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全盛
(中国剪纸艺术家学会,北京 100016)
论回族剪纸艺术中的文化融合
程全盛
(中国剪纸艺术家学会,北京100016)
回族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今天,仍有一批回族剪纸艺人在孜孜不倦剪刻着、传承着回族剪纸技艺,使其得到不断地发展。回族剪纸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对本源文化的汲纳,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都在回族剪纸技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回族剪纸;文化融合;本源文化;伊斯兰文化
说到回族剪纸,大家对于回族的禁忌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等感到很神秘,所以要先介绍一下回族。
回族的形成源于公元7世纪中叶,当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饮食方面,以牛、羊为主,不吃不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禁食猪、马骡、驴、狗、猛兽肉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回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及发展传承下来的回族民俗起着核心作用。伊斯兰教教规在回族的民俗生活中贯穿其中起着纽带的作用。
与中国其他民族相比,回族有两大特殊性:其一,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分布的广泛性几乎与汉族相当。其二,使用汉语就是回族的另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但是,在回族人的生活中还保留了夹杂着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形成具有回族特色的专门词汇,回族称为“经堂语”代代相传。
以上回族的两大特征主要与汉族杂居又使用汉语,加上回族族源中融入大量汉族等外族成员,及延续至今的回族与外族通婚等事实,都表明回族民俗中有不少民俗是由多种文化类型互化整合的结果。
随着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其崇尚的伊斯兰文化,不断地与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纳融合,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最为明显的是回族文化中既有阿拉伯、波斯民族的民族文化基因,又有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还有遵循伊斯兰教教规的表现,这一点在回族的民族工艺美术上表现最为明显,包括剪纸。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审美情感,及宗教信仰进行剪纸创作,形成回族剪纸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回族剪纸艺术和剪纸图案也在不断翻新,如“朵朵山花,争奇斗艳”。在回族聚居区,回族剪纸内容丰富,艺人们剪出自己心仪的作品,来给生活增添几分新鲜的气息和欢快的气氛,这和其他民族的剪纸艺术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回族剪纸艺术,这朵“乡间小花”在一点儿一点儿开出自己的色彩。
剪纸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缩影,人们茶余饭后,坐下来拿起剪刀,静静体会着心灵与纸面的接触。剪纸也悄无声息地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剪纸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但是,日益丰富的现代生活对剪纸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作为室内主要装饰品的剪纸少了几分“用武之地”;但这并不全面,因为毕竟还有很多人对剪纸情有独钟,他们热爱这种艺术,也未曾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这种热忱。
回族艺术家程全盛,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上学期间,运用剪纸创作了一些作品,其中剪纸作品《黄河水·窑洞》获“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展”银奖。1995年,他运用剪纸先后创作了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团花 《泰斯米》《情感的跃动》等多幅作品。彩色剪纸作品 《情感的跃动》宽 430cm,高175cm,以画面的鲜花作为基调,花中均剪有阿拉伯书法,结合工笔晕染手法完成,该作品被沙特驻中国大使馆收藏。2001年,他在阿联酋国家文化展览中心举办画展,剪纸作品《泰斯米》被阿联酋商贸部长收藏。
宁夏同心回族剪纸艺人田彦兰5岁开始跟母亲学剪纸,10岁已娴熟掌握剪纸技法。她是家族剪纸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田彦兰在选择表达内容上,将家乡的回族特色和剪纸艺术相结合,作品背景多是旱塬、沙漠、骆驼、汤瓶、盖碗以及少女飞扬的盖头,2007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她申请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作品 《回回女娃弹口弦》荣获“第五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被中国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在阿联酋、瑞士、芬兰等8个国家巡展。《回乡梦盖碗情》《吉庆三宝》收录入“中国当代剪纸精品集”,并特邀参加“中国当代剪纸精品巡回展,”如今,她的《春暖回乡》等多幅作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其他国家都受到欢迎。
