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峰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论优秀传统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
姜国峰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宣传与教育的必要途径,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范畴,其维度越来越宽泛。论文立足于优秀传统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建设中可开发和应用的优秀传统资源内容,致力于通过营造视听感受制式、构建感官印象制式、形成心灵体验制式、建立角色互换制式,实现优秀传统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以不断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资源;社会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经过继承、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文化元素,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存在于物质领域,又存在于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民族特色文化样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滋养和哺育全体社会成员尤其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也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而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多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实困境,出现了从学校到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不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浪费了诸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等问题。传承传统、借助现代,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在内容和模式上的契合,对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灵活性和体验性、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效能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是传承、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主要通过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等场域,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语言表述、思想互动、现场体验、情景模拟、反馈总结等多种途径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性引导和政治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设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板块,开发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平台,参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基地等,都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容量,进一步传承、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内容体系中的应有之义。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知与认同感提升的主渠道,是引导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提升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和渗透,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难以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基础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体现继承性和创新性。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新时期高校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代代生存发展的原始基础,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一样,承担着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任。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容体系可以发现,儒家的人伦与道法结合思想,与道、墨、法等各派别思想相互交织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现代文明魅力四射的坚硬基石。这些思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能够转化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瑰宝,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正要义。例如,通过对“和”的解读,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解;通过对“德法”的解读,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通过对“诚”的解读,可以加深当代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与认同。这些内容看似无关却相通。故而,应该依照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建设的内容、需求和特殊性,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炼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建设的优秀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
(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和”思想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高频词,一直是协调人伦关系和人对家族、国家和整个天下的道义与责任的规则,并以“礼”或“法”的形式体现着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例如,“兼相爱,交相利”、“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词语均折射出最原始的法治思维。关于“和”的传统思想赘述,一方面从平等出发,把和善、友好作为告诫古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主张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阐述,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教育引导公众,把实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道法作为崇高目标。“和”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深化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组词语相伴而生而行的理解。
(二)德主法辅的“礼”让天下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主张以“德”服众与治国,强调先德治后法治。所以,主张一切从“礼”出发,相互尊重和克制,以达到平稳之目的。正如“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表明了君主治理的思路就是以“礼”服人,主张仁者王天下。所以,这就需要为政者要先行做到尊“礼”,方能体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训诫。因而,儒家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都是大力推崇道德说教的最好体现。同时,传统文化也强调对“法”的敬重,彰显“法”的威严。例如,《晋书·刑法志》中“法轨既定则行之,行之信如四时,执之坚如金石。”以及“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等表述,强调法作为维系公正的准则,在人们生活中起规制作用,体现着法律在很大程度上高于人情关系的思想,昭示着对“法”的尊重。所以,遵行法律的必然性和共同性,具有执行法律的决心则是社会生活中应然之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主张德主法辅的思想过程,就是引导公众讲道德、守仁义的教育过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理解的过程。
(三)诚实守信的义理思想
从对传统文化的审视结论看,传统社会的“治”属于“礼治”而非“人治”。在此背景下,礼治的核心要素——“信”就成为平衡社会关系的基本要素,以及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被传统社会不同统治者们所极力推崇。关于“信”的表达,孔子有“民无信不立”的论述,借此对统治者问政于民方式的告诫。子思也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论述,借此提醒世人要遵守诚信的处世之道。纵观优传统文化资源的“信”,其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思想,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教育的效能资源,也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深化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以上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关系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传播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既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实现无缝对接,又能够借助课程载体得以创造性转化。
