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10012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发展迅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在经历了Web1.0时代的信息单向发布和内容简单查询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Web2.0时代,并完成了质的飞跃。目前,网络信息和内容呈爆炸式增长,大众不仅是原来互联网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是制造者和发布者,因此,Web2.0时代的用户就是内容的主导者,使平等、开放、协作、分享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显著特征。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开始对传统行业再审视,不仅将互联网作为品牌展示和宣传的工具,而且还主动融入到互联网中。不过,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仍然采用传统的出版模式,出版者发布什么,读者看什么,有些期刊还版权受限,读者不能及时、全面地获得新的学术思想。虽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认同开放的科研才能真正快速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逐渐接受学术期刊的OA出版模式[1],但是,多数OA期刊在学术成果的分享、互动方面并没能跟上社交网络的发展步伐。为了使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分享更加快捷和高效,国外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学术型社交网络,比如Academia.edu、Mendley和ResearchGate等。这些交流平台具有开放性和社交性,可以很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工作需求,但是因为不具有同行评议过程,一些不成熟的科研成果会使读者无所适从。因此,如何使传统的学术出版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新课题。
“互联网+学术出版”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学术出版行业深度融合,使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得到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学术出版发展生态。“互联网+”行动计划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前,国内对“互联网+出版”的讨论刚刚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吴培华[2]再论传统出版应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从一个老出版人的视角,对“互联网+”和“+互联网”进行了论证,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出版的目的一样,只有融合才能共赢,因此,传统出版业要抓住自己的优势,做好内容,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内容为王向信息服务为王转型,做好“+互联网”,并未涉及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出版流程进行优化等改变出版模式的实质性内容。肖宏等[3]对“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认为“未来的学术出版将主要实现个体化出版,出版发行的渠道将由作者直接进入网络而实现”,对“互联网+学术出版”的内涵进行了很好地诠释。本文将以ScienceOpen(以下简称SO)为例,对国外这种新兴的“互联网+学术出版”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及分析[4],以对我国创建知识社会创新2.0下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术出版模式有所启示。
SO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集科学研究与出版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它基于互联网思维,以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与进步为目标,将预出版和OA出版相结合,采用新兴的公开评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Web2.0时代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SO公司是由物理学家、莱比锡应用科学大学出版管理学的教授Alexander Grossmann以及信息科学家、软件开发及内容管理专家Tibor Tscheke于2013年联合创办的,总部设在柏林和波士顿。首席执行官是Stephanie Dawson,曾在耶鲁大学学习生物学,2001—2012年一直从事生物学和化学的期刊和图书出版工作。作为营销与传播副总裁的Liz Allen,在PLoS工作了9年,参与推动了开放获取模式的发展及推出PLoSONE,此前曾在Nature工作了10年。因此,这是一个将研究+出版+互联网技术+传播融为一体的极具实力的专业团队。
