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地理志》高句丽郡县考(上)

2016-02-13 18:0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京畿道新罗高句丽

杨 军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三国史记·地理志》高句丽郡县考(上)

杨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朝鲜古籍《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存录大量高句丽郡县名,对于其所在地中国学者少有研究。该文试结合朝鲜古籍中记载的行政区划沿革,对这些高句丽郡县的所在地做初步研究和考证。

《三国史记》;高句丽;地名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记载唐以后新罗所占据的高句丽郡县,也就是高句丽强盛时期南部疆域各郡县,现将各郡县治所分考如下。

1.汉山郡(南汉山城),领县二:南川(南买)、驹城(灭乌)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汉州,本高句丽汉山郡,新罗取之,景德王改为汉州,今广州。领县二:黄武县,本高句丽南川县,新罗并之,真兴王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名,今利川县。巨黍县,本高句丽驹城县,景德王改名,今龙驹县。

《三国遗事》卷二称百济始祖温祚“移都汉山(今广州)”,近肖古王“取高句丽南平壤,移都北汉城(今杨州)”。《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六京畿道广州:“本百济南汉山城,始祖温祚王十三年自慰礼城移都之,近肖古王二十六年又移都南平壤城(今京都)。”卷三汉城府条:“本高句丽北汉山郡,百济温祚王取之筑城,近肖古王自南汉山徙都焉。”可见,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认为,百济温祚王移都之地为南汉山城,即朝鲜王朝时期的广州,近肖古王移都之地为北汉山城,即朝鲜王朝时期的杨州。[1]39-49此处汉州为“高句丽汉山郡”,而下文汉阳郡称“本高句丽北汉山郡(一云平壤)”,可证高句丽汉山郡,即百济南汉山城、新罗汉州、朝鲜广州。朝鲜王朝时期的广州,即今韩国京畿道广州市。

高句丽南川县,即新罗黄武县、朝鲜利川县。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利川县条:

本高句丽南川县,新罗并之。真兴王升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名黄武,为汉州领县。高丽太祖南征,郡人徐穆导之利涉,故赐号利川郡……恭让王二年庚午,以祖妣申氏之乡,升为南川郡。本朝太祖二年癸酉,复为利川县。

朝鲜利川 “东距骊兴十五里”、“北距广州十五里”,即在今韩国京畿道骊州郡西15里、广州市南15里,从里程上来判断,高句丽南川县应在今韩国京畿道利川市。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龙仁县条:

龙驹县,本高句丽驹城县,新罗改名巨黍,为汉州领县,高丽改为龙驹县……处仁县,本属水原为部曲,显宗戊午已有此名。本朝太祖丁丑始置令,太宗癸巳并二县,号龙仁。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龙仁县条:

龙驹县,本高句丽驹城县,新罗景德王改巨黍,为汉州领县,高丽初改龙驹,显宗属广州,明宗置监务,后升为令。处仁县,本水原府处仁部曲,本朝太祖六年始置县令。太宗十三年合二县,遂改今名。

高句丽驹城县至朝鲜太宗十三年 (1413年)与处仁县合并,改名龙仁县。据《朝鲜世宗实录》,龙仁县“北距广州十五里”,即今韩国京畿道龙仁市。

2.国原城(未乙省、讬长城)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中原京,本高句丽国原城,新罗平之,真兴王置小京,文武王时筑城,周二千五百九十二步,景德王改为中原京,今忠州。

高句丽国原城,即新罗中原京、朝鲜忠州,即今韩国忠清北道忠州市。

3.仍斤内郡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槐壤郡,本高句丽仍斤内郡,景德王改名,今槐州。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槐山郡条:

本高句丽仍斤内郡,新罗改槐壤郡,高丽改为槐州。显宗戊午,属忠州任内,后置监务。本朝太宗三年癸未,升为知槐州事。十三年癸巳,例改为槐山郡,别号始安。

高句丽仍斤内郡,即新罗槐壤郡、高丽槐州、朝鲜槐山郡,朝鲜槐山郡即今韩国忠清北道槐山郡。

4.述川郡(省知买),领县二:骨乃斤、杨根(去斯斩)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泝(一作沂)川郡,本高句丽述川郡,景德王改名,今川宁郡。领县二。黄骁县,本高句丽骨乃斤县,景德王改名,今黄骊县。滨阳县,本高句丽杨根县,景德王改名,今复故。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七骊州条:“川宁废县,睿宗朝废之,并于州为直村,在州西二十五里。”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四《杂记·名坞志》:“川宁故地,在州西二十五里,本高句丽述川县,新罗改沂川,高丽改今名。”述川郡即朝鲜王朝的川宁郡,后降为县并废,川宁县故址在骊州西25里,骊州为今韩国京畿道骊州郡,则述川郡当在今韩国京畿道骊州郡西25里。

5.今勿奴郡(万弩,一作今勿内),领县二:道西(都●)、仍忽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黑壤郡(一云黄壤郡),本高句丽今勿奴郡,景德王改名,今镇州。领县二:都西县,本高句丽道西县,景德王改名,今道安县。阴城县,本高句丽仍忽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镇川县条:

本高句丽今勿奴郡,(一云万弩郡)新罗改名黑壤郡,(黑一作黄)高丽改为镇州。成宗乙未置刺史,穆宗乙巳罢刺史。显宗戊午属淸州任内,高宗四十六年己未,以卫社功臣林衍内乡,升为彰义县,置令。忠敬王十年己巳,又升为知义宁郡事,及衍诛死,降为镇州监务。本朝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为镇川县监,别号常山。

高句丽今勿奴郡,即新罗黑壤郡、高丽镇州、彰义县、义宁郡、朝鲜镇川县,朝鲜镇川县即今韩国忠清北道镇川郡。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青安县条:

