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超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创新教育的瓶颈: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
马广超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笔者认为与创新教育相悖的并不是当前的统一的教育体制,而是僵化的标准答案式的评价模式。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其评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创新教育能否得到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创新教育的瓶颈在于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本文也是基于此,以创新作为观测标准,分析当前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创新教育;教师评价;素养
伴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谁拥有创新这一“高端武器”,谁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并占据主导的位置,创新意识首先在经济领域得到确立。然而,经济发展对于创新的渴求不仅仅在于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更在于创新人才,创新的理念由经济领域延伸到教育的领域,创新教育也因此诞生。
(一)创新教育
谈及创新,彷佛总是遮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无从触摸,但这并不能阻碍创新正在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而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今的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创新教育的改革。关于创新教育的内涵,学者们尚未形成共识。有些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些学者则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教育;还有学者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等同起来。上述关于创新教育内涵的阐述无论是实行范畴或者是实现形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就笔者而言,比较赞同闫立钦在其《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一文中对创新教育所下的定义:“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在该定义中,不仅仅表明了创新作为现阶段社会的普遍价值,应成为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是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为理想的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的教育形式,也说明创新教育并不是一个片面的教育形式,其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功能,而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的变革。当然,不管创新教育的内涵有何种的分歧,其目标都在于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实现的标准在于创新人才的生成。
(二)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
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事各种评价活动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包括教师对于评价的正确认识和价值取向、源自于教学需要的评价冲动和意识、与评价相关的知识摄取和在教学实践中评价技术的应用。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分解为四个要素:评价的态度、评价的意识、评价的知识、评价的技术。评价的态度是指教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和自己行使评价权利时所秉承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情感源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教师个体的社会情感体验。评价意识指教师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评价,并在评价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意识,其意识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知识指教师掌握并且不断学习与评价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为评价活动的实践操作做好基础性准备。评价技能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评价技术,诊断学生学习进展,并通过评价的反馈功能,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在以往的一些论述中,人们往往将创新教育的瓶颈归结于当前集中化、统一化的教育体制,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当我们在考虑一项制度是否有利于现阶段社会发展时,往往通过两个维度来进行考虑:其一,基于外部的视角,现行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具有相适性;其二,基于内部的视角,现行制度与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否存在内部冲突。基于第一个视角,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占据主流的国家,统一化、集中化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另外,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明显地体现出统一化的特征,因此,统一化的教育体制不仅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也与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的高考由各个省份独立命题转向全国统考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基于弗里德曼对于创新教育具体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推断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特征:一是独立学习与思考;二是充满激情与好奇;三是具有实践与批判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如果仔细考究这些特征,就会发现这与统一化的教育体制并不是相矛盾的。我国统一化的教育体制主要体现在: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制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核心课程;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国家培训;进行统一的考试等。当前,我们所反对的并不是教育体制,而是当前阶段教师教学的僵化评价模式,即标准答案式的评价模式。这种标准答案式的评价模式主要体现在:评价态度以功利化的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课堂教学以唯一答案作为评价标准;学生能力以唯一的纸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管理以唯一的考试成绩进行划分。这种评价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的主导者,也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创新教育的瓶颈在于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符合创新人才的生成条件将决定创新教育能否实现。
上文笔者分析到创新教育的瓶颈在于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教师的教学评价符合创新人才生成是创新教育得以实现的一项基础性条件。那么,笔者将运用“创新”这一元素来观测当前我国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并做出分析。
(一)教学评价态度模糊:尚未树立创新价值观
在此,笔者不能不追问一个问题:教师的评价态度由谁决定?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其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发挥着相应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其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将成人社会中胜任工作的能力内化于学生。其内化的过程主要蕴含两个方面:其一,对于普遍的社会价值以及社会结构中某一角色类型的责任感;其二,完成某种角色任务以及作为实现他人对适合这些角色的人际行为的期望所需的能力或“角色职责”。创新不仅仅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价值,也成为胜任某种社会角色所必备的技能。创新俨然已经成为人才的标签,谁拥有它,谁将会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教育在社会化功能发挥的过程之中,就不得不为自身添加创新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对于创新的渴求。因此,创新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这也使得教师的评价态度必须服从于社会发展所演化出的创新这一普遍价值。
以上说明,教师的评价态度并不是由其内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的普遍价值决定的。创新作为现阶段社会的普遍认同价值决定教师评价态度必须时刻秉持创新的价值。但是,我们的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亦没有树立起创新的评价态度,而是功利化地将升学率和外部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态度的依据,这将极大地阻碍创新教育的实现。
(二)教学评价意识功利:漠视社会对创新的需求
教学评价的意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的,是围绕着某种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评价体系。“为考而评”是当前教师评价中极为突出的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于外部考试所覆盖的内容,课堂的反馈也是以唯一的答案作为标准,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数,已经围绕着“考试”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是当前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强调创新的元素和人的发展的元素。这些新特征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外部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一问一答”的传授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运用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三)教学评价知识匮乏: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评价方式未能贯彻