SO的出版形式主要包括期刊、合集、群组3部分,有约160人的编委队伍和24人的咨询委员会。另外,SO平台还汇总了PubMed Central(PMC)、arXiv、PLoS等超过150万篇的论文,这些论文与SO期刊论文一样,读者不需要注册即可自由浏览、下载,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注册后达到一定级别的用户可以进行评审、评论。它允许科研人员建立自己的个人档案,并利用SO平台与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它集研究、出版、社交于一体,可以大大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访问并分享、评价科学信息的网络平台。
SO期刊包括SOResearch(论文)和SOPosters(海报),这2个期刊都是有国际刊号的开放获取的正式出版物。随着人们对开放科研的认识逐渐加强,SO认为一切科研过程和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包括数据、报告、临床病例,甚至海报、评审意见等,因此,将海报以及论文的评审意见也都分配了DOI号。毫无疑问,海报的出版对参会者的思想和观点可以起到保护和便于引用的作用。SOResearch结合了arXiv和PLoS的优点,采用出版后评审的出版模式,既可以将科研成果尽快公布于众,又有同行评议过程,以确保出版论文的内容质量和价值,并且作者还可以根据审稿意见将论文修改后再次上传。
SO可以发表论文和海报。海报只考虑在学术会议上或研究生院已经公开的,提交时须注明详细情况,必须用PDF格式,并填写元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编辑部。
如果想发表论文,必须在SO注册并创建一个用户帐户,在工作区中上传PDF格式稿件,输入相关的元数据(标题、作者、关键词、文摘等)并保存草稿。提交时还可以上传Word、LaTeX、JPG、TIFF、AVI、MOV、MP4、WAV、MP3等各种格式的文件。另外,SO建议在提交时使用它们的私人协作工具。在这个私人空间,可以与合作者分享草稿,并进行协作,还可以邀请同事和同行进行审查和评论,也可以上传修改后的多种版本。这个服务是免费的,即使用户最终选择在其他地方出版。稿件在提交前,必须保证所有的合作者都在SO进行注册,并同意出版[5]。
支付出版费用以后,作者的原稿显示为临时PDF预览,SO的编辑人员会进行内部评估,以确保论文满足发表的一般要求,包括伦理道德、原创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完整性等技术标准。这个内部审查通常需要1个星期,并且不将作者的身份、声望以及研究内容是否热点选题等作为评审依据。所以,作者不需要等待长达数月的同行评议的过程即可快速出版,抢占首发权。稿件的出版伦理必须遵守的国际标准包括[6]:研究应符合所有相关法律,特别是涉及人或动物的情况;研究结果应该可信,无数据造假;研究方法的描述清楚、明确,以便他人可进行重复性实验;应保证稿件的原创性,没有抄袭或在其他地方发表;应表明资金来源以及利益冲突;作者署名正确,应参与构思或设计研究工作,采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撰写或修改稿件等工作中的至少一项。另外,写作语言应该用英语,并简洁明了,母语不是英语的作者在提交稿件前最好请人润色,撰写时需使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作者不必在格式方面花费时间,因为这些工作可以由SO的技术编辑来做。
经过编辑的初审以及排版后,会给每篇论文分配一个DOI号。正式出版后,将用XML和PDF格式的版本取代临时的PDF。作者还可以根据评审意见和评论在1年之内免费提交修改版。修改版会被分配一个略有不同的DOI号,但2个版本的DOI号是相连的,可以确保引用集中,并且读者总能定向到最新版本。SO强烈建议,作者应将与已出版论文相关的所有数据通过数据库进行记录和共享,以使该数据可用于其他的学术等非商业性研究,例如:基因序列可存放在GenBank、EMBL和DDBJ等特定领域的数据库;晶体学数据应存放在剑桥结构数据库(CSDS)。如果没有特定领域的数据库,那么建议存放在Dryad数据库中。SO还支持开源软件的发展,并鼓励作者坚持适度开放标准,把他们的软件存入开放的软件库[7]。
SO的出版领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作者投稿时可以进行研究领域与学科选择,便于同行搜索时能尽快找到相关的论文。论文的类型包括研究论文、综述及临床病例研究等。SO认为作者的科研成果评估应该由研究人员完成,而不是编辑,但是,如果在出版之前编辑、编委会或咨询委员会认为稿件在科学性、技术和伦理道德标准方面存在问题,也有拒稿的权力。编辑如果发现稿件存在伪科学或其他可疑内容,他们会要求编委会成员在出版前进行审查。如果编委会对稿件认可,那么该稿件会正常出版。出版后,编辑保留编者注的权利,以对读者进行提醒。如果在后续过程中确实发现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将会对稿件进行撤销处理[8]。
SO对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版权使用的是最自由的CC-BY 4.0协议,允许无限制的内容再利用,包括翻译成其他语言等[9]。虽然作者保留文章的版权,但只要标明原作者和论文来源,任何人都可以下载、重用、转载、分发等,完全可以保证SO的内容是自由和公开的。因此,出版以后,SO鼓励作者通过各种渠道通知自己的同行,尽可能对论文进行传播。
在纸质印刷版时代,因为印刷成本昂贵,出版商为了保证印出的内容具有价值,往往会找有声望的研究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评审,逐渐形成了匿名审稿制度,并且成为科研成果能否出版的决定性环节。不可否认,该审稿制度曾为科学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投稿量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同行评审过程越来越漫长,而且不透明,遭到不少非议,甚至有人认为已经严重阻碍了科学创新[10]。在互联网时代,出版更加快速和便捷,因此,SO认为学术出版的本原就是发布出来,由科学共同体进行评审和评价,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目前,SO提供2种评审模式:出版后评审(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简称PPPP)和出版前审稿人进行信用担保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 by Endorsement,简称PRE)。