青塘县,高丽初本属淸州任内,一名青渊,后置监务,兼任道安。道安县,本高句丽道西县,新罗改名都西,为黑壤郡领县,高丽改为道安县。……本朝太宗丙子,以两县民少地窄,合为清安。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六清安县条,“青塘”、“青渊”分别作“清塘”、“清渊”,其他相同。是朝鲜太宗五年(1405年)将原高句丽道西县与青塘县合并,称清安县,后升为清安郡。至1914年改编行政区域时,清安郡南面的26个村、清安郡北面的2个村、清安郡邑里面的1个村、清州郡山外面的3个村合并,取曾川和长坪的地名,命名为曾坪面。1949年曾坪面升级为曾坪邑,2003年升格为曾坪郡。高句丽道西县应在今韩国忠清北道增平郡。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阴城县条:

本高句丽仍忽县,新罗改今名,为黑壤郡领县。高丽因之,属忠州任内,后置监务。本朝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为县监。四境,东距忠州并梯川七里,西距忠州乾川十七里,南距清安二十六里,北距忠州石积山十九里。

高句丽仍忽县,即新罗、朝鲜的阴城县,从其“四境”看,即今韩国忠清北道阴城郡。

6.皆次山郡,领县一:奴音竹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介山郡,本高句丽皆次山郡,景德王改名,今竹州。领县一:阴竹县,本高句丽奴音竹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八竹山县条:“本高句丽皆次山郡,新罗改称介山,高丽初改竹州。”高句丽皆次山郡,即新罗介山郡、高丽竹州、朝鲜竹山县,后升为竹山郡。1914年,合并安城、阳城、竹山等3个郡成立安城郡,1998年升级为安城市,原竹山郡改为安城市竹山面。高句丽皆次山郡应在今韩国京畿道安城市竹山面。

高句丽奴音竹县,即新罗、朝鲜的音竹县。《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称其别名为“雪城”。雪城遗址在今长湖院邑。[1]39-49故定高句丽奴音竹县为今韩国京畿道利川市长湖院邑。

7.奈兮忽郡,领县二:沙伏忽、蛇山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白城郡,本高句丽奈兮忽,景德王改名,今安城郡。领县二:赤城县,本高句丽沙伏忽,景德王改名,今阳城县。蛇山县,本高句丽县,景德王因之,今稷山县。

高句丽奈兮忽郡,即新罗白城郡、朝鲜安城郡,1914年与阳城郡、竹山郡合并成立安城市。高句丽奈兮忽郡即今韩国京畿道安城市。

高句丽沙伏忽县,即新罗赤城县、朝鲜阳城县,后升阳城郡,1914年并入安城市,为阳城面。高句丽沙伏忽县在今韩国京畿道安城市阳城面。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六稷山县条:“本慰礼城,百济温祚王自卒本扶余南奔,开国建都于此。后高句丽取之为蛇山县,新罗因之,为白城郡领县,高丽初改今名”。高句丽蛇山县,即高丽、朝鲜时期的稷山县。

吴斗寅《阳谷集》卷三《温泉行幸图序(乙巳)》:

我圣上即位之六年夏四月,教于药房曰:“予疾久矣,针药俱未奏效。予将往浴于温泉。”廷议皆难之,询谋至再,圣意乃定。以是月既生魄越一日癸酉,车驾发京师。命简其徒,略其供顿,陪从大小官并九十余员,卫卒仅三千人。是日夙驾渡西冰库津,总戎使具仁塈以其兵二千五百导驾而行,午次果川县,仍止宿焉。翌日甲戌,昼停沙近岘,夕宿水原府。乙亥平明动驾,止宿振威县。丙子昧爽动驾,昼停素沙院,……是夕宿稷山县。丁丑昼停天安郡,日未午,驾到温泉行宫。

《朝鲜显宗实录》六年乙巳(1665年)四月十七癸酉“上幸温阳温泉”,“卯时,上至西冰库津头,留都百官及馆学儒生,祗送于江头”,“午末次于果川宿所。”十八日甲戌“寅时发果川,昼停于广州沙斤川”,“未末,次于水原宿所”。十九日乙亥“上在水原行宫”“巳末,上发水原”,“午末,次于振威宿所”。二十日丙子“卯时发振威,辰末次素沙昼停”,“未时,次于稷山宿所”。二十一日丁丑“卯时发稷山,辰末次天安昼停”,“午末驾至温泉”。显宗的行程比较有规律,一般是卯时启程,辰末昼停,午末至未初即抵达宿所,因此每天所行里程应该差不多。只有十九日巳末出发、午末即止,仅走了一个时辰,说明水原至振威间里程较短。

另据《显宗改正实录》九年戊申(1668年)赴温泉,八月十六日壬午“午时上幸温阳汤泉”,十七日癸未“自果川动驾,昼停于沙斤川,夕次水原府。”十八日甲申“巳时,自水原动驾,次振威县。”十九日乙酉“自振威动驾,昼停于素沙,夕次稷山县。”二十日丙戌“辰时动驾,昼停于天安,未时,次温泉行宫。”所行路线相同,自水原至振威间未曾昼停,也证明两者间的距离较短。

果川为今京畿道果川市、水原为今京畿道水原市、天安为忠清南道天安市,那么振威县应在今京畿道乌山市境内、稷山县应在今京畿道平泽市境内。据此,高句丽蛇山县应在今韩国京畿道平泽市境内,可能临近忠清南道。

《三国史记》卷二三《百济本纪·始祖温祚王》“都河南慰礼城”,“北带汉水”,温祚“作熊川栅”之后,马韩王曾遣使指责百济:“王初渡河,无所容足,吾割东北一百里之地安之。其待王不为不厚,宜思有以服之。今以国完民聚,谓莫与我敌,大设城池,侵犯我封疆,其如义何?”百济在汉江以南的疆域不过是“百里之地”,其都城慰礼城显然距汉江不远。有学者认为,熊川栅在今韩国京畿道安城郡一带,则慰礼城应在安城郡以北。

