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响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民国词人蔡嵩云交游考述
张响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蔡嵩云为民国时期重要的词人、词论家,有多种词学论著传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蔡嵩云与民国时期许多学者都有往来,于词学影响较深者计有陈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吴梅等人。通过交游考述,既有利于深入探讨蔡氏词学思想的形成原因,也从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民国时期浓厚的学术氛围。
民国词人;蔡嵩云;交游;考述
蔡嵩云(1883~1948),名桢,字嵩云,或松筠,号柯亭,江西上犹人。早年求学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为清道人李瑞清高第。初治农学博物,后致力中国文学,尤工于词。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与卢前、邵瑞彭等人同执教于河南大学,后因病返回金陵。抗日战争期间隐居扬州。蔡嵩云著述较丰,内容涉及博学农物及词学。前者作于早年,如用作中学教材的《家庭细菌学》、《矿物之观察及实验》、《自然科学研究校外教授实施法》、《自学辅导化学实验法》等。后者为蔡氏专力所在,有《柯亭长短句》、《词源疏证》、《乐府指迷笺释》、《柯亭词论》、《柯亭词评》、《作法集评唐宋名家词选》等。蔡嵩云与民国时期许多学者都有往来,可考者有李瑞清、陈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哈蓉村、陈中凡、仇埰、陈匪石、柳诒徵、吴梅、林铁尊、柳肇嘉、臧祜、谢承煐、乔大壮、石凌汉、唐圭璋、夏敬观、洪汝闿、卢前、吕浚、陈延杰、邵瑞彭、夏承焘、朱少滨、吴遐伯、吴晋丞、李寉然、吕澄、周树年等。在这些学人中,有蔡氏师辈,如李瑞清、朱祖谋、况周颐等;更多的是蔡氏同辈,如吴梅、林铁尊等。蔡嵩云与之交游,或以词唱和,或书信往来,探讨词艺,表达见解。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蔡嵩云的思想与创作。其中对蔡嵩云词学影响较深的有五人,分别是:陈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吴梅。他们无论在词学理论还是词体创作上,都对蔡嵩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他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蔡嵩云的词学思想及创作。
陈锐(1859~1922),字伯弢,号裒碧,湖南武陵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词人、词论家。陈锐词学二晏、柳永、周邦彦等,况周颐称曰:“沉着冲淡,一洗铅华靡丽之习,无矜炼之迹可寻,却无一字不矜炼,格高律细”。[1](P165-166)陈锐著有《袌碧斋词话》,其谈论作词之法,品评唐宋词人,观点独到,于词学影响很大。陈氏论词推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对蔡嵩云词学观的形成影响颇深。
陈锐可谓是蔡嵩云的词学启蒙老师。蔡氏曾自述云:“予性嗜小词,始仅于课隙偶一吟讽而已。癸丑,识陈伯弢先生于武陵,暇辄讲论作词之法,因稍谙词之源流正变,乃渐习倚声。”[2](P导言4)蔡嵩云论词,推重柳永、周邦彦、吴文英,这与陈锐的引导不无关系。夏敬观云:“余曩与陈子伯弢评及周柳,即持此论。君早游武陵,夙闻伯弢之说,宜所为得于乐章、清真者为深。”[3](P序言3~4)可见陈锐对蔡氏之影响。蔡嵩云也多次称引陈锐论词语,如《柯亭词论》云“陈袌碧有言,能见耆卿之骨,始能通清真之神”,并赞其“目光如炬,突过王晦叔、张玉田诸贤远甚”。[4](P4912)蔡嵩云引陈氏言,或申其义,或畅其旨,或相互印证,都表明陈锐对蔡嵩云影响之深。蔡嵩云曾不只一次表达对陈氏的感念之情,曾作《减字木兰花》一阕云:“幽斋袌碧,相对朗江风雨夕。万感骚心,老去聊为泽畔吟。源流正变,取宋捐唐辞旨见。柳骨周神,暗度金针世几人。”“柳骨周神”可谓一语道破陈锐词论之核心。蔡氏还有《惜黄花慢》一阕,小序云:“周无悔少从王佑遐、陈伯弢行吟平山,追维昔游,赋此见寄,予未识佑遐翁,而与伯弢丈周旋颇久,感旧思今,继声成韵。”表达了对陈锐的怀念之情。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别号瘦碧,冷红词客,晚号大鹤山人,为晚清词学四大家之一。郑文焯以词名天下,叶恭绰云:“叔问先生,沈酣百家,撷芳漱润,一寓于词,故格调独高,声采超异,卓然为一代作家。”[5](P127)梁启超称为“词界最后的一个名家”。[6](P123)郑文焯著有词话多种,论词主张清空寄托,尤精通音律之学,著有《词源斠律》,对词坛影响很大。