PPPP是指稿件经过编辑审查出版以后即进入透明的同行评审过程,不但评审、评论的内容完全公开,而且他们的身份也是公开的,因此,评审、评论者均需进行实名注册,这使得科研成果的出版过程更加开放、透明和公平。审稿人不会因为竞争关系而对论文进行打压,并且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以客观和礼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审意见更具有客观性和建议性,而不是诋毁性[11];作者在该平台上也可以对审稿人的意见做出回应,对不正确的部分完全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必像传统评议过程,必须小心翼翼地对审稿意见进行回复[12];读者可以了解整个评审过程,如果读者认同某位审稿人的意见,还可对该意见进行推荐,其他读者可以根据大家的评价对论文质量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为SO的评审意见对所有人都可见,对其他研究者的科研工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通过给评审意见分配DOI号,可以使审稿人的工作得到认可,也便于被发现和引用,因此,SO认为评审意见也可以出版。为了防止评审和评论功能被滥用,规定只有发表了5篇以上与ORCID相关联论文的科研人员才能进行评审,发表1篇以上的可以进行评论。审稿意见需要从重要性、正确性、完整性、可读性及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等方面进行评判[13]。SO的公共同行评审系统可以让所有符合评审条件的人主动、自由地进行评论,另外,作者也可以自由地、没有数量限制地邀请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进行评审。
PRE是指作者的论文在出版之前,可以请2位或以上符合评审条件的研究人员对自己的稿件在假设、方法、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进行修改和完善,出版后会在稿件上公开评审人的姓名及审稿声明,表明本人已经评审过该论文,并将修改意见返回给作者,修改后的论文已经达到了出版水平。论文出版后会同样进入到出版后评审状态。
SO期刊开启了出版后评审的与传统期刊不同的评审制度,这种模式很可能会对SCI检索发生冲击。其实SCI检索的产生是基于订阅时代,旨在帮助图书馆员选择购买有价值的期刊[14]。但是,目前无论国内外都存在以发表论文的刊物在Web of Science中的影响因子来评价单篇论文质量及学者水平的现象。众所周知,SCI给出的影响因子反映的是该期刊前2年发文在统计年的平均被引情况,对于单篇论文起不到很好的评价作用。虽然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期刊的一个计量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科研人员同样发现,实际上有很多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与同行认可的权威期刊并不一致。因此,SO认为,在互联网时代,SCI检索应收录有价值的论文而不是期刊,这样,才能使以SCI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更为合理,也是一个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SO为了有效地评价单篇论文的质量,建了一种评级得分的评价方法[15],这种方法也同样用在SO出版平台中其他来源的开放获取的论文。它是一个五星评级系统:0颗星代表还没得分;1颗星代表论文质量较差;2颗星代表论文质量一般;3颗星代表论文质量较好;4颗星代表论文质量好;5颗星代表论文质量非常好,平均得分会随着论文一起显示,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同时,SO出版平台还结合了Altmetric(替代计量学指标),可以随时了解该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情况。如果论文在SO出版平台中得到了2位及以上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而且评级得分大于等于3.0,那么它将被推荐到谷歌学术和 DOAJ,目前,SO与其他文摘和索引(PubMed、Scopus等)的合作还在商谈中。对于没有得到评审或评级得分小于3.0的论文不会被推荐,但出版费用不再退还。
目前,海报的发表是免费的,但在SOResearch发表论文是收费的,每篇论文处理费用是800美元(PPPP)和400美元(PRE),主要用来维持业务的正常运营,包括稿件的排版、公司人员的管理以及在线存储与维护、推广等费用,除此之外不会产生其他费用,比如额外的数据、彩色图像或补充材料等[16]。这样,通过作者付费的方式,SO可以使世界上任何需要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取到该平台上的论文。当然,为了体现互联网的公平、民主的特征,SO的豁免政策是开放的,来自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HINARI计划(卫生互联网科研获取计划)的国家的作者都可以申请,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通过SO这个出版平台发表自己的创新性成果。