《三国遗事》卷二称百济始祖温祚“移都汉山(今广州)”,近肖古王“取高句丽南平壤,移都北汉城(今杨州)”。《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六京畿道广州:“本百济南汉山城,始祖温祚王十三年自慰礼城移都之,近肖古王二十六年又移都南平壤城(今京都)。”卷三汉城府条:“本高句丽北汉山郡,百济温祚王取之筑城,近肖古王自南汉山徙都焉。”可见,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认为,百济温祚王移都之地为南汉山城,即朝鲜王朝时期的广州,近肖古王移都之地为北汉山城,即朝鲜王朝时期的杨州,[2]无疑是正确的。朝鲜时期的广州在今韩国京畿道广州市,朝鲜王朝初期的杨州在今韩国首尔市,慰礼城当与二者相距不远。学界一般认为,慰礼城在今韩国首尔,很可能就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凤纳土城和梦村土城。[3]风纳土城位于今首尔市松坡区风纳洞,梦村土城位于今首尔市南部松坡区奥林匹克公园内,再加上首尔市松坡区芳荑洞的百济古墓群也具有百济早期墓葬的特征,因此,百济最早的都城慰礼城应在今首尔市松坡区。总之,慰礼城不应远在京畿道平泽市境内。因此,《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称稷山县“本慰礼城,百济温祚王自卒本扶余南奔,开国建都于此”,是不可信的。

8.买忽郡(水城)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水城郡,本高句丽买忽郡,景德王改名,今水州。《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九水原条:“本高句丽买忽郡,新罗景德王改水城,高丽太祖南征,郡人金七崔承珪等归顺效力,以功升为水州。”高句丽买忽郡,即新罗水城郡、高丽水州、朝鲜水原,即今韩国京畿道水原市。

9.唐城郡,领县二:上忽(车忽);釜山(松村活达)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唐恩郡,本高句丽唐城郡,景德王改名,今复故。领县二:车城县,本高句丽上(一作车)忽县,景德王改名,今龙城县。振威县,本高句丽釜山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拙翁集》卷一○《南阳乡贯志》:

韩山李牧隐《南阳望海楼记》曰:“南阳府,在三国时号唐城,入本国中世以来为益州”。……至江都末,南阳君诛权臣,反政王室,生文睿府主,为两朝大母,升之为府。……南阳府,《稽古要览》曰:“府古号唐恩郡,又称唐州。”乡谚以为,在昔中朝洪氏乘舟浮海而来,届于银树浦居之,时人名其地曰唐串,号其城曰唐城。疑此李唐之世,我东三国之时也。天福丙申已称唐城郡,则唐城为邑,其来已久矣。……皇庆元年壬子改号南阳府。……韩山牧隐乃东国名人、丽朝烈士,其言最可信。至于《稽古要览》,乃户长宋后所搜辑,生员赵仲旻所校编,此皆一乡旧老,而著书在于景泰乙亥,则去古稍近。其所以采府籍而拾乡谚者,实有可据。故兹敢录之,以备后览。

高句丽唐城郡,即新罗唐恩郡、又称唐州、益州、高丽唐城郡、朝鲜南阳府,民间相传最早为洪姓等中国移民的落脚之地。《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九南阳古迹条:古唐城“在府西二十里有古城,周二千四百十五尺,高十尺,世传唐遣才士八人往教高丽,洪其一也。子孙世贵,名所居曰唐城。今为果园,属掌苑署。”高丽句唐城郡故址应即朝鲜南阳府西20里的古城。朝鲜南阳府即今韩国京畿道华城市南阳洞,此即高句丽唐城郡所在。

高句丽上忽(车忽)县,《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水原府龙城县条:“本高句丽上忽县,新罗景德王改为车城,为唐恩郡领县。高丽时改今名。”《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九水原府龙城县:“在府南五十里,本高句丽上忽县,一云车忽,新罗改车城,为唐恩郡领县。高丽初改今名,显宗九年来属。”高句丽上忽(车忽)县,即新罗车城县、高丽和朝鲜龙城县。在朝鲜水原府(今韩国京畿道水原市)南50里,从里程上看,高句丽上忽 (车忽)县应在今韩国京畿道乌山市西北。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振威县条:“本高句丽釜山县(古渊达部曲,一云金山,一云松村活达)”。高句丽釜山县,新罗改名振威县,一直沿用至朝鲜时期。高句丽釜山县应在今韩国京畿道乌山市境内。考证参见前蛇山县条。

10.栗木郡(冬斯肹),领县三:仍伐奴、齐次巴衣、买召忽(庆原买召、弥邹)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栗津郡,本高句丽栗木郡,景德王改名,今菓州。领县三:谷壤县,本高句丽仍伐奴县,景德王改名,今黔州。孔岩县,本高句丽济次巴衣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邵城县,本高句丽买召忽县,景德王改名,今仁州。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果川县条:“本高句丽栗木郡,新罗改为栗津郡,高丽改为果州。”高句丽栗木郡,即新罗栗津郡、高丽果州、朝鲜果川县,在今韩国京畿道果川市。

同书衿川县条:“本高句丽仍伐奴县,新罗改名谷壤,为栗津郡领县,高丽改为衿州(一作黔)。”高句丽仍伐奴县,即新罗谷壤县、高丽衿州、朝鲜衿川县,在今韩国首尔市衿川区。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阳川县条:“本高句丽齐次巴衣县,新罗景德王改孔岩,为栗津郡领县,高丽显宗九年属树州,忠宣王二年改今名,置令,本朝因之。”安鼎福《东史纲目》第十二下《忠烈王》十七年八月“孔岩县,今阳川”。高句丽齐次巴衣县,即新罗孔岩县,高丽改阳川县,朝鲜沿用,即今韩国首尔市阳川区。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仁川郡条:

本高句丽买召忽县,(一云弥趋忽,一云庆原买召)新罗改名邵城,为栗津郡领县。高丽显宗戊午属树州任内。至肃宗时,以皇妣仁睿王后李氏内乡,升为庆源郡。仁宗时,以皇妣顺德王后李氏内乡,升为知仁州事。恭让王三年辛未,升为庆源府,本朝太祖元年壬申,复旧号为仁州,太宗癸巳,例改为仁川郡。

