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规活动中挖出鲜活的新闻

2016-02-13 18:27周宝泰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7期
关键词:厅长县委书记人大代表

□周宝泰

(屏边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络管理中心,云南 屏边 661299)



从常规活动中挖出鲜活的新闻

□周宝泰

(屏边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络管理中心,云南屏边661299)

地州市县级的新闻工作者,常因很多被动采访任务的影响,很少有时间主动寻找更多的鲜活新闻。但是,只要善于观察,用敏锐的新闻灵感进行思考,多动脑筋,也能从会议、调研、考察等采访活动中挖出鲜活的好新闻来,甚至还能登上大报大刊。

本文以自己多次从会议、调研、考察活动中挖出的新闻为例,就如何跳出这些活动而写出鲜活的新闻作业务上的探讨。

所谓的被动采访任务,基层的记者编辑都知道,其实就是有关领导或部门通知新闻单位对每项活动进行采访报道。接到采访任务的记者,面对的大多就是本地领导活动、会议报道、上级领导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考察等等之类,几乎很难从中找到新意,跳出圈子写新闻。面对这种常规套路的被动式新闻任务,大多就是写成动态性的消息,无非也就是开了什么会,领导指出、要求、强调了什么,什么人参加,会上提出了些什么,领导调研查看了什么地方,提出了什么要求就完了,一般是很难写出有新意的新闻作品来。

其实,面对这种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采访任务,只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反应能力,善于留心观察新闻发生的过程,有些时候,就会从不经意中有了意外的收获。

试举一例从会议中抓到的大鱼: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新闻,会议新闻亦如此。那还是多年前,笔者被安排采访县领导到一个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办公会议。领导特别要求,这是全县第一次现场办公会,参会的县领导很多,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得出现任何差错。

会议的主要内容依旧是领导讲话,写作依然跳不出固有的框框。会议进程中,只见县委书记和厂长耳语了一下,会议结束时,县委书记说:“这次会议就到这里,工厂专门安排了伙食,但被我退了,该厂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紧缺,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来搞生产,用在刀刃上。大家都住在城里,饭就各自回家吃了。今后各单位不论开什么会议,不该办的伙食就不要办。”

然而,就是县委书记的这几句话,造就了一篇事先没想到的好新闻。会后,笔者立即和厂长了解情况,原来,刚才他和县委书记的耳语,是县委书记叫厂长把预订好的饭退了。县委书记退餐?这不是好线索好新闻吗?于是,除写了一篇“首次现场办公会”的动态消息外,就牢牢抓住会议中的这个小插曲,通过深入细致采访,从县委书记退餐这一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突破口为切入点,采用新闻特写的方法,很快写出了《李书记退餐记》一文,在《云南日报》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后来还被报社评为通讯员好作品。

来看一篇从县领导检查工作中巧换角度写的新闻:

说的是一位副县长去检查异地搬迁工程建设情况,检查中还到一户正在搬家的人家看看,以示祝贺。面对这样的活动,如果没有敏感性,可能就只会写成“某某副县长到某处检查异地搬迁工程建设情况”。但是,笔者通过现场采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从搬新居的那家主人入题,写出《杨老汉搬新家》,记述杨老汉一家原来的生存状况、新居是如何建起来的、搬到新的地方后如何过好新的生活等等。至于去检查工作的领导,就巧妙地作为文章的结尾,即“得知杨老汉搬新家的消息,镇党委政府和县扶贫办的领导干部也都前来向他表示祝贺,这让杨老汉一家感动不已,一个劲地说着感谢的话。这时,一位副县长也来到了他家,杨老汉异常惊奇,紧紧握住副县长的手,激动地说:‘领导们真是关怀到家了,县领导都大老远地赶来,今天真是一个搬家的好日子。’”

领导检查工作的这篇新闻,除了在本地新闻媒体刊发外,还在地级日报发表。可以说,如果就简单地写成某某领导检查工作的话,最多就是在县级媒体发表,而换了一个角度,改变了写法,其新闻价值就不一样,发表的空间也就大一些。

再看一篇从人大代表视察三农工作中挖出的好新闻:

那是由10位省人大代表组成的视察组,到我县专题视察三农工作的一项采访任务,在视察期间召开的会议中,特邀请9位农民参加。会上,人大代表向农民了解一些涉农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双方一问一答,人大代表问得详细,农民也毫不拘束地把心中的一些疑问、困惑等等问题向人大代表和盘托出,人大代表都一一作了解释,整个会议气氛轻松自然。

作为基层的新闻记者,面对这样一项省人大代表视察工作的采访活动,可以说是很有价值了。但是,如果按常规,也只能写成一篇人大代表视察工作的消息,内容也不外乎视察了什么地方、对三农工作提出了什么建议意见,最多也就是再加上“视察期间,省人大代表还与屏边县部分农民进行亲切交谈,听取他们对三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两句话。

然而,省人大代表与农民在会上看似平常的一次对话,却成就了一篇非常不错的好新闻。笔者直截了当以“人大代表与农民的一次对话”为题,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从人大代表与农民的对话为中心进行叙述,全文1500多字,基本上都是人大代表与农民的对话,文章很鲜活,很有现场感,最后以一句“人大代表的话犹如阵阵春风,吹得每位农民心里暖洋洋的”作为结束语,干净利落。

这篇新闻先后在《中国人大》杂志、《云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云南省红河州第九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一等奖。

这篇预先没有料到的新闻,如果没有敏感的新闻神经,没有一定的新闻反应能力,这样一篇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好新闻就会被一两句话淹没掉,也就只会有一条常规的消息出现了。

最后再谈一篇从领导调研活动中撷取的现场新闻:

省林业厅厅长到我县调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调研过程中,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与农民群众谈论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农民对林改满不满意、有什么要求等等。

对于这项采访任务,笔者除了写一篇动态消息外,又在厅长和农民的谈论中寻找新闻亮点。通过谋篇布局,终于,一篇《白厅长和村民谈林改》的通讯刊登在了《中国绿色时报》。文章以几位吃过午饭的村民,正聚在村民杨自龙家,谈论着今年的收成时,省林业厅厅长从村头走进了杨自龙家里为开头,接下来通篇是厅长与村民的对话,现摘录几句:

白厅长问:“你们对林改的政策了解吗?”

村民七嘴八舌地回答说:“晓得晓得,就是要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把集体林地分给我们。”

白厅长紧接着问:“你们村有没有林子?”

村民回答道:“有,有一片。”

“你们准备咋分这林子?”

“按四六分成,就是村委会占四成,村民小组占六成。”

“你们自然村的这六成又怎么与村民分?”

“留做村里的公益事业。”

“那不行,这样做还是没有真正还利于民,一定要分到各家各户。”

“还有一个方案,就是三七开,村小组分三成,村民分七成。”

“这种分配方案有没有征求你们村民的意见,你们同意吗?”

“我们开会讨论过了,大家都没有意见。”……

文章以一句“村民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似乎已经看到,这大山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希望。”结束全文。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笔者认为,只要用心,会议等常规活动中还是有大新闻的。

猜你喜欢
厅长县委书记人大代表
县委书记的榜样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刘志杰接受采访时说 汲取奋进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光荣莅临金润玉考察绿色矿山建设
人物志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人物志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