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云,张春玲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唐山 063004)
教育教学研究
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杜秋云,张春玲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唐山 063004)
传统文化的承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不能忽视。我们研究了《治家格言》《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传统家训典范和《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等启蒙经典,认为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适合当代家庭教育,对当代家庭教育内容及方法能产生诸多有益的影响,而其影响程度,要看家长和孩子的接受程度。从社会、学校、家庭角度,提出了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对家庭教育进行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传统文化;家训;启蒙经典;家庭教育
国家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提升国民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传统文化的承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不能忽视。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家庭教育一般对18岁成年以前的孩子影响较大,尤其是13岁以前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有启蒙教育的责任,尤其对孩子习惯的养成、传统美德的形成更负有首要责任。传统文化是以德行为根本生发出来的优良文化,对家庭教育十分有益,在很多方面能起到涵养的作用。
要倡导传统文化更多地走入家庭教育,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现状。为此,课题组对各阶段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医生、护士、股份制经理和职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8%的人认为自家家风传承情况较好,包括勤俭持家、孝悌和谐、忠厚本分、与人为善、诚实守信等家风,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德对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影响。有22%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没有整体性和明确的家风”。80%的小学生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自己的家庭没有重视“孝悌”品德的培养,这反映出一些中年家长由于自身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传承文化不力的家教现状。这也启发我们在运用传统文化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当代家长的引导。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是适合当代家庭教育的传统文化。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朱熹的《朱子家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都堪称当时家教的典范。对它们的内容加以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传统家训典籍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有益影响。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启蒙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的作用也较为显著。
中国古人用《论语》作为家教启蒙经典的也很多,《论语》内容涵盖全面,涉及为学、为政、为人之道。其中为人之道方面反映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高尚道德标准。当代传统文化基础较好的家长,也可以选择《论语》作为启蒙读物教育孩子。
下面就根据以上所提的家训和启蒙教育经典,谈谈传统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可能性影响。
1. 培养“孝悌”美德,打好做人基础
孝悌是做人的基础,古人对后代可谓苦口婆心。子女要有孝心,首先要关注父母的需要,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兄弟友爱和睦,让父母放心,这也是对父母的孝。《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章对弟子“孝悌”的要求比较详细,对父母物质的供养上要做到“亲所好,力为具”;精神上的供养要做到恭敬,让父母安心、顺心、悦心。
关于“孝悌”,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中一般都有论述。《朱子家训》要求父子兄弟要做到“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1,p3]。《三字经》说“首孝悌,次见闻”[2,p25],认为修养“孝悌”的品德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孝经》更是通篇强调“孝悌”的重要性,“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3,p63]。《论语》中孔子教育弟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p29]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必须要恭敬。
传统文化提倡的“孝悌”精神并不局限于家庭,“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3,p56],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把孝悌精神延伸到整个社会。中国式的“孝悌”要求晚辈尊重社会中所有的长者、友爱所有的兄弟姐妹,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了广义上的“孝悌”,一个人才能做到仁慈博爱,即“泛爱众”,正如有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p5]。孝悌推广开去就是仁爱,促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现在有些青少年在学校里目无尊长很难管教,究其原因源于家庭教育的薄弱,尤其是“孝悌”品德的缺失。“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在家懂得敬父母,长大在社会上才懂得尊敬长辈、领导,懂得爱家才会爱国。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孝悌”品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身体力行。
2. 培养“严谨”习惯,使孩子少犯错误
一个人行为举止严谨,才能不犯错误,事业顺利,人生少走弯路。在这些启蒙经典中,《弟子规》对生活“严谨”问题要求比较细致,教导孩子珍惜衣食、行为有礼。“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5,p85]
关于“严谨”,孔子教育弟子要“慎言慎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4,p38]。朱熹也教育后代要“慎言慎行”,做人不要骄傲,“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1,p6]。颜之推教育子孙想要将来“立身扬名”,就必须做到说话谨慎,行为检点“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6,p1]。
这些要求有利于今天的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之,启蒙教育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言慎行、规矩低调的生活习惯,这对孩子的未来非常有益。
3. 注重“诚信”美德,打好安身立命的基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道德标准之一,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p43],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能干什么。《弟子规》“信”这一章提出了诚信的具体要求——不能谎话骗人、花言巧语、恶口伤人、搬弄是非。朱子教育后代交友要诚信,所谓“交朋友贵乎信也”[1,p5],这和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p10]的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诚信档案”制度,资信公司通过管理系统为社会提供有偿查询,一旦公民有了不良信用记录,生活阻力将无处不在,比如找工作碰壁、银行贷款受阻等。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诚信档案”制度,但毫无疑问,家长想要孩子将来事业顺利,必须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诚信的品质。家庭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对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非常有益。
4. 倡导“仁爱”,培育平等博爱的胸怀