高句丽买召忽县,即新罗邵城,高丽庆源郡、仁州、庆源府,朝鲜仁州、仁川郡,即今韩国仁川市。

11.獐项口县(古斯也忽次)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獐口郡,本高句丽獐项口县,景德王改名,今安山县。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安山郡条:“本高句丽獐项口县,新罗改为獐口郡,高丽改为安山郡。显宗戊午,属水州任内,后置监务。忠烈王三十四年戊申,以文宗诞生之地,升为知郡事。本朝因之。”高句丽獐项口县即新罗獐口郡、高丽和朝鲜的安山郡,即今韩国京畿道安山市。

12.主夫吐郡,领县四:首尔忽、黔浦、童子忽(仇斯波衣,一作●山县)、平淮押(别史波衣,一作平唯押)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长堤郡,本高句丽主夫吐郡,景德王改名,今树州。领县四:戍城县,本高句丽首尔忽,景德王改名,今守安县。金浦县,本高句丽黔浦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童城县,本高句丽童子忽(一云●山县)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分津县,本高句丽平淮押县,景德王改名,今通津县。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富平条:

本高句丽主簿吐郡,新罗改为长堤郡,高丽改为树州。……毅宗四年庚午改安南都护府,高宗二年乙亥改为桂阳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戊午升吉州牧,忠宣王二年庚戌汰诸牧,降为富平府。本朝太宗癸巳,例改为都护府。

“主簿吐”,《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九富平条与《三国史记》同作“主夫吐”。高句丽主夫吐郡,即新罗长堤郡,高丽树州、安南都护府、桂阳都护府、吉州、富平府,朝鲜富平,即今韩国仁川市富平区。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通津县古迹条:“守安废县,在县南十五里,本高句丽首尔忽,新罗景德王改戍城,为长堤郡领县,高丽改今名,仍属。明宗置盐务,恭让王时来属。”《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通津县条:“恭让王三年辛未,始置通津监务,以守安、童城属之。本朝太宗癸巳,例改为县监。”高句丽首尔忽县,即新罗戍城县、高丽守安县,后并入通津县。按通津县即今韩国京畿道金浦市金浦洞,首尔忽在通津县南15里,应在今韩国京畿道金浦市阳村面一带。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金浦县条:

本高句丽黔浦县,新罗改今名,为长堤郡领县。……本朝太宗甲午八月,革阳川县并本县,号为金阳县,十月,更以阳川并于衿川,革金浦县,属富平府,丙申七月,复置县令。

高句丽黔浦县,即新罗长堤县、高丽金阳、朝鲜金浦县,即今韩国京畿道金浦市金浦洞。

高句丽童子忽县,据《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通津县条:“童城县,本高句丽童子忽县,(一名●山县)新罗改今名。”即新罗童城县、朝鲜通津县,即今韩国京畿道金浦市霞城面。

同卷通津县条:“本高句丽平唯押县,新罗改为分津,(一名北史城)高丽改今名。”高句丽平淮押县,即新罗分津县、高丽通津县,即今韩国京畿道金浦市通津邑。

13.北汉山郡(一云平壤),领县二:骨衣奴、皆伯(王逢)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汉阳郡,本高句丽北汉山郡(一云平壤),真兴王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名,今杨州旧墟。领县二:荒壤县,本高句丽骨衣奴县,景德王改名,今丰壤县。遇王县,本高句丽皆伯县,景德王改名,今幸州。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杨州条:

本高句丽买省郡(一云昌化郡),新罗景德王改来苏,高丽初升见州,显宗九年属杨州。本朝太祖三年定都于汉阳府(即古杨州),移府治于东村大洞里,降为知杨州事,未几,复升为府,六年又移府治于见州古址,仍称杨州。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

本高句丽南平壤城,一名北汉山郡。百济近肖古王以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壬申,自南汉山来都,(南汉山,即今广州)历一百五年,文周王避高句丽之难,移都熊津。高丽初,改为杨州。肃宗时,有术士司仪令金谓磾者,据玉龙禅师《道诜密记》上言:“杨州有木觅壤,可立城。”日者少府监文象从而和之。四年己卯九日,王亲幸相地,命平章事崔思诹、知奏事尹瓘董其役,经始于五年辛巳,讫功于九年甲申,即宋徽宗崇宁三年也。八月,王来远观,升为南京留守官。自是,仁宗、毅宗、忠烈王、恭愍王、恭让王,皆巡驻于此。忠烈王三十四年戊申改为汉阳府,置府尹判官。(即元武宗至大元年)本朝太祖康献大王三年甲戌十月甲午,定都于此,改为汉城府。

据上述记载,高句丽北汉山郡(一名南平壤),即新罗汉阳郡,高丽初期的杨州。高丽肃宗听信术士之言另建新杨州城,原城即《三国史记》所说“杨州旧墟”,亦即《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所说“古杨州”,杨州的治所仍在此城,而不在新建的杨州城。换言之,“古杨州”城才是高句丽北汉山郡、新罗汉阳郡的所在地,新建的杨州不是,所以《三国史记》才在高句丽北汉山郡条强调是“今杨州旧墟”。高丽初期的见州隶属于杨州,朝鲜初期定都于古杨州,即新罗汉阳郡、高句丽北汉山郡之后,将杨州治所迁至“东村大洞里”,后又迁至原见州城,即《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所说“见州古址”,所谓“仍称杨州”,就是以见州故地改建杨州,见州遂废。综上,高句丽北汉山郡(南平壤),即新罗汉阳郡、高丽初期的杨州(古杨州、杨州旧墟),朝鲜初期定都于此,即今韩国首尔市。

高句丽骨衣奴县,《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杨州丰壤县条:“在州东五十里。本高句丽骨衣奴县,新罗改荒壤,为汉阳郡领县。高丽改丰德,显宗九年属杨州,后属抱州。本朝世宗元年复来属。”骨衣奴县即新罗荒壤县、高丽丰德县、朝鲜丰壤县,在杨州东50里,此时杨州治所已迁至见州古址,即今韩国京畿道杨州市,高句丽骨衣奴县在今韩国京畿道杨州市东50里,应在今京畿道南杨州市榛接邑。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高阳郡条:

高峰县,本高句丽达乙省县,新罗景德王改称高峰,为交河郡领县。幸州,本高句丽皆伯县,新罗景德王改遇王(一云王逢),为汉阳郡领县,高丽初改称幸州(一名德阳)。显宗九年,二县皆属杨州。富原县,本果州龙山处,高丽忠烈王十一年改富原荒调乡,本属富平府。本朝太祖三年始置高峰监务,而以幸州、富原荒调乡属之。太宗十三年,采高峰、德阳两县名,改今名,为县监。成宗二年,以有敬、昌二陵升为郡。

高句丽皆伯县,即新罗遇王县、高丽幸州,朝鲜初期被并入高峰县,高峰县后又改名高阳县,因境内有敬陵、昌陵,升格为高阳郡。朝鲜敬陵、昌陵皆在今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龙头洞,此即高峰县、高阳郡所在地。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高阳郡古迹条:“王逢废县,即幸州,在县南十五里。金富轼云:汉氏美女迎安臧王于皆伯县,故改名王逢。”遇王废县在高阳郡治南15里,从里程看,可能为今高阳市德阳区的幸州洞。另,幸州山城坐落在韩国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幸州洞。总之,高句丽皆伯县在今韩国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

14.买省郡(马忽),领县二:七重(难隐别)、波害平史(额、坡害平史)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来苏郡,本高句丽买省县,景德王改名,今见州。领县二:重城县,本高句丽七重县,景德王改名,今积城县。波平县,本高句丽波害平史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高句丽买省县,即新罗来苏郡、高丽初期的见州,即今韩国京畿道杨州市。考证参见北汉山郡条。另,上引《三国史记》称高句丽买省为县,却又记载“领县二”,而《三国史记》卷三七《地理志·高句丽》即明确记载为“买省郡”,证此处“县”字应为“郡”字之误。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积城县条:“本高句丽七重城,新罗改名重城,为来苏郡领县,高丽改今名。”高句丽七重县,即新罗重城县、朝鲜积城县。《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积城县条:“东至麻田郡界十七里,南至杨州界三十一里,西至长湍府界八里、至坡州界八里,北至长湍府界二十里。距京都一百八里。”从里程看,应即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坡州条:

坡平县(坡,一作波),本高句丽坡害平史县(一云领蓬),新罗景德王改坡平,为来苏郡领县。显宗九年属长湍县,文宗十七年隶开城府,睿宗置监务,本朝因之。瑞原郡,本高句丽述尔忽县(尔,一作弥),新罗改峰城,为交河郡领县,高丽显宗九年属杨州,明宗始置监务,后改为瑞原县令,本朝太祖二年,以吏民申诉,升为郡。至七年,合瑞原、坡平,改为原平郡,太宗朝省交河县,来属。十五年,以千户以上,升为都护府。十八年复置交河县,府以未满千户当降为郡,吏民复申诉,仍之。世祖六年,以王妃乡升为牧,改今名。

高句丽波害平史县,即新罗波平(坡平),至朝鲜初期,与瑞原郡合并成立原平郡。原平郡后改称坡州,即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坡州条:“弥罗山,在州北三十里,一名坡平山”,“古坡平县,在州东北三十里”,在坡州即原平郡之北30里的古坡平县,应即新罗波平(坡平)县,弥罗山一名坡平山,即因在坡平县而得名。从此里程看,古坡平县,即新罗波平县、高句丽波害平史县,在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坡平面。

15.泉井口郡(乙买串),领县二:述尔忽(首泥忽)、达乙省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交河郡,本高句丽泉井口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二:峰城县,本高句丽述尔忽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高烽县,本高句丽达乙省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卷四七《西北疆域辨上》:“临津源出咸镜道安边府永丰古县防墙洞,南流入江原道伊川府界,又南流入京畿朔宁郡界,西南流绕长湍府,南至交河郡合于汉江。”《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交河县古迹条:“乌岛城山城,汉江、临津下流会于此。”高句丽泉井口,即新罗和朝鲜的交河郡,汉江和临津江于此汇合。今汉江和临津江汇于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炭县面,故定高句丽泉井口于此。另,《三国史记》称高句丽泉井口为县,却又记载“领县二”,颇疑此“县”字应为“郡”字之误,系此备考。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交河县条:“本高句丽泉井口县(一云屈火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但据《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安东临河县条:“本高句丽屈火郡,新罗改为曲城郡,高丽改今名。”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四《杂记·名坞志》:“临河在府东三十三里,本高句丽屈火郡,新罗改曲城郡,高丽时为安东属县。”可知,高句丽屈火郡,为新罗曲城郡、高丽临河县,与高句丽泉井口郡、朝鲜交河县无关,上述《新增东国舆地胜览》附注记载错误。

高句丽述尔忽县,即新罗峰城县、高丽瑞原县、朝鲜瑞原郡,后与坡平合并成立原平郡,即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考证参见波害平史县条。

高句丽达乙省县,即新罗高烽县,在今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龙头洞。考证参见皆伯县条。另,《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高阳郡古迹条:“古高峰县,在今治西十里。峰,一作烽。金富轼云:汉氏美女于达乙省县高山头然烽火迎安臧王,故后名高烽。”则高句丽达乙省县在朝鲜高阳郡西10里。

16.马忽郡(臂城),领县二:内乙买(内尔米)、梁骨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坚城郡,本高句丽马忽郡,景德王改名,今抱州。领县二:沙川县,本高句丽内乙买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洞阴县,本高句丽梁骨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抱川县条:“本高句丽马忽县,新罗改为坚城郡,高丽改为抱州。”高句丽马忽郡,即新罗坚城郡、高丽抱州、朝鲜抱川县,从《地理志》抱川县“西距杨州十里”的记载来看,应即今韩国京畿道抱川市。

高句丽内乙买县,新罗景德王改名沙川县,至朝鲜废。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一杨州古迹条:“沙川废县,在州北三十里,本高句丽内乙买县,一云内尔米,新罗改沙川,为坚城郡领县。高丽显宗九年属杨州,本朝因之。”沙川县在古杨州即今韩国京畿道杨州市北30里,从里程看,应为今韩国京畿道东豆川市。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永平县条:

本高句丽梁骨县,新罗改名洞阴,为坚城郡领县。高丽显宗戊午,属东州任内,睿宗丙戌始置监务。元宗十年己巳,以卫社功臣将军唐允玿内乡,升为永兴县。今本朝太祖三年甲戌,升和州为永兴府,改本县为永平(以官号相似也)。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经永平县西。县本句丽梁骨县,新罗为洞阴县,高丽为永兴县,我朝为永平,属于京畿道也。

高句丽梁骨县,即新罗洞阴县、高丽永兴县。朝鲜初期,因与和州升置的永兴府同名,改为永平县,后升格为郡。1914年,永平郡并入抱川郡,即今韩国京畿道抱川市永中面。

17.铁圆郡(毛乙冬非),领县三:僧梁(非勿)、功木达(熊闪山)、斧壤(于斯内)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铁城郡,本高句丽铁圆郡,景德王改名,今东州。领县二:●梁县,本高句丽僧梁县,景德王改名,今僧岭县。功成县,本高句丽功木达县,景德王改名,今獐州。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铁圆条:

本高句丽铁圆郡,新罗改为铁城郡。新罗末,弓裔起兵,略取高句丽旧地,唐天佑二年乙丑,自松岳郡来都,修葺宫室楼台,穷极奢侈,国号泰封。至梁贞明四年戊寅,高丽……太祖即位,徙都松岳,改铁圆为东州。(弓裔宫殿古基在府北二十七里枫川之原)……忠宣王庚戌汰诸牧,降为铁原府,本朝因之。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为都护府,别号陆昌。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马龙水,又西南与新城山水合,经枫川原之南。即江原道铁原府北二十七里地也。新罗真圣王五年(唐昭宗大顺二年),弓裔始起。孝恭王五年(唐天复元年),都于铁圆郡,修葺宫室,穷极奢侈,国号泰封。景明王十一年(后梁贞明四年),为高丽太祖所灭。凡建国十八年而亡。《高丽史·地志》云:弓裔宫殿古基在东州北二十七里枫川之原。(东州即铁原)今其外城周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一尺,内城周一千九百五尺而半颓,宫殿遗址犹宛然也。

据上引史料,高句丽铁圆郡,即新罗铁城郡、高丽东州、朝鲜铁原郡。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后,铁原郡也一分为二,旧铁原在今韩国境内,为韩国江原道铁原郡铁原邑。但韩国铁原郡的首府并不在铁原邑,而在其南的葛末邑。

安鼎福《东史纲目》第五下《孝恭王》九年(弓裔五年):“秋七月,弓裔徙都铁圆”。“裔以谶纬,欲都铁圆斧壤(今平康)。周览山水,遂定都。移西原民千户实之。修葺宫室,穷极侈奢。改元圣册。(今铁原府北二十七里,有枫川原,即弓裔宫殿遗址。)”按《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高句丽夫如郡领县有斧壤县,“广平县,本高句丽斧壤县,景德王改名,今平康县。”高句丽斧壤县,即新罗广平县、朝鲜平康县,即今朝鲜江原道平康郡。《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铁原条:“北距平唐三十里”,朝鲜铁原郡北距平唐县(即高句丽斧壤县)30里,而弓裔宫殿遗址在铁原郡北27里,显然应在朝鲜平唐县境,按当时的地名而言,是在高句丽斧壤县境,所以《东史纲目》才称弓裔都“斧壤(今平康)”。笼统地说,弓裔新都在高句丽的铁圆郡境内,但具体讲,是在高句丽斧壤县境内。可证,在高句丽的地方行政区划中,斧壤县为铁圆郡属县。《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记载斧壤县隶属于夫如郡,恐怕是新罗以后的情况。

李显益《正斋集》卷七《东游记》:“早发入府,望见弓裔遗墟,只莽苍一大坪耳。”证明弓裔都城早已废弃。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八《兰室谭丛·弓裔故都》记载了一个与此有关的传说:“弓裔故都,在铁原枫川原,有宫阙遗址。村民构屋以居,梦弓裔挐致庭而笞之曰:‘若何敢处吾室。’如是者屡,民乃撤屋,而后无敢居者。”似乎此城的废弃与弓裔鬼魂出现有关,这显然不能是真实的原因。成伣《慵斋丛话》卷一:“铁原为弓裔所据,称泰封国,至今有重城古基,宫阙阶级,春则花卉乱发,地危势阻,而江河漕转为难也。”可能成伣说的是对的,弓裔旧都的废弃应该与其地交通不便有关。

高句丽僧梁县,即新罗●梁县、高丽和朝鲜的僧岭县。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朔宁郡条:

本高句丽所邑豆县,新罗改名朔邑,为兔山郡领县,高丽改为朔宁县。僧岭县,本高句丽僧梁县,新罗改名●梁,为铁城郡领县,高丽改为僧岭县。右二县,显宗九年戊午皆属东州任内,睿宗元年丙戌始置僧岭监务,兼任朔宁。本朝太宗三年癸未,以朔宁皇妣神懿王后外乡,升为知郡事,以僧岭属之。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三朔宁郡条:“本朝太宗三年,以神懿王后外乡,升知郡事,以僧岭属之,十四年省安峡县来属,为安朔郡,十六年复置安峡县,遂还旧号。”朝鲜初期曾以僧岭领朔宁,后朔宁升格为郡,领僧岭县。此后,朔宁郡又曾与安峡县合并,为宁朔郡,但不久复置安峡县,恢复朔宁郡的建置。僧岭县地并入朔宁。《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三朔宁古迹条:“古僧岭在县东三十里”。同卷山川条:“僧岭山,在郡东十五里僧岭县”。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马龙水,又西南径僧岭古县,西为孙厅滩。其县本句丽之僧梁县,新罗为●梁县,高丽属于朔宁也(在朔宁郡东二十里)。”僧岭在朝鲜朔宁郡以东,但距离有15里、20里、30里等三种不同的记载。若以二三十里估计,则已在今韩国江原道铁原郡境内,旧铁原以南。故定高句丽僧梁县在今韩国江原道铁原郡西北部,具体地点待考。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带水,又西南经涟川县北,为澄波渡。县本句丽之工木达县(一云熊闪山),新罗为功成县,高丽初为漳州,后为涟川,我朝因之。

