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审稿人反馈他审和终审意见的必要性和意义

2016-02-13 16:14高雪莲付中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审稿人科技期刊学报

■刘 菲 李 奎 高雪莲 付中秋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部,北京西安门大街1号 100034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北京西安门大街1号 100034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采用“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外审、主编终审。其中,同行专家外审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稿件的取舍。但调查显示,两位审稿人评审意见完全相同的不多,十分之一(2/20)的论文的专家处理意见完全相反[1]。可见,评审意见分歧现象比较严重,其产生原因复杂,编辑部应对措施多样[1-5]。而应对措施之一是加大信息反馈的力度,即编辑应及时、全面地把评审意见反馈给作者,由作者进行申辩、说明及必要的补充[3]。但该文只提出了要将审稿人评审意见反馈给作者,并没有提及将评审意见及刊出决定反馈给审稿人。有文献认为,加强同一篇论文审稿人之间的评审意见的交流,可在较高层次上有效地校正审稿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有助于提高审稿人对刊物的认可度,并最终有助于提高审稿质量[6-8]。但尚未检索到国内文献论述审稿人对评审意见反馈的需求,及编辑部具体的反馈形式及其意义。因此,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审稿人对其评审稿件的他审意见及终审意见的需求情况及其形式和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2015年6月,以EXCEL软件“开发者选项”功能,自行设计关于“审稿人评审意见互相反馈需求”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提到的“需要反馈的评审意见”包括其所评审稿件的另外一位审稿人的意见(他审意见)和编委会(或主编)的终审意见。各个题目的选项以下拉菜单形式进行选择,选择结果在同一文档“数据统计表”中自动显示,以便于统计。以EMAIL的形式向《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审稿人发放此问卷。

2 结果和分析

2.1 反馈评审意见的需求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4份,有50位(93%)审稿人明确表示,希望获得评审意见反馈。而且,对于“您认为《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是否有必要向审稿人反馈评审意见”,37位审稿人认为非常有必要,5位认为没有必要,12位认为无所谓。

54位审稿人中,有50位审稿人不止担任一本期刊的审稿任务,但只有17位知道已经有期刊向审稿人反馈评审意见,且绝大多数是国外期刊,比如SingaporeJournalofMedicine;Laboratory Investigation;Placenta;Hypertension;Endocrinology系列期刊;MolecularHumanReproduction。国内已有期刊向审稿人提供反馈意见(例如ChineseJournalof Medicine和《中华儿科杂志》),但通常仅限于所审文章的最终刊出结果。

2.2 反馈评审意见的形式

对于“希望以何种形式提供评审意见反馈”,32位审稿人希望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中自动显示,17位希望编辑部发送点对点的邮件,5位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向编辑部索取。

2.3 反馈评审意见的意义

45位审稿人(83%,45/54)希望得到反馈意见的原因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审稿水平。

3 讨论

3.1审稿人需要评审意见反馈

编辑工作中确实有审稿人向编辑部询问过自己审阅的某篇论文的情况,包括他审意见、终审意见及刊出结果。从本次调查结果看,这并非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审稿人非常希望得到评审意见反馈。特别说明的是,5位审稿人认为我刊没有必要向审稿人反馈评审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反馈的原因是“担心会增加编辑部工作量”而非“不需要”,着实令编辑部感动。可见,审稿人是非常希望获得评审意见反馈的。

3.2 评审意见的反馈形式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2009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自主研发了基于集群化期刊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9]。期刊编辑部采用在线或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实现了期刊管理由纸质到无纸化的飞跃,从审稿流程控制到编辑加工过程各个方面提升并完善了期刊的整体管理,且有利于提高稿件的时效性,提高了编辑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编辑、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便于审稿人和编辑工作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10-11]。但就本刊使用情况看,尚不能单独设置向审稿人开放阅读需要反馈的评审意见,可能需要系统管理员的授权或某种设置。如果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可以向审稿人自动显示反馈的评审意见,就可以发挥如下优点:(1)一次设置长期有效,减少了编辑部的工作量;(2)免去审稿人发邮件或电话询问,节约了审稿人的时间,且减少了编辑部的工作量;(3)实时查询,不受时间及地域限制,更能满足审稿人的需求。本次调查也显示,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自动显示评审意见反馈是绝大多数审稿人希望的形式。

3.3 评审意见反馈的意义

3.3.1有助于提高审稿人的审稿水平

本调查显示,45位审稿人(83%,45/54)希望得到反馈意见的原因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审稿水平。已有学者认为,应加强同一篇稿件审稿人之间的评审意见交流,这种审稿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监督,可在较高层次上有效地校正审稿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6]。除了非理性行为外,也有助于提高彼此的专业水平。我刊关注领域是围产医学,包括产科和新生儿两个方面,而产科和新生儿其实又各自是一个特殊而完整的系统,所以交叉领域、新兴领域内容的稿件较多。仅就胎儿医学来说,在世界及我国都刚刚起步,相关专家较少,研究领域各有侧重,评审意见分歧明显。如果审稿人之间彼此沟通评审意见,甚至可以获知编委会的集体讨论意见,将有助于互相沟通和学习,最终提高审稿水平,甚至是专业水平。BritishMedicalJournal每篇稿件至少由两位审稿人评审,一旦确定稿件的取舍,审稿人便可互相查看彼此的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12]。BritishMedicalJournal的审稿人是各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尚需要通过评审意见反馈以取长补短,国内期刊更应该架起审稿人沟通的桥梁,促进其审稿水平的提升。

