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论言语中潜在的冲突现象及有效缓和策略
杨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人际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通常会伴有冲突的出现。为了达到缓和矛盾冲突,保全交际双方面子的需要以及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目的,缓和语通常被用在会话中来扮演润滑剂的角色。谈话者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和转换,使得语言以一种恰当、得体的方式体现出来,进而达到降低、消除或避免冲突的目的。本文采用缓和语策略中的礼貌标记语、模糊限制语以及间接言语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冲突案例分析,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促进人际和谐关系的普遍适用策略。
[关键词]言语冲突;缓和策略;人际和谐
冲突性言语行为往往伴随着不礼貌现象的发生,表现为说话人对所言强加的施为性特征。Culpeper(1998)提出不礼貌言语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听话人的面子,甚至会作为一种带有蓄意性和恶意性的负面交际策略,直接威胁到听话人的面子,导致冲突。也就是说,当人们的立场、观点、意见不一致时,说话人为了表达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往往采用反驳、否定的言语来支撑自身观点,反对或阻止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伴随起始话轮与交换话轮之间的双向性和对抗性矛盾的发生。在人际交往中,话语的选择和使用往往伴随着会话内容的正负面效应,当交际者采用带有反驳性等冒犯话语加以回击时,就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加剧双方的矛盾冲突,产生负面效应;但当交际者采用具有缓和性的礼貌策略来降低言语的负面施为效果时,不但会降低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减少矛盾冲突,而且还会以一种巧妙的手段达到以言行事用意的目的,产生正面效果,因此对于言语中潜在冲突的有效解决策略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学术界的理论成果,而且对于促进实际生活中的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鉴于目前语言学中对日常生活中言语冲突现象以及冲突原因、冲突类型研究颇多,对会话冲突和有效解决措施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颇少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冲突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从礼貌标记语、模糊限制语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等具有缓和性的言语策略出发,旨在从缓和个案冲突事例中探讨其具有普遍借鉴性的有效解决对策。
缓和语,是与冲突性言语行为相对应的用来达到缓和人际矛盾,促进人际和谐的一种语用策略。Fraser将缓和语界定为“降低言语行为在听话人身上引起不愉快效果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冉永平在人际交往中将其定义为是与驱使性、强加性等语用强化、语用凸显手段相对立的,其选择与使用受制于多种人际因素与目的的语用策略。从语用功能角度来说,缓和语的使用并不是多余的,它们能够降低话语的指使力度,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进而达到促进谈话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对于缓和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Lakoff的女性研究课题中,Fraser(1980)将缓和语正式录用到语言学术语中,并从概念、分类、策略选则以及语用功能方面进行研究;相对于国外缓和语的研究来说,国内虽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缓和语所具有的人际语用功能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术界对其迅速展开了研究热潮:李海辉(2008)从语用角度对缓和语分类,从命题型缓和、施为用意型缓和及成事效果型缓和角度研究其功能。冉永平(2012)针对国外研究现状的不足,在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和人际功能方面进行研究,并在符合中国人使用缓和语的情况下重新定义其概念,归纳研究类型并解读人际功能。纵观国内外缓和语的语用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学者们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分类、策略选择以及语用功能方面,很少涉及从冲突的个案现象当中寻找具有普遍性的使用策略。
1.礼貌标记语与缓和语
礼貌标记语作为缓和语中的重要语用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弱化言语施为力度,减少言语的命令性和强制性的作用,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大的一种缓和标记语。从形式来看,礼貌标记语可以是一段话语,也可以是一个称呼语,可以用在正式谈话场合,也可以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可以出现在主导言语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主导言语的后面,但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礼貌的言语行为达到缓和矛盾冲突,进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缓和语中的礼貌标记语首先需要符合礼貌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是交谈双方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对方的面子,博取对方的好感;其次礼貌标记语在交际中不仅作为一种礼貌的形式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以言行事用意的缓和目的。礼貌标记语包括带有请求的“请”“please”,带有歉意的“麻烦您了”“excuse me”,带有谢意的“谢谢”“thank you”,带有分歧性想法的“well”以及带有语用移情作用的“咱们”“we”or“let's”。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请求别人帮忙做事,如“小王,请把书递我一下”明显要比“小王,把书递我”礼貌得多,因为后者带有较强的命令性和施为性语气;当我们和别人意见不合时,“well”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如,——“I think Mr.White and Mr.Brown are excellent engineers, do you think so?”——“Well, I think Mr.Brown is excellent.”在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答话人并不同意问话人的观点,但为了能够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使用了“well”,给发话人一定的预设,进而让对方更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2.模糊限制语与缓和语