(一)数字模拟及音频共享,营造视听感受制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比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不具有感性的认知和深入的考思。通过红色基地的参观以及红色影视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形成更具体的认知和认同。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的第一个转化路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和红色音频视频欣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通过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或从网络上搜寻国内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的网址,以及为学生提供红色音频视频资料欣赏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强大的视听感受制式。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也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但是不可能覆盖所有群体。需要注意的是,红色音视频资料的选择一定要与课程内容相适应,体现优秀与传统的特色,并且能够通过这些音视频资料达到难以忘怀的效果。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会以更具象的震撼效果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红色”主题的要义。因为网上网下红色基地是集视频、图文、解说等于一体的情景展现,也是集聚了整个基地的精华的一部“大片”,“干货”是其优势所在。
(二)文本阅读与思想交融,构建感官印象制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必须通过文本阅读和分析,以及智慧的交流和碰撞,才具备了思考现实生活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创造性转化的第二个路径主要以文字阅读和思想交流互动为主,帮助学生构建感官印象制式。这一部分主要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生生活服务类等专题,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搜集并提供相关的文字资料,要求学生要完成相应数量的文本阅读,并发表个人的看法、体会。在这一部分,思想交流既可以采用口语表达方式,注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话语方式现代性的双重转换,也可以将学习的收获通过PPT方式予以展示,体现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艺术元素有机结合,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灵动性体现。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部分对资料的选取具有极高的要求,不能为了选择而选择,一定是为了精华而选择。例如,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类的文章,需要结合目前所学的教学体系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阐述;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文章,以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论著为宜;学生生活服务类的文章,以生活适应、情感处理等为宜。这一部分主要以学生畅谈心得体会为反馈和总结方式,教师主要在学生的反馈中挖掘亮点新意,发现问题不足,最终进行有效引导。
(三)策划组织和主题参与,形成心灵体验制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参与性极强的课程,在其目标设计中应引导学生的体验式参与,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某种契合。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创造性转化的第三个路径是围绕某一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对全世界和国内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主题日进行宣传,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形成心灵体验制式。在这一部分,就活动的策划组织而言,要针对课程中的不同单元设计不同的活动,首先是设计者由老师或学生负责人完成,通过网络或课堂发起,并着手组建活动队伍。其次是队伍组建完成后,由学生自发寻找经费和政策支持,并设计活动方案,由老师予以指导。最后是学生完成经过策划设计并通过方案审核的活动,并提交活动结果,完成本活动的全部过程;就主题参与而言,选择“端午节”“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国庆节”等具有纪念意义又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宣传日,以文字的形式介绍该主题日的来源、目的等,向广大学生发起倡议,并要求学生关注和积极参与,并上报自己的参与情况。通过这一部分,一方面促使学生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中,更在策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在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活动中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向认知。另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促其充满着对传统的敬重,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青年应担当的责任,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
(四)翻转设计与虚实对接,建立角色互换制式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具有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等优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有些枯燥的感觉,尤其是长时间听课会使学生的听课疲惫感增加,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中创造性转化的第四个路径是实施翻转教学,将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平移到课堂中,实现课外与课内的有效对接,建立角色互换制式,以达到教师、学生同时是教育者的目的。具体操作方式是,教师在整门课程中选择部分章节作为翻转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录制好的带有传统文化的微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进行观看,要求学生提前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并做好文字资料的记录和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待正式上课时,教师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讲解该部分内容,达到进一步巩固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讲解完毕后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此部分内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化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校内实践课堂的有益尝试。另一方,切实增强了在提高主动性过程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这一部分,录制微视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教师切实掌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契合点。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政治经济学部分,可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引导学生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某种“抑商”倾向,但在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上,传统文化中有自己的“经商之道”以及关于经济运行规律的思考;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部分,可介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关于“大同”“小康”的思考,其中有诸多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契合的。通过这种结合,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密切的关联。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宣传和教育的课程,担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党性和政治引导的重大使命。如果单纯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而不愿意深入学习。所以,利用学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体系,实现听、读、行、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模式,使思想性和教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可控性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既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相关精神,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空间的有益尝试、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资源,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战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姜国峰.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子思.中庸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101-102.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2-127.
[4]谈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3(33):110-112.
[5]郭本禹.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05.
[6][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57-259.
[7]黄冬霞,吴满意.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6(3):121-125.
G641
A
1673-0046(2016)9-0085-03
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与实践教育研究课题《优秀传统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建设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编号:GZS276)阶段性成果;河南工程学院2015年度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JY201504)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河南工程学院校级本科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