SO合集是由作为社区编辑的科研人员围绕某一研究方向和主题策划的论文专题,是一个小型的学术期刊。合集里的文章当前都来自SO平台,包括连接到其他出版公司的OA内容。SO出版合集的基本思想是为了探索重塑传统期刊理念的新方法[17]。传统期刊的整个出版流程都是基于印刷的,一般都有一个特定的办刊宗旨,如果稿件不符合期刊的报道范围或者利益,那么就会被拒稿。在数字时代,科研成果的传播对印刷的需求越来越低,甚至会消失,并已经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学术出版形式,比如容量很大的巨型期刊、预印本服务和机构知识库,它们越来越得到科学界认可。随着交叉学科研究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出现一种新的聚集内容的方法,能够灵活地将不同学科和期刊上的文章聚集到一个特定的主题或与当前研究相关的主题。针对上述情况,SO合集提供了一种在大量文章中识别高质量开放获取内容、提供有价值资源的方式,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比如《媒介生物学》合集,聚合了在媒介生物学领域的一系列新发现,旨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自从2015年1月开始,该合集大约包括了20篇文章,这些文章并不都来自著名的期刊,但确实是不同媒介控制策略的代表作,因此,该合集将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资源。社区编辑还对合集中的一些论文进行了评论,并邀请其他研究人员进行讨论,希望能以此为契机,通过广泛的讨论来推动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期望结合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寻找到战胜传染病的方法[18]。
社区编辑均来自在某一研究领域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非常了解哪些文章更有用,所以比专业编辑更适合做策划,并且社区编辑也可以邀请自己的同行加入到合集策划中[19]。为了填补该专题研究内容的空白,社区编辑还可以征集更多的论文。因此,合集是动态的,随时可以将新文章加进来,这种理念更适合数字时代。毫无疑问,SO合集可以使这些文章得到更多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知名出版者通过加入SO平台来提高其OA内容的可见度。同时,SO合集会使OA文章比较少的某个学科或特殊领域的内容更加突出;对于已经存在大量OA文章的学科,因为合集都是社区编辑精选出来的,所以这些文章对同行更有价值和帮助。
群组可以就某个领域的最新论文或问题进行讨论,增加科研人员之间的协作。凡是注册的科学会员及以上级别的用户都可以创建一个新组,设置一个自己觉得比较热门的主题,然后邀请其他已注册的用户加入到小组[20]。任何已注册并且发过1篇论文的用户都可以加入到这个群组参加讨论,讨论内容是开放的,所有人都可看到。为了使群组成为高水平的出版平台,如果有不恰当的和不相关的评论,群组创建者可以联系编辑部进行处理。目前,建立的群组已有35个,基本上都是以会议海报为讨论主题。
SO的出版模式完全基于互联网思维,将传统的学术出版融入到互联网中,优化了出版流程,从根本上提高了科研成果发布和传播的效率,并促进了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协作。科研人员通过该平台能够参与科研成果的撰写、出版、评审、讨论、分享、阅读的全过程,既是内容出版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发布者和使用者,通过该平台还可以进行大众评议和分享、互动。
传统出版的跨界融合就是利用互联网的高效率改变传统出版环节的低效率部分,显然离不开新型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所以,SO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转型困难并不是出版商没有“互联网+”的理念,而是基于现有的出版平台无法实现新理念,也就是说,传统出版理念的变革必须以技术为基础[21]。因此,SO出版公司自从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互联网技术,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
SO不仅是金色OA的出版者,同时也是同行评议的改进者,而且还是一个内容数据库。虽然功能很多,但是SO的出版平台采用了简约的界面,设计合理,内容专一,没有其他不相关的界面与信息(包括广告),这样才能使用户的注意力专注在内容上。而且它具有强大的连接功能,与多个OA出版平台相连,OA文章已经超过了150万篇,所以,它还有着很好的搜索引擎,用户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查到需要的内容,并且通过该平台搜索到的文章与SO出版的文章界面和功能完全相同。另外,SO的出版平台还具有迭代功能,会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在保持界面简约的基础上,目前平台经过一次更新,功能性更强,用户体验更好。
SO只是一个供科研人员自主发布、分享和讨论学术成果的网络出版平台,稿件的评审过程也是由科研人员自愿参与,不需要编辑再进行组织和裁决,文章的好坏由学术共同体来评议,完全不需要编辑作为中间人。目前,学术论文产出逐年增长,但是审稿人越来越不愿意承担审稿工作,导致传统学术期刊的评审和出版周期漫长,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出版往往需要经过数月甚至一年之久,而且有的出版模式是读者付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术传播和交流的范围和效率,而部分学科发展十分迅猛,需要更方便、快速的科学交流形式。虽然大多数学术期刊的OA出版通过作者付费模式可以使读者免费、无限制地获取和利用学术论文,但是稿件处理模式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理念,同行评审由两三位小同行匿名完成,审稿人可能存在的专业知识不足、竞争关系或者个人学术偏见等因素[22],难免会导致一些极具创新价值的论文被埋没,反而创新性越大越不容易得到权威期刊和审稿人的认可。因此,科研人员往往将学术成果以预印本形式发表,抢占首发权,但预印本没有同行评议过程,无法得到学界的认可。SO的出版模式结合了预出版和OA出版的优点,可以使科研人员快速发布科研成果,在公开评审的基础上,读者可以快速、免费、准确地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在注意力短缺的互联网时代,能以快的速度持续地抓住用户,使科研人员借助互联网在学术出版全过程中享受到很好的体验。