“仁爱”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博爱”,即“泛爱众”,先人希望我们后代子孙能够爱护普天下所有的人。仁者,爱人也,“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人是万物之灵,对于同一片蓝天下的万物,作为人也是要有爱心的。家长应教育孩子待人“仁爱”,把对个人对家庭的“小爱”延伸成对他人对国家对自然的“大爱”。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5,p199]《弟子规》中“泛爱众”一章就专门提出对弟子平等博爱的要求:“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施惠勿念,受恩莫忘。”[7,p1]在《朱子治家格言》中,“仁爱”就是和人交易不占便宜、体恤贫苦、不忘恩情;“君之所贵者,仁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朱子家训》中“仁爱”就是对人的平等敬爱。“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在《论语》一书中,“仁”的内涵,基本要点是“爱人”。
在儒家看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泛爱众人,博爱天下。家长带领孩子从小读诵启蒙经典,培育孩子平等博爱的胸怀,这样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治国平天下的英才。
5. 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经典能启发家长教育孩子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弟子规》主张学习要力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5,p249]。并且学习要专心:“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5,p26]《论语》也主张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p3],并且主张学思要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p36])、从知识的经常复习中得到新的领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p33])。
在学习态度方面,经典也有很多启发。《弟子规》认为学习,心要恭敬“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5,p261]。《论语》中倡导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p37])、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p17])、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p141])、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p167])的学习态度。
6. 倡导“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
中华祖先在教育后代子孙的启蒙读物中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诫后人要“勤俭持家”,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7,p1](《朱子治家格言》),“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6,p15](《颜氏家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4,p179]。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奢侈浪费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国奢侈品消费者数量大幅增长,到2009年1月,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最近发布报告认为,中国有望在未来10年内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8]奢侈品,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来说,也有其使用的合理性,但目前一些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是虚荣大于实际需要。这种奢侈现象和虚荣心理明显违背了中国式家庭“勤俭持家”的家风。奢侈往往伴随浪费。我们当代父母应该自觉抵制社会上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教育子女厉行节俭,常用多余的财物帮助贫困人群,帮助孩子养成“俭而不吝”乐于助人的习惯,这样孩子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7. 重视待人之礼,培养恭敬态度
古人重视礼,在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中,长辈教导孩子待人之礼的句子随处可见。如“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1,p10]“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事诸兄 如事兄”[5,p73]“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5,p111]“礼之用,和为贵”[4,p16]。
现在家庭多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不懂得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礼节。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不礼貌行为不去阻止,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读诵儒家启蒙经典,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懂得传统礼节“恭敬”的精神内涵,并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应用。
8. 培养爱国情怀,实现人生理想
家国情怀是儒家亦即读书人千年传统,自古知识分子最推崇的就是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古人倡导做人,为了君主、国家,要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所谓“事君,能致其身”[4,p10]、“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7,p2]。今人很多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盲目崇尚外国。有些知名人士移民他国、有的贪官把财产转移国外,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当代的父母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努力学习,懂得报国家的庇护培养之恩。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读诵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借鉴我们祖先家庭教育方法的智慧。
1. 家长应注重胎教
胎教能使生命在缔造之初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6,p37]。圣王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就懂得胎教。史书上记载,太任在怀周文王时,她能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足以证明她是以心平气和孕育胎儿。太任怀胎身语意三方面都善,胎儿出生就是周文王,可见圣人从胎里就受到母亲的影响。
孩子在胎里,心无分别,尘垢未染,先入为主,怡养本性,正宜此时。我们当代的年轻母亲,很多都没有读过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社会应通过一定途径,比如孕妇学校等,宣传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胎教的作用,指导孕妇读诵语言通俗晓畅的启蒙经典,从胎里就培养具有圣贤品质的孩子。
2. 家长应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5,p1]不仅《弟子规》强调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品德要在教授文化知识之先,《颜氏家训》中也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凡庶……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6,p3]。“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6,p4]也就是说,在孩子刚懂事时,家长就应对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教导孩子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孩子的早期教育,绝不是早早学点知识,而是好习惯、好品德的早期培养。习惯是人生中的一柄双刃剑,好习惯会帮助我们轻松地获得人生快乐与成功;坏习惯会使我们的努力变得很吃力,甚至能毁掉我们的一生。孩子13岁以前,比较单纯,记性力强,正是培养好习惯、好品德的人生良机。如果家长在这一时期不加以良好的诱导,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等长大了再教育,难度就大了。
