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在享受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逐渐提高了对于健康素养相关信息的需求,即不再局限于有病治病,而更多地关注疾病的预防、基本的医学技能、健康的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信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提高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预防保健意识及防病治病的能力,而且可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健康科普作为科普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的有效措施。本文从分析公众健康素养的涵义及健康科普的现状出发,总结医学图书馆开展健康科普信息服务的基础和优势,并借鉴国外医学图书馆开展健康科普信息服务的经验,提出我国医学图书馆开展健康科普信息服务的途径,及开展健康科普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
尽管目前公众的健康信息素养意识逐渐增强,但总体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卫计委2014年发布的《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48%[1]。这与2014年4月卫计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到 2020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3]的目标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普及公众健康知识热潮的来袭,问题也相继出现。第一,各类健康信息泛滥,一些模棱两可甚至是虚假的健康信息,严重影响甚至误导用户对健康信息的汲取;有些信息选题跟风严重,风格单一、重复,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第二,不同专家对于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或者对立的看法,造成公众认识上的混乱[4]。第三,一些专业性、科学性过强的信息传播效果不佳,导致人们接受困难。科普在本质上是面向非专业的大众读者,因此对许多科学概念和理论,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现代医学概念和理论需要简化处理,表达方式要符合公众的文化水平及阅读能力,使公众能够接受和理解,在遵守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实现适用性[5]。因此,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强化健康科普教育迫在眉睫。
我国的医学图书馆属于专业图书馆,既拥有丰富的高质量中英文医学资源,又汇集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医学、药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及较先进的设备、网络化设施和成熟的技术,在医学信息的权威性、医学信息的整合和传播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开展健康科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2015年,一项对国外51所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图书馆的调查分析显示,有39所院校医学图书馆面向公众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并开展如移动图书馆、定制服务、影视资料服务、社交网络等延伸服务内容[7]。服务社区是国外医学图书馆另一创新服务,通过提高图书馆健康信息资源利用,扩大图书馆影响力和社会价值[8-9]。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我国的医学图书馆为患者提供服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服务内容和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提供的服务远不能满足大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10]。虽然目前医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可以基本满足科研人员、医生、学生等专业人员的需求,但从开展健康科普信息服务角度看,还应力求让这些优秀医学资源价值最大化,充分利用好医学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双重优势,通过资源再利用产生新的特色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常识,积极开展健康科普,惠及普通大众。
传统的纸质传播主要以印刷型资源为主,是科学普及必不可少的方法,图书馆可以通过制作科普宣传页、科普挂图、编写科普读物等向公众普及健康医学知识。如为了普及科学就医知识,增强城乡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以下简称“医科院图书馆”)组织医学专家、学者编写了《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就医》,旨在引导公众形成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及早发现疾病征兆,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治疗疾病,提高就诊效率,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书中引用贴近百姓生活的临床案例,穿插形象的趣味图片和真实的影像图片,极大地弥补了文字在形象上的缺憾,使专业医疗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11]。
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纸质书转向网络及手持设备,信息的产生、发布、流传、消费也都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更多的人通过微博、微信等获取信息,并随时转发分享给更多人[12],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因此,图书馆除了编写传统的纸质科普读物外,还应适应信息传播的新趋势,通过建立健康医学信息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注册加入用户量众多的媒体平台,使健康科普的传播更加多元化。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创建的公共健康网站“Medline Plus”,主要分为“健康专题”“趣味游戏”“健康评估工具”“媒体教学”等专栏,为专业人员和普通大众提供最新的权威健康信息[13]。医科院图书馆开发并维护的“中国公众健康网”(www.chealth.org.cn),“中国公众健康网”微信、微博,并在“头条号”注册“中国公众健康网”账号,定期发布健康信息,使公众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渠道越来越多。通过这些移动的信息平台发布编译的科普内容,可以让公众随时随地、高效简洁地获取到科学的专业医学科普信息。如针对突发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邀请权威专家在微信、微博上及时发布传染病的病因、传播方式、注意事项等,控制疾病的传播,降低公众的恐慌。
医学图书馆还拥有珍贵的医学视频资源。由于视频比文字还原事实的能力强、直观,因此用视频做科普更容易被公众理解。如“药物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问题如果用文字来描述既深奥又复杂,对于没有医学基础的多数公众来说很难理解,但通过视频可直观看到药物在体内运动和吸收的过程,增加了公众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Medline Plus中就专门设有“视频”专栏,每个教程中都配有动画、插图、浅显易懂的讲解等。