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冲击,人们已经习惯免费获取自己需要的一切信息,因此,学术出版平台一定是开放、免费的,才可以使用户参与进来,通过汇聚资源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封闭、隐匿性的审稿过程已不适应开放科研的需求[23],因为极具参考价值的评审意见和修改过程无法使其他科研人员进行借鉴和学习。而且,具有原始创新性的成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只有经过重复性验证的科研成果才真正具有科学价值,因此,通过互联网技术,SO首先将同行评审过程公开化,大众可以看到审稿人的姓名以及详细的评审意见,没被邀请也可以参与到评审和讨论中,并且审稿过程没有时间限制,论文的评级也会随着评审意见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当然作者也可以随时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这些都是传统期刊无法通过少数审稿人在短时间内所能做到,正因为如此,著名期刊也时有撤稿的情况发生[24]。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出版模式无疑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不意味着科研的结束,而是开始。SO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学术出版行业的潜力进行了再次挖掘,打破了一切信息不对称格局,所以,出版过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公开的,科研人员完全可以自己进行科研价值的判断,不会因为“不出版即灭亡”的评审制度而阻碍科学创新的发展。
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购物、社交和电子商务等等,同时,互联网也为科学交流也提供了便利。目前,年轻的研究人员已经习惯通过社交网络对科研成果进行展示并实时、在线交流,因此,嵌入到SO评价系统的Altmetric,通过互联网可以追踪到类似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博客等社交媒体提到或评论某篇论文次数、网络的下载量及数据库收录量等,能实时反映这些论文的网络传播情况和影响力,以及哪些人员对该研究感兴趣,会进一步促进科研交流与合作。因此,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引用次数的时滞和传统引文计量分析的局限性。
目前,互联网中不缺信息和内容,稀缺的是注意力,因此,互联网经济就是以吸引大众注意力为基础,通过新的产品或服务来创造价值,从而构建商业模式。互联网提供的快捷的交流方式,更容易使有共同兴趣的人聚在一起,形成社群。社群可以使不同用户聚集在一个平台上,通过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增加用户对该平台的黏性,从而有效沉积用户。SO合集就是由科研人员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内容筛选,其他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可以参与讨论。以兴趣形成聚合点,可以增强科研人员相互之间的亲密性和黏性,提高出版平台的吸引力。
我国学术期刊近5000种,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多数期刊的出版模式仍然延续着传统模式,纯网络期刊数量屈指可数,目前,印刷版期刊仍然是我国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落后的出版模式无疑加剧了我国优秀学术成果的外流。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SO这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出版理念和出版方式,势必对我国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而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为推动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的,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学术成果发布、传播和交流的使命,以帮助科研人员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等公之于众,并明确首发权的归属,使有相同研究兴趣的人员能够借鉴、讨论和争鸣,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由于受国内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刊评文”“以刊评人”使学术期刊过多地承担了评价的责任,导致有的编辑为了提高期刊影响因子而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哪些论文会有高被引,甚至弄虚作假“做数据”[25],忽视了学术期刊的原本功能。另外,由于办刊模式落后,期刊内容仍然主要依靠国内几家大型的数据库进行传播,但数据库普遍存在滞后和访问受限的问题,制约了科研人员对学术期刊的内容利用,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科研人员的需求,而国外很多以开放获取模式出版的学术期刊的成功经验已证明开放获取是推进期刊文献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公共财政资助的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机制,搭建知识的开放获取平台,可以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促进科研创新,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认同。