蔡嵩云初识郑文焯于上海,“乙卯,值大鹤山人于海上,闻其论宫调之理,及读所为乐府,益恍然于词之必求协律。”[2](P导言4)郑文焯对蔡嵩云之影响,主要表现在声律方面。蔡氏作《词源疏证》,与郑文焯《词源斠律》,有直接承继关系。郑氏《词源斠律》,吴梅赞曰:“叔问于声律之学,研讨最深,所著《词源斠律》,取旧刻图表,一一厘正,又就八十四调住字,各注工尺,皆精审可从。”[7](P535)然郑文焯所作,仅为《词源》卷上,未及全部,“郑氏斠律,搜积较专,亦仅及全书之半,且犹多未备”,[2](P导言4)“郑氏斠律、校正律吕诸图表,可云无憾,然而讴曲一篇,亦无从订核”。[2](P导言4)有感于此,蔡氏“取古人中论及《词源》者,汇录而详释之,历数年始成”,并且相较郑氏所作,“则有端绪矣”。[2](P序4)蔡嵩云曾填《减字木兰花》一阕,以表郑氏词学之功,词曰:“玉梅花下,对月清谈忘午夜。野鹤孤云,人海翩然矫不群。还宫律细,制曲独参弦外意。杨柳阊门,小圃荒寒水石存。”
况周颐(1859~1926),字夔笙,号蕙风、餐樱庑主、玉梅词人等。广西临桂人,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况周颐为词,由《蓼园词选》入,先后学词于端木埰、王鹏运、朱祖谋,以精于品评著称于世。所作词,王国维评云:“小令似叔原,长调亦在清真、梅溪间,而沉痛过之。”[8](P263)叶恭绰评云:“寄兴渊微,沈思独往,足称巨匠。”[5](P137)况周颐著有词话多种,论词主“重、拙、大”,对词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蔡嵩云曾多次向况周颐请教。“丙寅春,况丈夔笙来游白门,数往请益,相勖甚至。丈于词恪守四声,尤严于阴阳之辨,而藻采烂然,红友翠薇无其文也。”[2](P导言4)况周颐对蔡嵩云也多有指点,“昔尝就正于况子夔笙,得其指点疵病。”[3](P序3)蔡嵩云深受况周颐词论之影响,在其所著《词源疏证》、《乐府指迷笺释》、《柯亭词评》中,多次引用况氏之言。蔡嵩云还对况氏之理论有所发挥、阐释,如论“重大拙”,蔡嵩云曰,“何谓重大拙,则人难晓。如略示其端,此三字须分别看。重,谓力量,大,谓气概,拙,谓古致。工夫火候到时,方有此境。以书喻之最易明,如汉魏六朝碑版,即重大拙三者俱备。”[4](P4905)蔡氏充分肯定况周颐词及词论:“蕙风词,才情藻丽,思致渊深。小令得淮海、小山之神,慢词出入片玉、梅溪、白石、玉田间,吐属隽妙,为晚清诸家所仅有。然以好作聪明语,有时不免微伤气格。少作以侧艳胜,中年以后,渐变为深醇。论慢词标出重大拙三字境界,可谓目光如炬。其蕙风词话五卷,论词多具卓识,发前人所未发。”[4](P4914)况周颐欣赏蔡嵩云词,他说:“宋时江西词流极盛,兰畹、金荃,流风馀韵,至今犹有存者。蔡松筠(桢)录示近词,……”,[9](P561)况氏认为蔡嵩云为江西词流之馀韵,赞赏有加。蔡嵩云曾填《减字木兰花》、《蓦山溪》各一阕,以感念况周颐,可见二人之情谊。
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臧,字古微,号沤尹、上彊村民。浙江归安人,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以词称宗匠。朱氏学词,效东坡之雄而遗其放,仿梦窗之密而弃其晦,纠浙、常二派之偏颇,汇古今名家之风格。所作词,王国维评云:“彊村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反胜……学人之词,斯为极则。”[8](P203)龙榆生谓:“自梦窗入,而兴寄遥深,于清季朝政得失,与变乱衰亡之由,咸多寓意。”[10](P205)张尔田云:“先生自所为词,亦复跨常迈浙,凌厉跞朱。”[11]叶恭绰更赞其“集清季词学之大成……为词学之一大结穴”。[5](P225)朱祖谋著有《彊村词》、《彊村乐府》、《彊村语业》、《彊村词剩》,另辑《沧海遗音集》、《湖州词征》,又编选《宋词三百首》、《词莂》,校刻有《彊村丛书》。