3.3.2 有助于提升审稿人的内在动力

期刊与审稿人的关系通常为一种合作关系,期刊编辑部以发函件的方式邀请审稿人审稿,这种模式通常使得审稿人仅仅以一种应付式的心态对待审稿工作,很容易被其他工作耽误或中止,从而影响审稿质量[4]。本次调查还显示,54位审稿人中有50位同时还是其他杂志的审稿人,更有27位审稿人同时担任5本及以上期刊的审稿工作。审稿人大多是某领域的专家,临床工作或行政事务繁忙,是否仍愿意为本刊服务,需要编辑部与之有良好的沟通,形成深厚的感情,这甚至直接决定着审稿的质量[13]。而将评审意见反馈给审稿人,是加强编辑部与审稿人沟通的重要形式。

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和反馈,不仅能使审稿人更好地把握审稿方向和尺度,而且能让其感受到期刊编辑部对其工作的重视,使审稿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其对期刊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更尽心尽力且高质量地完成审稿工作[4]。占莉娟[7]认为,评审意见的反馈工作是影响审稿人对刊物认可度的重要因素。尽管占莉娟[7]没有明确说明评审意见反馈的具体内容,但提到,如果期刊编辑部未与审稿人沟通,直接将审稿人否决的稿件刊发出来,将会严重打击审稿人审稿的积极性。该文提到,曾有位国外审稿经验丰富的学者给国内某著名刊物审稿时遭遇此事,他在博客中这样写道,“这一事件让我感受到,国内学术界对同行缺乏应有的尊重。我们免费牺牲自己的时间参与审稿,难道不值得主编不同意见的回应吗?”[8]可见,审稿人对此类情况较为反感,即使是知名刊物,也会因反馈意见处理上的疏忽或简单粗暴而流失优秀的审稿人[7]。

编辑部向审稿人反馈评审意见,不但是加强编辑部与之沟通的良好形式,更可以让审稿人体会到编辑部对他审稿工作的认可和重视,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之形成内在动力,愿意积极审稿[7,14]。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审稿质量,对待今后的审稿及编辑部的其他工作也会更加积极和认真。通过编辑部与审稿人或者帮助其与其他审稿人的沟通,也有助于编辑与审稿人之间相互熟悉与了解,便于今后送审、约稿、组稿工作的开展。徐静等[15]调查结果表明,96.7%的审稿人认为编辑部和审稿人是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审稿人负责为期刊把好学术关;62.3%的人认为其有义务与期刊共同努力,为期刊的发展贡献力量。可见前者是审稿人对二者关系的常规看法,这种关系未免有些稀松平常,若都能达到后者的高度,视学术期刊发展为己任,审稿人的工作热情会更上一个台阶,但这需要期刊对审稿人进行长期的教育、沟通与合作。

4 小结

本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审稿人非常希望得到评审意见反馈,但国内期刊在此方面尚需完善。目前,国内很多科技期刊都开通了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对于向审稿人开放阅读评审意见并非难事,希望国内科技期刊可以加强这方面工作。

当然,本刊审稿人所属专业比较集中,主要是妇产科、儿科和生殖医学领域,国内科技期刊向审稿人反馈评审意见的现状有待进一步调查。而且,对于向审稿人反馈评审意见的实施效果也需要进一步评价。但本次调查至少说明,审稿人有获得评审意见反馈的需求,编辑部应重视为审稿专家提供此项服务[16]。

[1] 王颖,孔爱英,朱蓓,等.科技期刊审稿标准一致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70-1472.

[2] 朱大明,夏庆麒.审稿意见的分歧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4,23(1):39-40.

[3] 郑铭.科技论文审稿意见分歧及其编辑处理[J].科技与出版,2000,19(1):25-27.

[4] 廖文婷,张普.论提高学术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途径[J].编辑学报,2014,26(6):574-575.

[5] 陈爱萍,丁嘉羽,洪欧.稿件的选稿标准及其在审稿意见分歧时的实践[J].学报编辑论丛,2006,14(1):80-82.

[6] 张冰.审稿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及期刊的对策[J].编辑学报,2007,19(4):251-253.

[7] 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63-368.

[8] 关于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思考[EB/OL].[2015-09-01].http://bolg.sciencenet.cn/bolg-591991-864489. html.

[9] 刘冰,游苏宁,范洪涛,等.集群化科技期刊稿件远程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J].编辑学报,2010,22(1):54-57.

[10] 刘凤华,姚琳,郭林懿,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与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36-538.

[11] 鲁立,闻浩,郭萍,等.基于在线采编系统的期刊管理实践[J].编辑学报,2015,27(1):55-57.

[12] 包雅琳,游苏宁.在线培训审稿专家提高审稿质量[J].编辑学报,2009,21(2):139-141.

[13] 刘杨,吕晓明,朱冰梅.有的放矢:从策划行为谋求品牌认可——《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专题策划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5,27(1):78-80.

[14] 贾贤,黄冬华,蒋伟,等.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2,24(3):256-257.

[15] 徐静,干岭,宁田海,等.期刊审稿人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212-214.

[16] 陆宜新.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要做到有“心”有“意”[J].编辑学报,2015,27(1):92-93.

猜你喜欢
审稿人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