但是,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多数仅是基于印刷版的翻版,而且与作者签订了版权转让协议,导致网站没有开放获取内容的使用政策,更没有明确的许可方式。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我国评价导向的改变,我国学术期刊管理层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快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的转变,逐渐向纯网络期刊转型,通过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更好地为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交流服务。
学术期刊的作者、读者都是科研人员,因此,只有更好地为学者服务才能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学术期刊应该采取学者化办刊的模式,充分发挥学者在学术期刊办刊中的作用,做好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和宣传工作。只有缩短审稿周期,鼓励原始性创新,才能使学术期刊起到学术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体现公平性,还应根据个刊情况采用适合的公开评审方式,增加评审过程的透明度,使更多的科研人员从公开的审稿意见及作者的修改意见回复中受益;并且通过网站对单篇论文的评论功能,使读者可以针对已出版论文进行充分的讨论,促进科学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对学术不端现象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因此,学术期刊只有公正地对待科研人员的成果,并提供快速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成为学术思想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放的出版平台是实现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借鉴SO出版平台的先进经验,加强学术期刊集群化出版平台的建设。首先,对于开放获取模式,应该在出版平台上有明确的开放出版标志,主动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开放的期刊内容。其次,基于出版平台通过单篇出版、视频出版、数据出版、语义出版及合集和群组等多种方式,提供比印刷版更加快速和丰富的服务,使科研人员能够以多种形式快速发布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掌握科研动态,随时与同行互动、讨论,加强不同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使我国科研快速进入到一个开放、共享和协作的时代。再次,依靠互联网出版平台,可以建立由学者共同体参与的基于单篇评价的新型评价方式,为评价学者及其科研成果提供实时的参考依据。毫无疑问,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传播力的提升将由内容驱动转变为内容+技术+服务驱动,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优化传统的出版流程,不断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SO的出版模式是在OA出版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与传统学术出版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将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完全融入互联网之中,使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成果的主导者,能及时将自己的创新性成果发布出去,通过公开评审方式得到大众点评和推荐,并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互动、评价和分享。该出版模式使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快速、免费地得到自己需要的科研信息,将互联网与研究完美结合,以更好地满足科研成果快速交流和传播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与大众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习惯并依赖互联网,如果这种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出版模式能被广大的科研人员所接受,那么,势必会带动知识社会创新2.0下的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模式的创新。未来的学术出版将会忽略作者的身份,而更加看重论文的质量和公众的评价,必将使得这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术出版模式逐渐成为未来学术出版的一种重要模式,对传统的科学研究模式、科研人员合作方式、学术交流及其评价模式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应快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办刊中,不断促进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需求。
致谢:在本文写作中,德国马普所的张江敏先生对ScienceOpen的出版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投稿经验和感受,在此表示感谢!