蔡嵩云于1918年初识朱祖谋,并多次向其问学。“戊午岁,于李梅盦夫子处始识先生,其后屡奉教益,拙著《词源疏证》脱稿,又蒙先生署首。”蔡嵩云推重朱祖谋,曾谓:“临川座上,霁月光风心向往。”朱祖谋精于校刻,虽论词之语较少,蔡嵩云谓其“语业连篇,说到填词只片言”,却是晚清民国时期“梦窗热”的领军人物,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学者。蔡嵩云自是其中一个,其《乐府指迷笺释》,提出“梦窗家法”,即是在“梦窗热”这一词学背景下完成的。朱祖谋于1932年离世,蔡嵩云作挽辞以记之。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人,近代词曲大师。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评云:“瞿安为曲家泰斗,其词亦不让遗山、牧庵诸公。”[4](P4810)叶恭绰《广筐中词》卷三云:“瞿安为曲学专家,海内推抱,词其余事,亦高逸不凡。”[5](P340)吴梅论词注重音律,著有《词学通论》等。
蔡嵩云与吴梅志趣相投,交游非常密切。首先,吴梅与蔡嵩云同为如社成员,相互唱和,往来频繁。如社前后雅集多次,社友多为当时词界名流,大家轮流作东,每月一聚,地点在夫子庙万全酒家。每次雅集,由一人出题,其他人和作。据1936年9月印行的《如社词钞》,收社员词作226首,其唱和之情形,可以想见。其次,吴梅两次为蔡嵩云专著(《词源疏证》、《乐府指迷笺释》)作序,认为两部著作“为初学者端趋向,”、“为已学者正歧讹”。[12](P92)再次,吴梅善长词乐,蔡嵩云作《词源疏证》,常与吴氏探讨有关音律问题。蔡嵩云谓:“近岁与吴子瞿安游,瞿安妙通曲律,上穷词乐,消息相会,故言多中肯,偶有所作,辄以就正,切礳之益尤多。”[2](P导言4)此外,二者交情亦很深厚。1939年,吴梅殁于云南,蔡嵩云闻之,悲痛不已,作《木兰花慢》词云:广陵孤调绝,祗弹泪、向南天。信学府清流,词中白石,曲里藏园。幽闲。殢花病酒,理丛残、珍重百嘉编。玉笥云埋万里,滇池草树凄然。炎边。老去念家山。吴苑锁风烟。慨蓬瀛氛恶,桑田世换,魂返何年。烦寃。唱酬旧侣,忍荒春、遥听折哀弦。梦断黄垆醉晚,永怀空对遗笺。
又作《摊破江神子·霜厓墓草宿矣,昔与同作是调,不胜人琴之感》一阕,词云:滇池花木阻千山。艳阳天。奈何天。迤逦客程一病卧蛮烟。酒意忽阑诗兴冷,雁声远,入琴心,有断弦。断弦断弦独流连。夜听猿。晨听鹃。梦也梦也,梦不返桃李阴边。乌几青镫,畴昔照吟笺。莫道故人西去久,同调谱,几何时,为黯然。
二人之交情,于此可见一斑。
一、李梅盦(1862~1920),原名李瑞清,江西临川人,清末民初书法家、美术家。为蔡嵩云老师,交往频繁。蔡嵩云有《雪梅香·读李梅盦夫子遗集》一阕。曾于1937年和柳肇嘉一道,访其墓,有词《庆春宫·丁丑孟夏同贡禾谒李文洁公墓,望祠堂不能至,怆然赋此并简晋丞、章门》。
二、林鹍翔(1871~1940),字铁尊,号无垢居士,浙江吴兴人。所为词,况周颐谓“趾美彊村,非君莫属”,[13](P序2)夏敬观谓“思精体大”,[14]P(序2)有《半樱词》二卷,《半樱词续》二卷。林鹍翔曾为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题辞,蔡氏亦有《侧犯》一阕题林氏《半樱词》。1936年,蔡嵩云与林铁尊同以《泛清波摘徧》调作词,词序云:“丙子春暮与铁尊、弢素、述庵、倦鹤、霜厓、壮殹同作。”林铁尊卒于1940年,蔡嵩云作《水龙吟》词悼之。
三、石凌汉(1871~1947),字云轩,号弢素,安徽婺源人,有《淮水东边词》。为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题辞。
四、仇埰(1873~1945),字亮卿,一字述庵,江苏南京人。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词人。著有《鞠燕词》二卷,辑《金陵词抄续编》六卷。据夏敬观《<柯亭长短句>序》,夏氏与蔡嵩云由仇埰介绍而相识。仇埰与蔡嵩云唱和频繁,计有《薄幸》、《湘江静》等词。仇埰有《淡黄柳》一词,为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题辞。蔡嵩云亦有《探春慢》一词,题仇埰《鞠燕词》。
五、夏敬观(1875~1953),字剑丞,号吷庵,江西新建人。经学家皮锡瑞弟子。通经史,善绘画,尤工于诗词。30岁已卓然成家,允推“清季四大家”后之词坛尊宿。陈锐《袌碧斋词话》云其词“秀韵天成,似不经意而出,其锻炼仍具苦心”。[4](P4198)有《吷庵词》、《忍古楼词话》、《词调溯源》等。夏敬观通过仇埰介绍,始识蔡嵩云,并有“驰书论词之举”。[3](P序3)夏氏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作序,为《乐府指迷笺释》题辞。
六、朱师辙(1878~1969),字少滨,号允隐,祖籍苏州,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有《清史述闻》、《和清真词》、《黄山樵唱》等著作。蔡嵩云作《点绛唇·洛川道中和朱少滨》一阕,与之唱和。