医学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是临床医生,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和当地卫生保健部门、疾病控制中心合作,定期邀请临床一线医生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开展健康科普讲座。来自一线的医生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众的健康需求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方式。同时通过讲解真实案例,更能贴近实际生活,使公众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想要了解疾病的意识开始增强。他们会通过网络查询所患疾病的特点、患病原因、治疗方法及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一系列相关信息。但网络上的疾病相关信息鱼龙混杂,患者面临难以选择的困境,特别是一些虚假广告信息,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耽误病情、贻误治疗,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0世纪70年代,国外医院图书馆开始建设健康教育图书馆及患者教育图书馆,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14]。如今,发达国家患者图书馆形成一定规模,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发展比较成熟[15]。美国医院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患者、家属及普通市民可以随意出入,图书馆员可根据患者病情为其提供相关健康资料[10]。日本具有世界标准的患者图书馆,有专职的馆员、设施和资料,订购保健、医疗、福利等科普书刊及视频资料,方便患者、家属及居民接受健康教育、获取医疗信息。新加坡每所医院内都设有患者图书馆。我国只有少数医院为患者提供阅读服务,并且在信息资源、阅读环境及服务方式上远远满足不了大众健康信息需求。因此,医学图书馆可以与医院合作,在医院病区建立专门服务于患者及其家属的患者图书馆,藏书以患者易于接受的与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疾病护理等相关的科普化读物为主,如条件允许可增设数字及多媒体图书馆,播放科普视频、动画等[16],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增加医院的亲和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将健康素养划分为3个方面和6类健康问题素养[17]。卫计委监测结果表明,2013 年中国居民3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为: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占20.4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占10.62%)、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占12.47%),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43.53%)、科学健康观(32.12%)、健康信息素养(18.46%)、传染病防治素养(17.12%)、 慢性病防治素养(11.59%)和基本医疗素养(8.30%)[1]。在国家卫计委出台的《规划》中,将提高上述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作为重点工作。与2008年相比,《健康素养66条》(2015年版)重点增加了近几年凸显出来的精神卫生问题、慢性病防治问题、安全与急救问题、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问题等健康问题;还增加了关爱妇女生殖健康,健康信息的获取、甄别与利用等知识[18]。因此可以针对公众健康素养低及健康问题突出等方面加大力度,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提高科普知识的传播。通过关键词共现频率分析[19]、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公众关注的热点。
医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但如果直接提供给非医学专业的公众阅读对公众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现代医学概念和理论。医学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医学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目前公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结合当前卫生政策方针,着手检索、收集、编译和整理相关医疗资源。针对一些关乎百姓大众的但在学术界缺乏共识的重要问题,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定期举行集体讨论,在遵循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4]的基础上获得共识,提高科普知识的趣味性。因此,在保证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科普工作者应积极与公众沟通,站在公众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用简洁、有趣的方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读物、科普音视频资料、趣味游戏等,构建健康科普信息资源库,从而形成图书馆资源再利用的新模块,最大化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主要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使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医学图书馆作为医学信息知识集散地,应顺应信息社会科学传播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游戏化等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完善新媒体资源的采集和整理,充实健康科普信息资源库;转换服务理念,运用多元化手段拓宽科学传播渠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推送服务,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医学图书馆的服务水平[20-21]。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现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 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医学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健康科普促进队伍建设,建立健康科普资源库,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传播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在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价值基础上,尽力满足公众对专业健康知识的需求,以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