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思政教育与心理学]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培养
李倩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 221000)
当代大学生是新一轮的国家间竞争的中坚力量,其政治信仰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对策,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度,培育并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大学生坚定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信仰;大学生
政治信仰在信仰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即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或个人对社会政治理论的认可和追求。从个人层面看,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选择。从国家层面来看,政治信仰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政治信仰教育如同其他教育,也是在不断的积累中成长、成熟。人生早期的信仰启蒙阶段很重要,需要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可是在孩子早期政治信仰方面的引导往往被忽视。当前,受意识形态弱化思潮的影响,幼儿园、中小学生教材中很少提及或者规避政治信仰,仅仅通过社会教育、公民尝试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影响。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忽视了思想上的教育和政治上的积极引导,为了应付考试,孩子需要去背诵比较枯燥的政治理论,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政治”产生了逆反心理,更不用说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在为政治信仰的形成进行积累,青年时期的政治信仰也需要中小学阶段铺垫。由于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的不足,对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流行一种“政治淡化论”,即“远离政治,淡化意识形态”。经历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苏东剧变的国际局势,当时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困惑,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信仰教育应该作为公民教育的内容而存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做了部署,提出通过“两课”教育武装大学生思想的重大任务,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重大改革举措。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申奥,香港、澳门回归,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钓鱼岛事件等,给大学生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政治课,“理性爱国”成为了大学生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们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乃至生活准则呈现新的指向。伴随着高校“两课”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更加重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增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多元价值观、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相互交融、互相冲突,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很大的冲击。从国际层面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由对经济发展的一元关注转向了对国家文化力量的抗衡中,文化软实力中凸显的意识形态成为了竞争的新焦点,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权成为了国家安全的新挑战。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平台,以更加隐蔽的手段,如教育、科技、文化作品等,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政治信仰是否牢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否有实效,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长治久安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积极应对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挑战,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使我国在新一轮的国家意识形态竞争中取胜。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20世纪90年代初在高校开设了“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中,课程内容包含理想信念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要求继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应该发挥前沿阵地的堡垒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特别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意识形态引导,发挥“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二)“两课”是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
“两课”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经过反复实践,教育部要求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它们在学生的政治知识结构中是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为例,《意见》强调各高校要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并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确保教材的权威性与科学性。该教材开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进行介绍,在第一章的引领之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大学生展现了我国指导思想发展的历程,通过回首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知,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的信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很难达到政治信仰教育实效
政治信仰教育如同其他教育,也是在不断地积累中成长、成熟。人生早期的信仰启蒙阶段很重要,需要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可是在孩子早期政治信仰方面的引导,往往被忽视。当前,受意识形态弱化思潮的影响,幼儿园、中小学生教材中很少提及或者规避政治信仰,仅仅通过社会教育、公民尝试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忽视了思想上的教育和政治上的积极引导,为了应付考试,孩子需要去背诵比较枯燥的政治理论,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政治”产生了逆反心理,更不用说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了。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在为政治信仰的形成进行积累,青年时期的政治信仰也需要中、小学阶段铺垫。由于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的不足,对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采用“大课”教学的方式,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互动与交流,无法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而政治信仰的形成和一般知识学习有很大不同,需要“共情”与“内化”。因此,政治信仰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此外,高校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新材料、新电影、实践活动等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甚至通过淡化意识形态的方式教学,防止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等。思政政治教育的实效很难达到,更不用说通过“两课”的教学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了。
(一)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政治信仰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
通过对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当前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方面中,最突出的是意识形态教育,而不是道德教育。任何意识形态都是阶级的意识形态,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在传输特定集团、政党或者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比如,美国一直在宣传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尤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借助各种问题诋毁着对方制度、意识形态;俄罗斯提出“强国思想”,要重振本国雄风;我国坚定不移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被各国所认识加以发挥,由于不同意识形态的存在,甚至对立,因而必然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自觉抵制分辨各类思潮,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二)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直面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
自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些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失败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一直都引以为戒,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加强“国家意识”、维系“民族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像一面旗帜,使人民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团结凝聚、共同奋斗,成为一种精神支柱。然而,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并存,社会内部矛盾重重,一些西方势力虎视眈眈,试图通过“颜色革命”“文化辐射”“政治转基因”等多种方式对我国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只有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直面挑战,看清其目的及险恶用心,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澄清模糊认识,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创新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途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回归“生活世界”,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强调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政治信仰教育亦是如此。信仰源于生活实践,其教育目的是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所以,需要教育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出自己的信念。只有通过生活体验、亲自感受,才会形成情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因此,政治信仰教育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使政治信仰变为现实。
“两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渠道,除了课堂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外,在教学方法选择中也要恰当,如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学法教学、价值澄清分析问题、社会调查法、体验式教育等。当前,微博、微信、微课等“微平台”作为载体的新媒体信息传播路径,成为广大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这种背景之下,高校需要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环境的新变化,通过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呼之欲出。从“微平台”出发,深入挖掘网络互动平台的功能,从实践层面利用各种网络“微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网络“微平台”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2014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强调:“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央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高校“两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首先要塑造一支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信仰的“两课”教师,在高校课堂中激发和传递正能量,通过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教师的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其次,高校政治信仰教育要与时俱进,按照党和政府的新精神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信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研究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做保障。
[1]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46.
[5]宁德鹏.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3(5).
[6]梁苗.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11).
[7]宁德鹏.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8]桑玉成.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断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5).
[9]王淑芳.国家软实力竞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新华日报,2014-12-29.
G718.5
A
1673-0046(2016)7-0068-03
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课题名称:国家安全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6SJD710192,项目负责人: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