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晏 王火生 黄 琛
江西教育考试在深入改革中的发展
——《江西省教育考试志》(1977—2010)内容概要
黄继晏 王火生 黄 琛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五千年的文明演进长河中,中国人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了无数发明创造,其中就包括考试。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尧舜时期就有“考”与“试”的记载。尝试以笔试作为选拔人才(主要是选拔政治人才即官吏)的方法源于西汉。日臻完善的科举考试由于其在物色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者和为寒门子弟提供上升通道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等方面的贡献,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国人对于科举制度弊端的认识逐渐清晰并日益强化,科举制度于是在1905年后渐被现代学校教育考试制度所替代。此后,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考试制度日益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为选拔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江西省教育考试志》(1977—2010),作为全国首部省域地方教育考试志于2015年年底面世。该志由志书和相关影印件、工作图片构成。主要记载江西省在1977—2010年,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学考试、中招学考、证书考试等各类教育考试的发展历程,以及全省招生考试工作者为国选才的奋斗历史,是中国教育考试古今更替、盛衰转化、中外交融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可以发挥应有的存史、资治、育人的作用。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后,政治管理上要求在全国以州、郡为单位实行“吏治”。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用考试的办法把天下英才甄别选拔出来,培养为适应“吏治”管理的统治人才,这为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奠定了组织基础。汉武帝还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文化在考试内容的催化下逐步上升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公元583年,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官吏一律由吏部任免,鼓励地方举荐士人到朝廷参加考试,州、县保荐贡士的条件是文章华美者,考试合格者予以授官。把不同特长的人用不同考试标准加予甄别,实行开科取士予以任用,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唐代科举开设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书学科、算学科等,每科考三场,每场考试合格就通过。宋代科考形成了乡举、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明清时期科考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殿试为皇帝主考,合格者授予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施1 300多年中,有其积极的方面。据史料记载,公元960—1126年间,通过科举考试任宰相者153名,其中属于名门望族只占17%,属于寒门出身占43%,足见用科举的办法选拔官吏,使人才得以上下流动,给社会地位低微的庶民百姓提供了奋发向上的平等机会,有利扩大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又如,科举考试中的管理办法、考点设置、考场管理、人员选聘、阅卷方法和惩戒舞弊的法程等,都给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有参考价值的史鉴。但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囿于人文知识的考查且考试形式的格式化,发展到后来越来越禁锢人们的思想,抑制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文风、学风乃至政风日渐脱离实际的形式化。外部世界自然科学技术和知识传播发展方兴未艾,但科举考试仍沉醉于“八股”取士之中。于是,在遭遇西方船坚炮利攻击下,科举制度被国人摒弃,于1905年被终止。
考试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体现,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坚持改革创新,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就会被历史所淘汰。虽然科举制度废止了,但科举教育及其考务环节中形成的管理规则,却深刻地影响到古今中外。我国现行的教育招生考试管理规章,仍留有科举考试管理沿革的痕迹。
江西是我国科举教育重要兴盛地。科举制度催生了书院教育,古代书院学生是科举考试主要生源之一,江西省书院教育是全国起步较早、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高安县境内桂岩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785—804),是全国最早聚徒讲学书院之一。唐代,江西省书院已达13所,位列全国首位。据白新良先生《中国书院发展史》统计,北宋时全国有书院73所,江西省就有23所,占全国31.5%,为全国第一。至清嘉庆年间,江西省书院多达77所。可见古代江西教育考试在全国的分量。科举考试逐渐成为书院教育的“指挥棒”,主要体现在,书院教育中逐渐形成了月考、季考、岁考的做法,而考试内容又围绕科举考试内容转。这也给今天教育考试管理者留下考试内容不要脱离实际的重要警示。重视德育教育,重视文明教化和文化传承,这是科举考试下书院教育一大特点。这或许是中国社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主要内在因素。
江西省在科举制度期间,考生被授予进士者有1.1万余人;状元者有53人。进士、状元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卢肇、晏殊、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解缙等在中国历史不同朝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贡献,在百姓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唐诗人姚合笔下“鄱阳胜事闻难比,千里连连是稻畦”的丰收富庶景象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描述,并非仅仅是美誉。可见,江西文化教育发展促使了社会经济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又给考试事业勃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科举废除后,办学堂兴学校之风渐起。1911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新型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得以成形。据史料记载,1916年全国有国立大学1所,省立大学26所,私立大学5所。其中江西省立大学1所。1924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国立大学条例》,规定国立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科。公元1932年5月26日,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规定由省教育厅和市县区教育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实施。1938—1941年,按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和《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章程》规定,教育部设全国招生委员会,负责命题、公布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制定评卷标准和录取标准。考试分笔试和口试,笔试分文、理、医3类,每类考7科,4门公共课,3门专业基础课。4门公共课为公民、国文、英文和史地。3门专业基础课因报考类别不同而不同。师范类考生笔试后进行口试,其他考生在新生报到前由各校组织口试。全国分成15个招生区,由各招生区进行统一报名和文化考试,并组织评卷和录取,被录取学生凭录取通知书入学。1943年以后,停止了全国统一招生,实行由各大学或地区单独招生、联合招生、委托招生、会考、升学联合考试等形式,但仍由教育部制定招生规则和统一要求。到1947年,全国共有大学207所,包括国立大学31所,私立大学24所,国立独立学院23所,省立独立学院21所,私立独立学院31所,专科学校77所。其中,江西国立大学有2所,独立学院1所,专科学校6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1950年实行的是高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全国录取新生5.8万人。195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1951年暑假招考新生的规定》,高校可以单独或联合招生,也可各大行政区统一招生,全国录取新生5.2万人。当年招生出现生源不平衡情况,西北、东北高等学校生源不足。从1952年开始,教育部规定各类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全国高考制度因此建立起来。1952年江西省报考1 151人,于8月15日至17日,分别在南昌、上饶、赣州、吉安4考区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常识、语文、外语、中外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8门。实行全国统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录取分数线以上生员可以调剂,有利完成国家招生计划,1952年,计划招生5万人,实际录取7.9万人。二是生源充足,保证了高校新生质量。三是方便考生报名考试,考生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填报学校志愿。四是国家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五是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有利中学按国家统编教材进行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新生。