七、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镇江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著有《中国文化史》、《中国版本概论》等。柳诒徵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作序。
八、吴遐伯(1881~1941),名锡龄,别号远,以字行,江苏仪征人。辛亥后任中学教师。擅书画,曾学书法于李梅盦。蔡嵩云有《鹧鸪天·答吴遐伯赠菊》词,与之唱和。
九、叶恭绰(1881~1968),字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人。所为词,钱仲联评云:“间接闻谭献绪论,于彊村、蕙风、芸阁,均亲接謦欬,其造诣之深,非偶然也。”[15](P696)著有《遐庵汇稿》收词一卷,主编《全清词钞》,颇有功词学。叶恭绰为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题名。
十、陈匪石(1884~1959),名世宜,号小树,又号倦鹤,江苏南京人。为近世著名学者、词学家。著有《宋词举》、《旧时月色斋词谭》等,于词学影响巨大。陈匪石与蔡嵩云为如社社友,二人多有唱和。陈匪石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题辞。
十一、吕濬(1885~1959),字凤子,号凤痴,别署凤先生。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曾师李瑞清,萧俊贤。后为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吕凤子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题辞。
十二、邵瑞彭(1888~1938),字次公,淳安人。为著名词学家,有《扬荷集》、《山禽馀响》。邵氏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与蔡嵩云同执教于河南大学,教授词学。蔡嵩云有《西河·和邵次公金陵怀古》一阕,与之唱和。
十三、陈延杰(1888~1970),字仲英,笔名晞阳,江苏南京人。有《诗品注》等。陈氏有七律一首,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题辞。
十四、陈中凡(1888~1982),又名钟凡,字觉元,江苏盐城人。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学通论》、《中国韵文通论》等。蔡嵩云曾因生计问题,向陈中凡写信求助,见《清晖山馆友声集》。[16](P596)
十五、吕澂(1896~1989),字秋逸,江苏丹阳人,佛学家。为蔡嵩云《词源疏证》作序。
十六、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浙江永嘉人。著名词学家、教育家。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蔡嵩云与夏承焘相互唱和,计有《征招·古微翁骑箕,适值一二八之变,臞禅赋此调见寄,倚草窗韵答之》《蓦山溪·甲戌冬日,过蕙风老人故居,追维昔游,怆然有作,和夏臞禅韵》等作。
十七、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江苏南京人,著名词学家。编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唐宋词简释》等。唐圭璋先生与蔡嵩云为如社社友,多有唱和。所编《词话丛编》,收蔡氏《柯亭词论》,又有《菩萨蛮》、《太常引》二调,分别题蔡嵩云《柯亭长短句》、《乐府指迷笺释》。
十八、卢前(1905~1951),字冀野,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戏曲史论家,杂剧、传奇、散曲作家,吴梅弟子。卢前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与蔡嵩云同执教河南大学,“比屋而居,谈艺无间”,[3](P序5)后回金陵,亦常相见。卢前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作序。
十九、哈蓉村,生平不详,江苏扬州人,词人。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题辞,又与其子哈与之,助蔡嵩云完成《作法集评唐宋名家词选》。
二十、柳肇嘉,字逸庐,为蔡嵩云同门,交往甚密。蔡氏有《与逸庐词人论词书》,发表于《集成》1947年第1卷第2期。柳肇嘉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题辞。蔡嵩云有《庆春宫》一词,其小序云,1937年与柳肇嘉同谒李梅庵墓。又有《南乡子》阕,与柳肇嘉唱和。
