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铭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志愿服务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
——以广东地区高校为例
谢铭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一直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广东地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现状为实例,深入探讨志愿服务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心理认同、资源整合、领导运行和激励引导机制,以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机制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践途径,地位日益显著,并越来越受到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志愿服务在新的时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航标,引导青少年价值发展和品格培养。
1.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直接体现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有:消磨空闲时间;宗教信仰;充实生活,增加社会见闻;多认识一些朋友;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履行社会责任;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等。而另一项调查则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大多带有功利化色彩,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目的比较突出的有:竞争学生干部;为了入党、入团;有利于就业;锻炼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等。大学生参与志愿者的目的、动机和需要,主要还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这实际上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应然效果。
2.参加志愿服务缺乏有效领导机制
第一,宏观领导体制不尽合理。志愿服务的开展通常以单一的高校社团为主要负责方,充当领导小组的角色,策划、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环节均由其承担。这些社团组织通常只有一到两位教师作为总负责人,对志愿者活动的宏观情况难以掌握周全。因此,志愿服务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难以明确管理职责,难以有效协调分工的情况。第二,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志愿活动本来应该在实践中起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志愿实践中看到的社会问题、社会不良现象,很多时候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层面的积极引导和解惑,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解读,往往只停留在浅层认识或者是趋向偏激,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为不利。第三,组织部门单一造成难以调动高校有利的资源投入到活动中,更加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3.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缺乏
在高校志愿者的服务数量、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的当下,社会上仍然还是有许多人不了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劳动成果,也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大学生志愿者对弘扬社会道德、传播社会“正能量”、承担公共部门或社会机构提供公益服务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时,有时会遇到被服务对象及周围的人民群众对志愿活动漠不关心、不予配合、冷嘲热讽或者嗤之以鼻,有时候还会遇到社会群众把其视为“作秀”或者是“上当受骗的免费劳动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推进,以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4.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不足
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方式陈旧、宣传渠道狭窄这三个方面。宣传手段的单一,指许多高校和学院对志愿者的宣传往往还停留在举行表彰大会、请优秀代表发言这些老式手段,树立的是一种平面性、单一性的“榜样”,这种“榜样”往往难以吸引其他大学生的兴趣。宣传方式陈旧,指通常通过文字和图画这些静态手段进行宣传,而没有尝试采取以志愿者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动画、公益广告、宣传片、歌曲等动态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渠道的狭窄,指宣传往往只停留在院内或校内,没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也没有结合社区、企业、社会团体等载体,对志愿者服务的精神、理念、知识、经验和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以营造有利于志愿者服务的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5.志愿服务呈“短期性”发展
许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大一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到了大二和大三阶段,就开始退出或隐性退出志愿者社团。还有些大学生认为,志愿活动参加过一次就没有必要再参加,又或者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没有得到理想的收获,所以不想继续参加。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存在着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
1.建立志愿服务的心理认同机制
志愿服务前期,必须注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工作,摆脱过往仓促开工的局面,将价值观内化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岗前培训、课堂教学、活动回顾等有效形式,采取一系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训环节,着重引导和深化大学生对这方面的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者活动全过程的培育机制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应当结合志愿活动的要求以及志愿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不断通过前期一系列宣传教育、教学培训等环节,使大学生理解、掌握志愿活动主题的真正内涵和时代精神,弘扬志愿者文化,本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
2.建立志愿服务的领导运行机制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重要主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领导运作机制,是志愿者活动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支持。领导运作机制一般包括领导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以及运作系统三个方面。建立“决策系统——执行(协作)系统——运作系统”三级领导运行机制,科学可行,有效运转,是志愿者活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的必然要求。
3.建立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机制
第一,与个人资源相整合,主要强调志愿者活动的策划要遵循志愿者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及专业技能、专长特色等方面的因素考虑,既保证志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实现志愿活动的德育价值——大学生专业技术、才华等能力的展示以及自我价值的有效实现。这样,志愿者活动既可以服务社会,更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有一个平台展现自己的特长,达到“双赢”的局面。
第二,与社区资源相整合,社区文化是社区最重要的软实力体现。丰富社区文化服务,既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活动,提高文明程度,又有利于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容易打出社区品牌。社区需要志愿服务文化的支持,因此,高校与社区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签订基地服务协议,定期依托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文化演出、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4.建立志愿服务的舆论导向机制
第一,巩固传统媒体引导阵地。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介,对志愿者活动进行正面宣传,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导向。第二,开拓新兴媒体引导渠道。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志愿者网络文化,充分发挥新型媒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高校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努力营造健康的志愿活动文化氛围。第三,发挥学生社团的正面引导功能。发挥学生社团的正面价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学生社团要做好师生沟通、协调学校志愿活动管理,充当志愿活动开展的纽带和桥梁。
5.建立志愿服务的激励引导机制
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对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肯定,在某种程度上,激励是志愿者获得精神动力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可以将志愿者服务表现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评定结合起来,同时,定期评比表彰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和推广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志愿者今后作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建立志愿者激励体系,应面向全国征集并制作全国统一、社会承认的奖章和证书,通过对志愿者服务经历的认可、表彰、激励,改变志愿者“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状况,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加入到志愿者中来。
[1]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2]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3]纪宝成.变革的时代呼唤宁静的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8-3-20.
[4]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2009,28(4):119-121.
[5]刘和忠,吴宇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问题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49-63.
G718.5
A
1673-0046(2016)7-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