1954年,国家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规定,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分文科类、理科类两大类。文科类考语文、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外国语5科,其中,音、体、美、戏剧等加试专业课,财经类加试数学。理科类考语文、政治常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国语7科。在1950—1966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总数从201所发展到434所,翻了一倍多。经过联合招生、统一招生共培养了1.6万名研究生和155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确立,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绝大多数毕业生为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奉献了毕生精力。据资料记载,江西省1965年普通高等学校11所,当年招生2 638人,在校学生10 643人。半工半读高等学校7所,当年招生1 143人,在校学生3 121人。其毕业生均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
江西省1977年恢复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1978年实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198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江西首次开考;1986年各类成人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1991年,江西省成立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办公室,统一管理全省各类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工作;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在人们的印象中,为什么普遍特别重视1977年恢复普通高校、中专招生统一考试呢?因为1966—1971年江西省与全国一样,各高校停止了招生。而后的1972—1976年间,江西省高校招生实行的是推荐选拔性的招生办法。1972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井冈山大学、江西理工科大学、江西医科大学、江西冶金学院、江西药科学院共6所高等学校,按1970年中共中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求报告》精神开始招生。招生对象为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不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试”的办法,全省招收工农兵学员1 600人。1973年,按国务院《关于1973年招生工作意见》规定,除继续采取1972年办法外,江西省高校招生还进行全省文化统一考试。全省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新生2 500多人。1975年,江西省10所高校面向社会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3 627人。
197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西省在鹰潭市召开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会议传达了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精神,确定了1977年招收新生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对象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返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岁。文化考试分文、理两类,由省命题,县(区)统一组织考试。文科考生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考生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考生11月份开始报名,12月初考试。1978年1月招生录取结束,新生1978年2月入学。江西省有10所普通高等学校参加招生、录取新生6 193人。1977年12月3日,江西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成立,江西省自1972年以来推荐入学的办法结束,全面恢复了普通高校、中专招生实行统一文化考试。1977年,全省报考普通高校考生达153 969人、报考普通中专考生174 465人。高考录取率4.4%,中专录取率6.8%。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从1977年的10所发展到2010年的86所。2010年,全省报考普通高考考生311 651人,录取新生256 747人,录取率达82.6%。1977—2010年,全省共接纳7 095 225名考生报名,录取新生2 724 482人。江西省与其他省市一样,出台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自费生、委培生、保送生、定向生、师范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招生等改革措施,弥补了统一考试所产生的不足。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我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中最高层次的招生考试,教育部自1977年恢复普通高考起,就在国家重点大学部署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的排头兵,是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研究生招生考试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第一,研究生招生实行教育部、省级招办、招生单位三级管理。命题和录取权限规定在招生单位。第二,招生考务环节与普通高校招生要求基本相同,但考生考试试卷除国家规定公共课相同外,专业课试卷因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专业课试卷由招生单位直接寄考生所在的各设区市招生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设区市招考办),考试结束后寄回。第三,招生单位资质由教育部负责审定,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下达。第四,招生管理直接对教育部负责。江西省1978年开始在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招收硕士研究生,由省高招办负责报名、考试、公共课阅卷、公布考生成绩,由招生学校提出录取名单,报省招委审批。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78—2010年,全省共招收研究生49 572名。
