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评
事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11月4日正式生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潘基文,对《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表示祝贺。
点评:相比《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批准速度之快出人意料。这份曾经“不可能达成的协定”从通过到生效历时不足一年,成为史上批约生效最快的国际条约之一。《巴黎协定》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坐标,所获支持之多、生效速度之快,大大超出预期。该协定生效,既凝聚了各国携手推动低碳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意志,也为其他领域全球治理提供了借鉴,注入了信心。
事件: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企业领导人峰会日前在伦敦召开,会议发布了由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王宜林、BP公司CEO戴德立等10个成员公司领导签署的《OGCI2016年年报》和《OGCI共同宣言》。
点评:落实《巴黎协定》需要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变革,OGCI为全球油气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一年来,中国石油全面参与OGCI各项工作,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OGCI低碳发展路线图》制订进程中,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中国石油目前正在加快制订完善公司自身的低碳发展路线图,力争成为低碳技术的引领者。
事件: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9月我国柴油出口量达160.35万吨,环比上涨50.36%,同比上涨44.44%。1-9月柴油累计出口量为1079.22万吨,同比大涨148.14%。1-9月我国柴油累计进口量为79.60万吨,同比上涨107.54%。
点评:自9月份开始,国内主营炼厂检修陆续结束,原油加工量环比回升,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持续发酵。作为平衡国内资源供需的利器,各大炼厂加大了柴油出口力度。目前国内石油产业链所有环节都存在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结构性失衡等突出问题,因而加大出口力度是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事件:11月15日,中国石油首船203万桶伊朗权益油,在海上奔波22天后顺利抵达大连港。在此前一天,第二船从伊朗发运的100万桶权益油也已抵达法国拉瓦莱炼厂。
点评:这标志着中国石油伊朗北阿扎德甘项目进入成本回收实质性阶段,体现了集团公司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中国石油开始了资源全球化配置之旅。20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以海外油气合作为纽带,把经贸交往拓展到多层次合作,不仅增强国家能源保障能力,还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构建了全球成本分摊机制,推动了石油格局从一枝独秀向多元竞合转变。
事件:继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成立售电公司后,中国石化河南油田日前也拿到首张电力业务许可证。两桶油已经不满足于只卖油,开始谋划卖电了。这标志着国有石油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参与电力市场竞争上迈出重要一步。
点评:今年以来,新电改可谓如火如荼,电力市场化改革速度也越来越快。目前,全国已成立超过1000家售电公司,上万亿售电市场已经开启。除传统电企外,不少公司都积极涌入,希望能在未来电力市场上获得一份份额。在低油价长期持续背景下,两桶油都有实施多元化转型愿望,且拥有快速进入电力市场分享改革红利的便利条件。
事件:从多个地方国资部门获悉,地方国企改革已进入政策落地期。目前,已有上海、广东等近30个省市制定相关细化方案。
点评: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208家公司宣布停牌,其中央企国资控股上市公司23家,地方国企40家。多数地方国企规模小、资产证券化率低,更希望借助资本市场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推动改革。总体来看,地方国企证券化率未来提升空间较大,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有望抢占先机。
事件: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自2016年11月10日起,全面放开化肥用气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鼓励化肥用气进入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平台,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实现价格公开透明。
点评:自2013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液化天然气(LNG),以及除化肥企业用气外的直供用户用气价格均已放开。此次化肥用气价格全面放开,意味着除少量涉及民生的居民用气外,占消费总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主要由企业自主协商决定,我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事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最新公布的月度报告表示,该组织10月日均原油产量增加24万桶至3364万桶,达到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这预示明年市场供应过剩情况将更严重。
点评:价格战失败后,欧佩克成员国利益进一步分歧,冻产协议是避免其组织分崩离析的奋力一搏。为达成这个目的,该组织做出不可思议的妥协,豁免了伊朗、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减产义务。然而,为了争取谈判筹码,冻产计划的提出反而刺激了成员国努力增产,俄罗斯出口量也屡创新高。“先涨价再打折”的把戏进一步抽空了冻产协议的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