辽宁鞍山回族剪纸艺人王秉忠的 “闪光丝绸剪纸”2000年问世,即在业内引起轰动。与此同时,王秉忠又对传统的宣纸剪纸进行创新,将亮粉涂在宣纸上,形成了“闪光宣纸”。这在中国也是“独此一家”,两项创新,使得王秉忠在中国剪纸界独树一帜。2008年,王秉忠获 “辽宁省剪纸大赛十大金剪刀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王秉忠的剪纸大放异彩,他应邀创作的作品分别被上海世博博物馆、新西兰馆及圣马力诺馆收藏。近期,他将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对学员进行由浅入深的剪纸培训,以便把回族剪纸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宁夏回族剪纸艺人伏兆娥,她本是宁夏海原县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1997年举家从海原农村搬到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和西夏王陵进行剪纸创作。近10年来,把剪纸艺术慢慢做成了事业。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赏或者购买伏兆娥的剪纸作品,伏兆娥的成功让众多剪纸爱好者及专家学者看到了希望。像这样的优秀回族剪纸艺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族剪纸是根植于中国本源文化深厚土壤中的一支奇葩,宗教性使回族剪纸独具审美内涵。以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对回族剪纸影响很深。这种影响致使回族剪纸艺术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回族剪纸浓缩了剪纸艺人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真实记录了回族的民族特性、民族情感,因此,回族剪纸自然地折射出了民族独特的文化世界观。但是,回族作为华夏民族的一支,回族文化又与中国本源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回族剪纸的内容丰富多彩,并饱含生活气息。在传统节日,剪纸爱好者们会剪出寄托着自己理想与美好祝愿的作品,以烘托喜庆欢快的气氛。回族剪纸里也囊括“五谷丰登”“农家乐”“吉(鸡)庆有余(鱼)”等传统作品,但回族剪纸艺术有着它独到的审美,并不是传统观念的自然模仿,而是对表现的内容大胆取舍。艺人将鸟类等动物的形体意象交织在花草图案之中以求形态美。这类剪纸,是剪纸艺人主观心境与民间民俗物象的融合,并受中国本源文化影响,是艺人们生活理想的物化表现。
回族剪纸作为民族、民俗的文化载体之一,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的思想是以“认主归一”的宇宙观为核心的,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真主安拉所创造的,并反对多神崇拜。回族剪纸受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观念的影响,故不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偶像。
在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即以“抽象”为主。回族剪纸对表现内容的这种取舍,是基于其所信奉的伊斯兰教教义规范的。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图案化的成分在回族剪纸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回族剪纸反映出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教义并不矛盾,是相统一的。过去回族剪纸内容多以阿拉伯书法、四方连续图案、植物、缠枝纹样为主,纷繁的图案装点了回族人的生活。到了近代,随着文化生活的繁荣与普及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将人物形象用于艺术作品是否符合伊斯兰教义的问题,后曾引起教法学者们的争论。多数学者认为:只要不是出于偶像崇拜的目的,那么人物形象及人物照片是允许出现的。所以,近代回族剪纸以人物为主要形象的创作品也多了起来。
尽管有一些好的现象,但是,目前回族剪纸艺术也遭遇到了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的矛盾。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绝活技艺濒临失传、传承人队伍不尽合理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回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些问题在我国整个剪纸界及民间工艺美术界普遍存在。此外,民间剪纸艺人多为老年农村妇女人数少且年龄偏高,大多是采用家族式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的,传承人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从最终导致回族剪纸艺术人才队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受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或知之甚少、或不愿知之、或不屑知之也导致了本土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丧失了大量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所有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回族剪纸艺术在新时期的良性传承和发展。回族剪纸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不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与继承回族剪纸,弘扬与发展回族剪纸是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时代呼唤着回族剪纸的创新,要认识到当务之急,回族剪纸要发展,更要创新,我们要让回族文化充满生命力,重显他的艺术之光,使这朵民族之花绽放出异彩,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责任编辑:章永林)
G122
A
1008—7974(2016)01—0027—03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1.005
2015-07-20
程全盛,山西仪城人,中国剪纸艺术家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