方法要慎用。
罗贯中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我们分析《水浒传》中有没有罗贯中的踪影。仔细阅读《水浒传》我们发现《水浒传》中董平的武功与名字是耐人寻味的。董平在《水浒传》中虽然是个小角色,出现也最晚,但是他的综合实力应该为梁山第一。宋江见了董平“纳头便拜”,还请他做“山寨之主”。宋江让人做山寨之主的,不过呼延灼、卢俊义等几人而已,可见董平的地位之重要。
《水浒传》第69回这样介绍董平:“一个兵马都监,乃是河东上党郡人氏。此人姓董名平,善使双枪,人皆称为双枪将。有万夫不当之勇。”“董平心灵机巧,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山东、河北,皆号他为风流双枪将。”[24]《水浒志传评林》也是如此介绍的[25]。张清连打梁山呼延灼、杨志等大将,然而连发两石子却奈何不了董平,要不是旁人来插手,董平一定会活捉张清的。董平号称“英雄双枪将,风流万户侯”,武松有其勇无其文,燕青有其文无其武。所以董平既可看作一位能攻城略地的大将,也可以看作一位心灵手巧的说书艺人。
东平府里的董平,本身就让人感觉不寻常,这里的董平谐音“东平”,而且他还是“河东上党郡人”,就是今天山西长治附近,这与古代的太原也较近*《水浒传》中与其相似的还有戴宗,他最后在岱庙修行,戴宗谐音“岱宗”,岱宗是泰山的意思。。
所以笔者认为这董平身跨双重地域,一为东平,一为太原(河东),大概是罗贯中身兼东平与太原两重地域身份的影射吧。
我们考察北宋郭茂倩的籍贯情况,就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而很容易解决罗贯中的籍贯之争。《乐府诗集》的编纂者郭茂倩的生平情况以王运熙先生考证最为精审:
郭茂倩的籍贯是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其祖先原籍则为山西太原。苏颂墓志称:“君之先世,自阳曲(属太原)徙东土。”志铭又云:“本朝甲族,太原东平。”可见至北宋时太原、东平两地的郭氏都是望族。《乐府诗集》刻本卷首署“太原郭茂倩编次”,盖从其郡望而言[26]。
东平的郭茂倩署名太原郭茂倩给我们在罗贯中籍贯研究上以很多启示。太原应该是罗贯中祖籍,而东平是他的出生地。当然反之亦是成立。这样一来,太原与东平之争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而且在事实上也是合情合理的。
1988年刘孔伏先生《罗贯中生卒年及籍贯辨析》中说罗氏是山西太原人,不过在山东东原避居过一段时间[27]。1992年金文京先生的《罗贯中的籍贯(节译)》提出了一个假设:
罗贯中原籍是太原,自他这一代,或他父亲那一代流居东平,之后又移居杭州,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他的别号——湖海散人,确确实实与他那样的境遇相适应。移居杭州后,一般情况下他将流居地做为故乡,说自己是东平人。明代刊行的小说,署名“东原罗贯中”,这是继承这种说法的一个方面。但是,《录鬼簿续编》的编者和罗贯中是“忘年之交”,当我们注意到他会知道罗贯中的真正出生地是太原,即可消除这两种说法上的矛盾[28]。
辛德勇先生认为:“这种南人与北人的差异,同样也未必非互相排斥不可,或许可以思考是不是存在北人南寓的可能。惟折中调和文献记载的歧异,需要有合理可信的依据,类似这样的猜想,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思路而已。”[29]
还有许多学者也曾提出过类似的看法,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按理说,金文京等人的提法是一个有创见而无难度的观点,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国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原因或许是出于家乡观念,总想把“罗贯中”据为己有,从而各执一词。在罗贯中籍贯之争上,各位研究者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你争我夺是不理智的,“两个罗贯中”是不可取的,材料悬置不用是可惜的。就目前来看,“两罗合一”是较为理想的结论。
[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无名氏.录鬼簿续编[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81.[3]刘世德.罗贯中籍贯考辨[J].文学遗产,1992(4):81-89.[4]胡斌.《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当为今山西太原人[J].中华文化论坛,2004(2):103-104.
[5]王增斌.“东原”、“太原”、“东太原”、“南太原”详考——兼论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之误[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7-83.
[6]柏俊才.罗贯中籍贯考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1):99-103.
[7]王增斌.从“太原罗贯中”到“两个太原”、“两个罗贯中”——元末罗贯中籍贯近三十年争议论评[J].江苏大学学报,2014(1):10-18.
[8]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653.
[9]孟继新.孔府孔庙碑文楹联集萃(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46.
[10]元好问.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1]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2]胡适.胡适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20.
[13]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366.
[14]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273.
[15]胡祗遹.胡祗遹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925.
[16]时俊静.元曲曲牌的地域来源[J].戏曲研究(第87辑):246-260.
[17]陶梁.国朝畿辅诗传[M]//《续修四库全书》(第16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道光十九年红豆树馆刻本,2002:577。
[18]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85.
[19]张志和.罗贯中籍贯生平考异[J].许昌师专学报,1990(1).
[20]刘世德.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J].海南大学学报,1992(4):13-18.
[2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53-154.
[22]莫言.福克纳大叔,你好吗?[J].小说界,2000(5):167-170.
[23]贾平凹.高老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07.
[24]施耐庵.明容与堂刻水浒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5]罗贯中.水浒志传评林[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2:676-681.
[26]王运熙.王运熙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63.
[27]刘孔伏.罗贯中生卒年及籍贯辨析[J].阴山学刊,1988(1):42-45.
[28]金文京.罗贯中的籍贯[J].马东震,译.固原师专学报,1992(4):26-28.
[29]辛德勇.太原的异名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J].文史知识,2009(5):137-140.
(责任编校:夏玉玲)
On the Sameness of Luo Guanzhong in Taiyuan and Luo Guanzhong in Dongping
LIU Hong-q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The term “Dongyuan” of Shandong is often used in history. This refutes the view that “Dongyuan” does not exist in history. In the classic novel of Water Margin, Dong Ping from the Dongping House is a character specifically created by the author Luo Guanzhong, alluding the author himself. From the analogy of “Guo Maoqian of Taiyuan is from Dongping ”,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Luo Guanzhong was born in Dongping and his ancestral home was Taiyuan or vice versa.
Taiyuan; Dongping; Dongyuan; Luo Guanzhong
K247
A
1672-349X(2016)05-0062-04
10.16160/j.cnki.tsxyxb.2016.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