教学评价知识的匮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过于强调评价的甄选和选拔的功能;其二,对教学评价知识的理解局限于表面,而不能得到贯彻。在新一轮的课改之中,已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过于强调评价的甄选和选拔功能的现状,要求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质性评价”“过程评价”等评价方法被突出出来。但是,教师在评价的运用之中往往只局限于表面,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新的评价方式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社会创新对于这些评价方式运用的要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质性评价”“过程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运用,因此,教师评价知识是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关性,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乃至创新教育能否实现。
(四)教学评价技能低下:难以贯彻创新教育的内涵
人们普遍认为试卷考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一,试卷考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原因,并不在于试卷考试本身,而是在于试卷的编排没有突出创新的因素或者是试卷的反馈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其二,人们将试卷考试作为单一因素来看待,并且将试卷考试与僵硬化的评价模式混为一谈,这并不能说明试卷考试本身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评价技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试卷编制的能力;其二,结果反馈的技能。当前阶段,教师的评价技能在与创新的关联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试卷的编制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不能够运用正确的检测方法凸显出创新的因素;其二,不能选择适当的考试内容来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结果反馈技能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教师不能在反馈的过程中逐渐调节自己的评价方式,从而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其二,教师的反馈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停留在简单的“分数”反馈层面。如果教师的评价技能始终处于低层次的水平,这对于创新教育内涵的贯彻起到一个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评价技能已是势在必行。
鉴于当前教师的教学评价的素养现状,提高教师教学评价的创新元素已迫在眉睫。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评价素养中的创新元素就政府、学校以及个人三个维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的提供者以及管理者,其在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作用的发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教育行政权,政府教育行政权的发挥主要在于制定和修改学业评价政策以及进行教师培训,来引导教师的评价行为。
1.学业评价政策凸显创新理念
学业评价政策主要体现在学业评价的功能以及学业评价的行为两个方面。首先,政府要明确评价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相关的规定,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评价的甄选和选拔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以及改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功能,但是并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说明,例如评价促进学生什么能力的发展?以及改进教师什么样的实践能力?政府评价政策的修改应当基于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分析并对其加以明确。毫无疑问,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以及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能力,因此,政府应明确规定学业评价必须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要求教师树立创新的评价理念,提高教师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方面的教育实践的能力。其次,政府应该引导教师树立创新的教学评价行为。政府的学业评价政策对于教师的评价行为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在纸面成绩的检测中突出创新的元素,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批判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唯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培训凸显创新元素
关于教师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其中,职前培训又包括职前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以及入职前培训。首先,在职前教育方面,政府应督促各级承担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开设教师评价课程,促进教师评价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关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评价知识的学习,例如发展性评价、质性评价、多元评价等评价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评价技能。其次,政府应加强入职前培训,在教师入职之前,就为教师种下创新的评价态度。最后,政府应建立一个有效的职后评价体系,在培训中提高教师的评价意识以及教师的评价实践能力,形成以创新理念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场所,其所实行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创新意识凸显的校园环境以及良好的教师交流,对于教师形成创新的评价方式极为重要。
1.形成创新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以及教学评价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求学校在创办的理念以及学校办学目标方式等方面体现出创新的元素。每个学校都有其不同的学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但是创新的概念并不会影响到学校自身的独特性,更不会与此相冲突。培育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教育应该贯彻的一种教育观念。学校应该在综合其特色的基础之上增加创新的观念,以此来形成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从而使教师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创新的评价理念,并作为评价的标准。
2.增进教师之间评价智慧的交流
学校管理应该为教师交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来分享自己的评价智慧。教师们之所以还没有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评价意识,可能更多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与创新评价相关的评价智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增进教师交流的方式,共同来探讨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本身
斯蒂金斯认为,对学业评价的焦虑与恐惧,缺少足够的时间试验,评价新理念以及家长与社会对标准化测验的认同是阻碍教师发展评价素养的三大因素。这三大因素有两项与教师本身相关,即:教师对学业评价的焦虑与恐惧,缺少足够的时间试验评价新理念。基于这两个因素,笔者提出两项针对性的建议,来弱化这两方面因素的阻碍。
1.明确创新的评价理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运用应该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意识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应该坚信,只有这种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只有这类人才才能够更好地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创新的评价理念,积极地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方式。
2.教师应提高学习能力并注重评价反思
除了上文提到的政府加强培训和学校提供平台之外,教师必须立足于自身积极的学习评价知识,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关评价知识,例如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质性评价等。另外,教师要注重评价反思。评价设想与评价实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并不是说设想的好就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逐渐地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评价意识。
[1]王少非.我国教师评价素养现状及归因分析[J].当前教育科学,2008(12).
[2]周满生.国际竞争视角下中、印、美的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
[3]赵雪晶.我国中学教师教学的评价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闫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8).
[5]徐辉,明华.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3(2).
[6]郑东辉.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金璟.我国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8]崔允都,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钟启泉.我国教师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2001(1).
[10]周群,雷新勇.从单纯考试向全面评价发展—考试机构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J].上海教育科研,2008(1).
G718.5
A
1673-0046(2016)7-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