[1] 任翔.学术出版的开放变局:2014年欧美开放获取发展评述[J].科技与出版,2015(2):18-23.
[2] 吴培华.我们走进的是“+互联网”时代:再论传统出版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J].科技与出版,2015(8):26-29.
[3] 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4] ScienceOpen.ScienceOpen[J/OL].[2015-05-01].https:// www.scienceopen.com/.
[5] ScienceOpen.Articles[EB/OL].[2015-05-01].http:// about.scienceopen.com/how-does-it-work/more-9.
[6] ScienceOpen.General publication requirements[EB/OL].[2015 -05-01].http://about.scienceopen.com/general-publicationrequirements/.
[7] ScienceOpen.Open data,materials,methods[EB/OL].[2015-05-01].http://about.scienceopen.com/editorial-policy/ more-65.
[8] ScienceOpen.Rejection before publication,expressing editorial concern and retraction after publication[EB/OL].[2015-05-01].http://about.scienceopen.com/general-publicationrequirements/more-11.
[9] ScienceOpen.Copyright and license policies[EB/OL].[2015-05-01].http://about.scienceopen.com/editorial-policy/more-65.
[10]CASATI Fabio,GIUNCHIGLIA Fausto,MARCHESE Maurizio. Publish and perish:why the current publication and review model is killing research and wasting your money[J].Ubiquity,2007(3):3:1-3:1.Article No.3.
[11]张江敏.收到第一个公开的审稿意见(ScienceOpen)[EB/ OL].[2015-05-0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0379-875727.html.
[12]张江敏.收到第二个开放评审意见[EB/OL].[2015-05-0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0379-879119.html.
[13]ScienceOpen.Peer review at ScienceOpen-A brief summary [EB/OL].[2015-05-01].http://about.scienceopen.com/ what-is-post-publication-peer-review/more-114.
[14]ScienceOpen.Abstracting,indexing&article level metrics[EB/ OL].[2015-05-01].http://about.scienceopen.com/ category/scienceopen/.
[15]ScienceOpen.Transparent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commenting and rating[EB/OL].[2015-05-01].http:// about.scienceopen.com/category/scienceopen/.
[16]ScienceOpen.Publication charges[EB/OL].[2015-05-01]. http://about.scienceopen.com/category/scienceopen/.
[17]GROSSMANN Alexander.A welcome to authors,users,and readerswho want to explore a new way to collect scholarly content [J/OL].[2015-05-01].https://www.scienceopen.com/ editorial/7d35c0c5-1d18-4e4 f-bde2-d40e8244d3aa?2.DOI:http://dx.doi.org/10.14293/S2199-1006.1.SOR-EDU. EYYXOX.v1.
[18]SEVEROMaiara.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Vector Biology[J/OL].[2015-07-28].https://www.scienceopen. com/.editorial/995d7260-22cc-43b3-ac9b-a4092c7e4366?37. DOI:http://dx.doi.org/10.14293/S2199-1006.1.SOR-LIFE. E4BZ5J.v1.
[19]ScienceOpen.ScienceOpen collections[EB/OL].[2015-05-01].http://about.scienceopen.com/scienceopen-collections/.
[20]ScienceOpen.Networking&groups[EB/OL].[2015-05-01]. http://about.scienceopen.com/category/networking-groups/.
[21]ALLEN Liz,DAWSON Stephanie.Scholarly publishing for the network generation[J].Insights,2015,28(1):57-61.DOI:http://dx.doi.org/10.1629/uksg.214.
[22]王志娟,法志强,郭洪波.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形式的不足与完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00-302.
[23]HUNTER Jane.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opening up scientific conversation[J].Frontiersin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2012,6(Article63):1-2.DOI:http://dx.doi.org/ 10.3389/fncom.2012.00063.
[24]冯用军.CNS顶尖刊物撤稿名单[EB/OL].[2015-07-2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 45571&do=blog&id=276163.
[25]张显龙.学术本位回归与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3(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