模糊限制语作为缓和语的一种重要的语用缓和策略,通过在谈话过程中使用间接、模糊的语言来达到弱化所言对听话者的负面情感影响,借此来表达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中,总是会有意见上的分歧和不一致,为了避免批评话语中的极端和绝对,人们往往使用弱化的、模糊的词语来达到缓和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给听话人思考的空间,弱化批评话语所带来的人身攻击,而且也会使得说话人的观点不易被否定,减轻自身对所述观点承担的责任,达到以言表意的效果。常见的这样不确切的词语如“好像”“something like”,“有点”“somewhat”,“差不多”“approximately”,“据说”“It is said that”等。这类词语在日常会话及访谈节目中所见甚多,如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崔永元采访青海省省长宋秀岩的一个片段:
在上述谈话中,主持人对宋秀岩不愿接受采访这件事很确定,但是为了避免直观陈述事实带来言语冲突,他先后用了“我听说”和“好像”这样带有不确定的模糊限制语来降低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同时又能避免自己的观点被对方直面反击过来,带来不必要的言语冲突;面对崔永元的提问,宋秀岩也同样使用了模糊限制语来回应,一方面可以对主持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自己谦逊的态度,避免听众觉得自己是在卖弄、摆架子。
3.间接言语行为与缓和语
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以一种间接的礼貌的方式来实现交际言语预期效果的最大化,并为了维护自身面子以及最大程度上顾及对他人面子而采用的一种语言策略。相对于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汉语中其使用要更加广泛,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所表达的内容不是说话者本人的看法或推测,而是说话者本人通过引用他人的看法或观点,从而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间接地表达说话者本人对待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中,当桃子得知她心里最靠谱的好男人西风姐夫出轨后十分伤心,果然过来劝桃子。
桃子: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果然: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停顿了一下)也有个别例外的,就是但是那个个别吧,需要人用心睁大眼睛去发现,你眼睛就挺大,还很美丽!
对于西风的做法,果然和桃子都很生气,在桃子否认所有男人的时候,果然先是肯定了桃子,然后间接地指出自己属于个别好的一类的,希望桃子用心去发现他的好。这种间接言语的使用一方面可以维护自身的面子获得对方对自身观点的认同,而且还可以通过话轮的转换给听话人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避免潜在的话语冲突,使得谈话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般来说,冲突性话语往往伴随着社交技巧的缺失,因而导致不礼貌言语现象出现,进而会威胁说话人的面子,导致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缓和语的使用在人际关系中主要出于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以一种礼貌的方式减少或降低交际中的冲突和面子威胁;二是预防或避免潜在的交际冲突现象。本文通过对缓和语的主要表现形式——礼貌标记语、模糊限制语和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探讨制约话语冲突的有效语用缓和机制,旨在探讨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缓和策略,从而降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的分歧或者矛盾,使得谈话气氛和谐融洽,进而达到促进人际和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raser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4):341- 350.
[2]Nash W.(Ed.)The Writing Scholar: Studies in Academic Discourse [C].Newbury Park,CA: Sage,1990.
[3]李海辉.话语缓和的语用移情解读[J].暨南学报,2012 (9):117- 123.
[4]冉永平.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及其人际语用功能[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4- 10.
崔永元:您好。见到您我特别高兴,我不知道您见到我是什么心情?
宋秀岩:终于见到真人了。
崔永元:但是我听说好像您不是特别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是不喜欢采访呢,还是烦我?
宋秀岩:其实挺喜欢你的,如果你要到青海去,我会非常高兴和你聊天,你想聊多长时间就聊多长时间,但是我不想在这个场合和你聊天。
崔永元:这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我觉得是一样的。
宋秀岩:当然不一样了。在这个场合和你聊天总有一种好像要宣传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不愿意,其实我非常想低调地做人,公开地做事。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1- 0203- 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4lslktwx17)“礼貌原则视域下的语用缓和策略研究”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