二十一、洪汝闿,字泽丞,有《勺庐词》。曾为蔡嵩云《柯亭长短句》作序。蔡氏有《扬州慢》词,与之唱和,题序为:“和洪勺庐自题鸦友馈柴图。”
二十二、吴晋丞,生平不详。蔡嵩云有《踏莎行·吴晋丞挽辞》一词,以寄哀悼。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初步理清了蔡嵩云的交游情况。蔡氏交游广泛,所结交者,多为当时著名学者,尤其是词学名家。透过蔡氏之交游,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无论是蔡嵩云前辈学者,还是其友朋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蔡嵩云的词学创作和词学思想。另一方面,对蔡嵩云交游情况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民国时期浓厚学术氛围的认识。
[1]陈锐.袌碧斋续集[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蔡嵩云.词源疏证[M].北京:中国书店,1985.
[3]蔡嵩云.柯亭长短句[M].北京:中华书局,1948.
[4]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叶恭绰,傅宇斌.广箧中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A].金雅选.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吴梅.词学通论[A].吴梅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王国维.人间词话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9]况周颐,屈兴国.蕙风词话辑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1]张尔田.彊村遗书序[J].词学季刊,1933,创刊号.
[12]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3]林鹍翔.半樱词[M].民国十六年(1927)刻本.
[14]林鹍翔.半樱词续[M].民国二十七年(1938)刻本.
[15]钱仲联.近百年词坛点将录[A].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6]吴新雷.清晖山馆友声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闵军)
An Investigation on Ci Poet Cai Songyun's Social Intercourse
ZHANG Xiang
(Literature School, Nan 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 Jing, Jiang Su, 210097)
Cai Songyun was an important ci poet and commenter in the Republic period of China. He left many CI xue research work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He has a wide social contact with the academic masters, such as Chen rui, Zheng Wenzhuo, Kuang Zhouyi, Zhu Zumou, Wu Mei and so on. Investigation on his social intercourse may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 Ci Xue ideas, and show the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i poe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i Songyun;social intercourse; investigation
2016-06-08
张响(1989-),男,江苏泗洪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I206.5
A
1672-2590(2016)05-0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