高句丽功木达县,即新罗功成县、高丽漳州(獐州)、朝鲜涟川,即今韩国京畿道涟川郡。带水即今临津江。

高句丽斧壤县,即新罗广平县、朝鲜平康县,即今朝鲜江原道平康郡。考证见铁圆郡条。

18.夫如郡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富平郡,本高句丽夫如郡,景德王改名,今金化县。领县一:广平县,本高句丽斧壤县,景德王改名,今平康县。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金化县条:“本高句丽夫如郡,新罗改富平郡,高丽显宗戊午,改金化县,为东州任内,本朝因之。”高句丽夫如郡,即新罗富平郡、高丽金化县、朝鲜金化郡,即今韩国江原道铁原郡金化邑。

高句丽斧壤应为铁圆郡属县,参见铁圆郡条。

19.乌斯含达郡,领县三:阿玪押(穷岳)、所邑豆、伊珍买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兔山郡,本高句丽乌斯含达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三:安峡县,本高句丽阿玪押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朔邑县,本高句丽所邑豆县,景德王改名,今朔宁县。伊川县,本高句丽伊珍买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高句丽乌斯含达郡,即新罗、朝鲜的兔山郡,即今朝鲜黄海北道兔山郡。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四七安峡县条:“东至平康县三十四里,南至京畿朔宁郡界十五里,西至黄海道兔山县界十四里,北至伊川县界四十五里。”高句丽阿玪押县,即新罗、朝鲜的安峡县。从里程看,应在今朝鲜江源道伊川郡安峡面。

高句丽所邑豆县,即新罗朔邑县、高丽和朝鲜的朔宁县。沿革参见铁圆郡僧梁县条。《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朔宁郡条:“东距铁原三十七里,西距临江十五里,南距涟川十里,北距安峡三十五里。”据此里程看,应在韩国京畿道涟川郡新西面。

高句丽伊珍买县,即新罗至朝鲜的伊川县。《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伊川县条:“东距平康二十四里”,“南距京畿安峡十里”,从里程看,应即朝鲜江原道伊川郡。

20.牛岑郡(牛岭、首知衣),领县三:獐项(古斯也忽次)、长浅城(耶耶、夜牙)、麻田浅(泥沙波忽)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牛峰郡,本高句丽牛岑郡,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三:临江县,本高句丽獐项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长湍县,本高句丽长浅城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临端县,本高句丽麻田浅县,景德王改名,今麻田县。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又径金川郡西,左受朴渊之水为马滩。郡本句丽牛岑郡(一云牛岭),新罗为牛峰县,高丽因之。我朝与江阴合置金川也。”高句丽牛岑郡,即新罗和高丽的牛峰郡,朝鲜后与江阴合并,建金川郡,即今朝鲜黄海北道金川郡。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二长湍古迹条:“临江废县,在府北三十里,本高句丽獐项县,一云古斯也忽次,新罗改今名,为牛峰郡领县。”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带水,又右受沙弥水,亦称三弥川,水出兔山县秀龙山,东南流历长湍府大韦坡,又径临江古县,南入于带水。临江县,本句丽之獐项县,今属于长湍也。”高句丽獐项县,即新罗临江县,朝鲜废入长湍府,其旧址在长湍治所北30里。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二长湍条:

本高句丽长浅城县(一云耶耶,一云夜牙)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牛峰郡领县,高丽穆宗四年以侍中韩彦恭之乡,升为湍州,显宗九年复为长湍县,置令,为尚书都督所管,文宗十六年直隶开城府。本朝太宗十四年并临江县,号长临县,后更以长湍并于临津,号临湍县,世宗元年复为长湍县令。世祖二年省长湍,临江属于临津,四年复以临江、临津属于长湍,五年(1459年)以中宫曾祖、高祖、玄祖三茔在其地,升为郡,移治所于桃源驿之地。

同卷长湍古迹条:“古长湍,在今治东二十五里”。所谓“今治”,应指“桃源驿之地”,古长湍才是高句丽长浅城县所在。长湍郡在1459年以后的治所,在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长湍面,其东25里的“古长湍”,应在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汶山邑境内,此即高句丽长浅城县所在。

《朝鲜世宗实录》六年甲辰(1424年)三月二十五日辛丑条提到“松林县之桃源、长湍县之白岭、涟川县之玉溪、铁原府之龙潭、丰川、金化县之都昌等六驿”,此松林县之桃源驿,应即1459年长湍“移治所于桃源驿之地”。换言之,长湍新治所是在其所属的松林县境内。

如前所述,高句丽獐项县在朝鲜长湍府治所北30里,应指在桃源驿北30里,即今长湍面北30里,应在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郡内面境内。

高句丽麻田浅县,即新罗临端县、高丽麻田县。《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麻田县条:“东距涟川十三里,西距长湍十二里,南距积城八里,北距朔宁十八里。”从里程看,应即今京畿道涟川郡嵋山面麻田里。

21.扶苏岬,领县二:若豆耻(若只头耻、朔头、衣头、之蟾)、屈押(屈于押、红西)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松岳郡,本高句丽扶苏岬,孝昭王三年筑城,景德王因之。我太祖开国为王畿。领县二:如罴县,本高句丽若豆耻县,景德王改名,今松林县。第四叶光宗创置佛日寺于其地,移其县于东北。江阴县,本高句丽屈押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四开城府上:“新罗松岳郡,本高句丽扶苏岬。开城郡,本高句丽冬比忽(高句丽郡县多称忽)。高丽太祖二年,自铁原徙都松岳之阳,跨二郡之地为开州,创宫阙,立市廛,辨坊里,分五部。光宗十一年改为皇都,成宗十四年改为开城府。”《高丽史节要》卷一三《明宗光孝大王》丙辰二十六年:“昔圣祖统一三韩,神京于松岳郡,于明堂位作大宫阙,为子孙君王万世所御”。可见,高丽都城辖区虽然涵盖新罗的松岳郡和开城郡,但实以松岳郡首府为都城。据《高丽史节要》卷一,高丽太祖王建之父曾“为松岳郡沙粲,以郡归于(弓)裔,裔喜,即以为金城太守”,“生太祖于松岳南第”,王建之所以建都于松岳,因此为其父所据,他自己的出生地。高句丽扶苏岬,即新罗松岳郡、高丽都城,即今朝鲜开城市。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沙水,又南至板门,左合板积水,水出于松林古县,西南流与白岳以南之水合,入于沙水。其县本句丽之若只头耻县,新罗为如罴县,高丽为松林县,今属于长湍府。