江西省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始于1986年。1983年以前,全省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主要适应面向企业职工的求学愿望,解决生产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革新,维护检修,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未实行全省统一入学考试。1986年2月3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印发《一九八六年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规定》的通知,指出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由国家教委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制定最低控制分数线;各招生学校进行录取。1985—2010年,全省各类成人高校共接纳1 749 706人报考,录取1 077 816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在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十年动乱,迎来科学春天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建立起来的。十年“文革”,耽搁了大批适龄青年学子上大学。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和各条战线需要大批人才的呼声,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业余学习的人们经过考核,证明达到高等教育毕业生同等水平的,就应该在使用上同等对待。”1980年1月,教育部着手筹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2月4日,教育部向中央递交《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同意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教育部依此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等省市进行自学考试试点并取得成功。1983年5月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成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请示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地逐步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83年7月2日,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自考委)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7月30日,省自考委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办法》,确定了第一批主考学校为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财经学院3所,开考专业分别为法律、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会计等。1984年5月、10月江西省举办了两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一举成功。至2010年,全省自学考试主考学校达68所,开考专业160个。1984—2010年,全省报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7 313 025人次,本、专科毕业生308 889人。
江西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统一考试,1977—1991年由省高招办负责管理,1992—2010年由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办公室负责管理。1977—1982年和1987年,除省高招办单独组织命题外,考生报名、考试、阅卷、录取与普通高考一并操作分开统计和管理。学校招生计划由省直主管部门报省计委、省教育厅审定下达。中央部委学校由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有关精神下达,省高招办统一汇编,与普通高考招生计划一并印刷对社会公布。录取新生由省高招办负责组织,地市招考办协助管理。其中初中毕业升中专招生由各地教育局负责。1983—1986年,江西省取消中专招生考试单独命题,全省实行高考前预选,大、中专考生一张考卷考试。省高招办按全省高招计划与中专计划之和的3倍不等,确定参加当年全省高、中等学校报考人数。全省普通中专招生计划列在高校招生计划之后,供考生在“江西省高、中等学校招生志愿表”栏中选择。考生可填中专志愿,也可填高校志愿,俗称“一条龙”招生录取。由于全省报考高、中等专业学校考生人数在县(市、区)招生考试组织管理能力许可内,从1987年开始,取消预选,全省普通高校、中专分开报名、考试、录取。1988年实行全省高校本科、专科、中专招生考试同一考卷的“一条龙”招生考试录取模式。由于恢复高考十年有余,社会青年报考者减少,教育部提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要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由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转到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初中毕业生招生计划分解到各地市教育部门,从初中升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填报普通中专志愿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新生。
高中毕业会考,是评价高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合格水平的考试,同时也具有改变社会用普通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中学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不合理状况,从机制上起到制约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和考生学习偏科倾向的作用。上海市1985年率先试点,其做法是: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完一科全市统考一科,评卷记分100分制,公布成绩用A、B、C、D、E五等级。对不及格E级考生在下一次该科考试时补考。只有高中阶段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历史和地理9门科目会考课程全部合格,才具有报考普通高考资格。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普通高考科目相应减少。1991年2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高中毕业会考后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1991年先在云南、海南、湖南试行,以后在全国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1991年8月17日,江西省批准成立了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办公室,管理全省高中毕业会考工作。从1996年开始,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江西省普通高考,必须是高中会考成绩全部合格。由于高中毕业会考属水平考试,不具选拔性功能,从2007年开始,江西省高中毕业会考改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92—2010年,参加全省高中毕业会考考生逾千万人次。
教育社会证书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满足大、中专学生学习愿望,拓宽知识面,更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求,开设的应用性强体现专业特色的证书考试;或者为满足行业需要,与行业协会合作开设的面向社会成员的社会证书考试。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上经济领域通常以行业证书等级为技术标志,这也是我国社会证书考试不断升温的背景。江西省自1995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考以来,到2010年,共开考14种证书考试,接受各类社会成员和在校大、中专学生逾千万人次参加考试。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为保证教育证书考试质量,各类证书考试科目由教育部负责命题,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按国家教育考试要求负责报名、考试。大部分考试试卷寄教育部考试中心,由其直接组织评卷,确保了教育社会证书考试的“含金量”。为减少自学考试专业课程与证书考试课程重复考试,部分教育社会证书考试与自学考试专业“捆绑”开设,相同课程考试成绩互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国家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途径,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可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把高等教育精英化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选拔性为主要特征的招生考试模式,拓展为面向全体、人人成才的公平公正为内涵的新型考试招生制度,使其在构建国家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凸显功能和优势,更好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瀛天)
黄继晏,江西省招生考试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南昌 330038)
王火生,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南昌 330038)
黄 琛,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南昌 3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