3. 家长应平等对待子女及他人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6,p6]要求家长要平等对待子女,不管是聪明俊秀的还是顽皮愚笨的,都要喜爱怜悯。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表达出对那些嫌贫爱富者的鄙视,“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7,p1]。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告诫后代要善待仆人,“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1,p11]。《弟子规》“泛爱众”一章更是对晚辈弟子详尽提出平等博爱的原则,所谓“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5,p199]。家长如能平等待人,子女才能受其影响,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善待他人,成为在家孝悌,出外博爱的人。
平等心是人的本性,家长应锻炼自己的平等心,这样大家庭才能管理好。明代郑濂就是我们当代家长学习的榜样。一天郑濂因领导了一千多族人和睦相处的“天下第一家”,而被朱元璋赏了两个香梨。为了让族人平等的喝到梨汁,郑濂命人把香梨敲碎在两个大水缸里,家人每人都分到一碗梨水,皆大欢喜。郑濂能够“齐家”,跟他待人平等是分不开的。
4. 家长要言传身教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2,p6]《三字经》把孟母、荀季和当作言传身教的典范。“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3,p3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p301]《孝经》和《论语》都主张居上位者——父母、师长、领导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成为晚辈、下级的表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身教有时胜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教育效果会更好。比如孩子学习时,父母不看电视都看书,家里就会形成学习的气氛,孩子就能踏下心来学习;家长没有赌博、打游戏、酗酒等不良的嗜好,孩子就不容易形成这些不良嗜好;家长孝敬长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学会孝道。
目前,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关于家庭教育的培训学校、协会都有出现,讲座在文化场馆有经常化的趋势。但一些调查发现,具体到每个家庭,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的家庭还不够普遍。基于此现状,我们试从社会、学校、家长等角度,提出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对当代家庭教育进行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1. 政府应采取多方面措施,鼓励家庭学习家教经典,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1)印制启蒙经典
可由政府出资印制《朱子家训》《治家格言》《颜氏家训·教子篇·治家篇》《弟子规》《孝经》等家教经典,发送给每个家庭。
(2)创办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学习传统家教经典
家庭教育的质量主要受父母影响,父母的品德、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奠基石。首先,以幼儿园、中小学为依托举办的家长学校,向不同年龄阶段的父母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其次,由基层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妇联为新婚夫妇设立以优生优育为主要内容的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母范学堂等。再次,在农村,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辅导站的形式,推广正确的保育、教育方法。
(3)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家庭教育活动
为帮助广大家长掌握运用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政府可邀请知名专家在城市社区、各区县乡镇、学校、妇幼医院等单位进行讲座。专家对家长如何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把握住孩子幼年“关键期”、如何读诵经典、培养良好品德及习惯等问题可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家长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另外,妇联、电视台、广播电台等部门可以经常组织如家庭教育知识竞赛、优秀父母和儿童评选、家庭夏令营、家庭教育小品比赛等贴近生活又寓教于乐的活动,向家长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
(4)政府每年组织评选并奖励各社区、市、省等家教家风优秀家庭
由基层推荐家教家风优秀家庭,公开进行家教经典诵读比赛、家教故事比赛,根据成绩确定名次,并给予相应奖励。通过层层选拔,以及媒体公开报道,从而形成重视家教的社会风气。
2. 媒体应积极发挥宣传良好家教家风的作用,让每个家庭增加对家教家风的重视程度
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体可以开辟一些家教家风的栏目,宣传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网站,不但加强家教家风的教育,还要注重互动平台的建设,在传统文化专家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形成沟通互动。媒体运用传统文化引导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能量,有利于人们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更加重视自己的家教方法、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3. 学校应鼓励家庭教育优秀的学生
家校合一,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每学期每个班根据学生在校品德、学习等方面的表现,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或品德突出的学生,评出“家教之星”,通过演讲“我的家庭生活”“我的父母”等方式,让同学和家长向他们学习,相信会有更多的家长重视优秀的家庭教育。
4. 家长应同子女一起学习启蒙经典,做到知行合一,起到示范作用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只有家长在学校和社会的倡导下,自身足够重视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和孩子一起读诵启蒙经典,并且把经典体现出的传统美德等教育内容和良好教育方法落实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有效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全面的,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传统家训和启蒙经典经千年而历久弥新,是祖先教育弟子的智慧结晶,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作为中国人,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理应承扬传统文化之精华,使中华儿女品学兼优,长大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期盼社会、学校能重视家庭教育活动,在整个社会形成倡导良好家教家风的合力。
[1] 朱熹.朱子家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张浩逊.伴随孩子成长的启蒙经典.三字经[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3] 汪受宽,金良年.孝经·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
[5]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6]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颜氏家训诵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钟茂森.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 and Classic Enlightening Reading Material on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DU Qiu-yun, ZHANG Chun-ling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Courses, 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4, China)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classic enlightening reading materials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family educ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classic enlightening reading materials on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family instruction; classic enlightening reading materials; family education
G78
A
1009-9115(2016)04-0149-05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38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1412148)
2016-05-31
杜秋云(1971-),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