高句丽若豆耻县,即新罗如罴县、高丽松林县,但松林县至朝鲜初期已废。《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二长湍府古迹条:“松林废县,在府西五里,本高句丽若尺头耻县(一云之蟾、一云朔头),新罗改如罴,为松岳郡领县,高丽初改今名。”如前所述,此时长湍府治所已移至原松林县之桃源驿,故长湍府新治所与松林县旧址相距仅有5里。但据《三国史记》所载,高丽“光宗创置佛日寺于其地,移其县于东北”;《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二长湍府古迹条:“佛日寺,高丽光宗创佛日寺于松林县北,移县治于东北。”可知,松林县即高句丽若豆耻县原在此地的西南、佛日寺之南,具体地点已不可考,但应与此相距不远。总之,高句丽若豆耻县应与后世之长湍同在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长湍面。

《朝鲜太祖实录》二年癸酉(1393年)九月二十九日辛未:“都堂合坐于松林佛日寺,观移幸所。”证明佛日寺至朝鲜王朝初期尚存。但是,1530年增补完毕刊行的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已将之列入古迹条,可见佛日寺在此之前已毁。

高句丽屈押县,即新罗江阴县,在今朝鲜黄海南道燕鸿里附近。[5]

22.冬比忽,领县二:德勿(仁物)、津临城(乌阿忽)

《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

开城郡,本高句丽冬比忽,景德王改名,今开城府。领县二:德水县,本高句丽德勿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第十一叶文宗代创置兴王寺于其地,移其县于南。临津县,本高句丽津临城,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高句丽冬比忽,即新罗开城郡。高丽太祖王建合松岳、开城二郡地建都,而都城实在松岳,开城遂废。考证参见扶苏岬条。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五开城府古迹条:“开城废县,在城西二十五里。”可证高句丽冬比忽在今朝鲜开城市西25里。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海丰郡条:

高丽初称贞州,显宗戊午属开城县任内,为尚书都省所掌,文宗壬寅直隶开城府,睿宗三年戊子改为升天府,置知府事。忠宣王二年庚戌汰牧府,降为知海丰郡事。(三国时无文可考)本朝太宗癸巳革郡,属开城留后司,戊戌,复析为郡,别号河源。属县一:德水,本高句丽德勿县(一云仁物县),新罗改名,高丽因之。显宗戊午属开城县任内,为尙书都省所掌。文宗壬寅直隶开城府,恭让王元年己巳置监务官,本朝太祖七年戊寅,革监务来属。

据此,贞州为高丽时期海丰郡旧名,其在三国时期的名称《世宗实录》已明言“无文可考”,可证《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三丰德郡条称“本高句丽贞州”,显误。称丰德郡本高句丽贞州者,皆是受《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这条错误记载的误导。

高丽初期的贞州,后改为升天府、海丰郡。高句丽德勿县,新罗改名德水县,至高丽时为海丰郡属县。《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三丰德郡条:“世宗二十四年并德水县,改今名。”朝鲜世宗二十四年(1442年)以前,应如前引《朝鲜世宗实录》所载,德水县为海丰郡属县,至1442年始将两者合并,成立丰德郡,废德水县,丰德郡治所即原海丰郡(升天府、贞州)治所。

《朝鲜世宗实录》附《地理志》江华府:“府在海中,直通津县之西、海丰郡之南”。朝鲜江华府在今江华岛,海丰郡在其北,与之隔海相望,即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但是,海丰郡的前身升天府、贞州的治所似乎经历过迁徙。《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三丰德郡古迹古贞州条:“升天府古址在今升天浦古城北二里,世传古贞州之治又在古址西偏,今沦入于海。”同卷山川条:“升天浦,在郡南十五里。”升天府旧址应在黄海北道开丰郡南15里的升天浦附近,古贞州的治所还在此西,相传至朝鲜时已没入海中了。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三丰德郡古迹条:“德水废县,在郡东三十里,本高句丽德勿县,一云仁物,新罗改今名,高丽因之。显宗九年属开城县为尚书都省所掌,文宗十年创兴王寺于县,移县治于杨州。”据此,新罗时期的德水县即高句丽德勿县,在朝鲜丰德郡东30里,即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东30里。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二长湍府古迹条:

临津废县,在府南二十五里,本高句丽津临城县,一云乌阿忽,新罗改今名,为开城郡领县。……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为县监,十四年合于长湍,号临湍。世宗元年复析为临津县监,世祖四年复来属。高句丽津临城县,即新罗临津县,朝鲜后废,其故址在朝鲜长湍府南25里。此时的朝鲜长湍府在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长湍面,其南25里应在临津江南坡州市炭县面境内。(待续)

[1][日]津田左右吉.朝鲜历史地理[M].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正二年(1913年);http://www.icheon.go.kr/site/china/sub.do?key=2392

[2][韩]朴淳发.百济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章永林)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geographical annals”Gaogouli’s County Study(First)

YANG 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The“geographical annals”of“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have many county names of Gaogouli.However, the addresses for these counties have few study for Chinese scholar.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this ancient book,the addresses for these counties are studied.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Gaogouli;Geographical Names

K289

A

1008—7974(2016)01—0001—11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1.001

2015-11-08

杨军,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京畿道新罗高句丽
彩色冬衣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韩国京畿道发生液化气爆炸事故
5岁了
娄新罗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