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所引发的伦理思考

2016-02-13 14:52吴奕晓
天中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学生

吴奕晓

(江苏师范大学 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手机依赖所引发的伦理思考

吴奕晓

(江苏师范大学 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江苏 徐州 221116)

手机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但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却引发出一系列失德问题,如手机作弊缺失诚信、接打电话扰乱公共秩序、手机拍摄侵犯隐私权、手机短信诈骗等。面临手机依赖带来的种种伦理困境,国家应制定和完善手机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社会监管力度;高校应对大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德育引导;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合理地使用手机。

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道德

作为当今社会高新科技发展的时代产物,手机在人类通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大众需求的不断转变,手机也在类型、特征、功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使得手机用户充分享受了科技带来的种种愉悦,可以说它是人们之间交流与交往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友好伙伴”。然而,众多手机持有者对手机过度依赖,甚至迷恋、上瘾。其中,大学生是手机依赖过度的主要群体。频繁玩手机冷落他人、依赖手机考试作弊、传播诈骗信息、不讲诚信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对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亟须高校采取措施整治。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症状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等,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大学生群体把手机看成是时尚流行的必备品,对手机更是大力追捧。再加上高校教师的授课方式较为开放和灵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于是,独立性、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容易过度依赖手机。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的主体——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学习内容,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倦,认为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与其听教师念课件,不如手机上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2]。他们总是把手机放在身边,用手机发送短信,登录 QQ、微信、微博,收发邮件等,以此巩固自己的社交关系圈。久而久之,他们时不时地拿出手机,下意识地看看有没有来电显示和短信接收;手机信号弱或差的时候,产生无力感甚至脾气变得暴躁;只要不带手机,便会焦虑不安,无法安心做事。这些都是大学生手机依赖所带来的症状表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反映出其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相对薄弱。手机的吸引力胜过与他人的交流,似乎手里拿着手机可以为他们带来莫大的安慰。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对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规定这些被调查的学生在一天之内不得使用手机等其他媒体设备,结果大多数被调查的学生表示,没有手机,他们内心不安,很难有安全感。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引发的伦理问题

手机依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左右着他们的道德判断,使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从而引发一系列失德问题,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 手机作弊缺失诚信

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主学习。但是,有很多学生缺乏统筹规划的能力。特别是部分新生刚入大学,基于高中学业的繁忙与压力,面对大学的自主学习和生活环境,觉得大学学习毫无压力,甚至感到舒适与自由。长此以往,自控力缺失,无法进行自我管束。在期末考试的来临之际,复习时间的紧张使得他们不知所措,往往会产生无力和焦虑感,想要通过考试或是竞争奖学金。情急之下,一些大学生想到了作弊。由于手机体积轻便容易携带,可以上网查找考试想要的信息,方便于考试作弊。因此,考场常常出现五花八门的手机作弊方法。手机作弊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使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备受冲击。

(二) 接打手机扰乱公共秩序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会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使用手机会放大个人的不良行为[3]。大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在公共场合随意接打电话现象司空见惯。甚至在开会、听课和一些本应该把手机关闭、调成静音或者震动模式的安静的公共场合,手机铃声也会突然响起,打断台上正在讲话或讲课人的思路,也影响周围其他人的情绪,破坏原有的会场氛围,引来场面的尴尬。例如:美国某个大学某教授正在给学生上课,然而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下,一名学生竟然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这引起讲课教授的愤怒,当场拿下学生的手机,并用电击枪击碎了该学生的手机。

(三) 手机拍摄侵犯隐私权

手机小巧灵活、拍照像素高,颇受大学生的喜爱,手机拍照成为大学生记录生活的方式之一。大学生群体猎奇心较强,因此手机的拍摄功能为他们窥探别人的隐私提供了廉价、易得的方式。虚拟网络社交的满足感更是助长了他们对手机拍照的热衷。他们想拍就拍,好玩就拍,甚至为求引起热评,在拍照过程中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有些人在教室、健身房、饭馆、街道之类的公共场合,利用手机的隐蔽性,不经他人许可进行偷拍,甚至将不雅照片上传至网络平台,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无疑,大学生偷拍行为是扭曲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行为上的道德失范,给他人带来恐慌、利益损害,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

(四) 手机短信诈骗

手机短信作为大学生与他人保持沟通和联系的交流方式之一,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然而,手机短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道德问题。据调查显示,淫秽色情、非法博彩、迷信、虚假、造谣等信息大量涌入大学生的手机,卖文凭、卖考试答案、伪造证件、刻假公章的欺诈短信比比皆是。这些短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使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受到影响,道德价值取向也极易偏离正确的轨道。更有甚者,还将此类短信转发他人。

我们还发现,大学生群体在编辑短信时,为了搞笑常使用一些口头形式的污言秽语。就词汇的应用范围来讲,原非是指称人或只限于指称非正常人的词语,其本身就带有贬斥、揶揄的意味,此时却用作修饰、指称常人,这一方面是对接收者人格的侮辱,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使用者自身伦理价值的取向问题[4]。此外,对于节日祝福短信,大学生群体多为省时方便将网上的祝福语复制群发,大批量复制短信的问候,使得接收者往往觉得缺少诚心,这不利于人伦感情的稳固发展。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伦理问题的治理途径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和行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手机依赖带来的伦理困境,提出相应的治理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 制定和完善手机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只有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倡导文明、合理、合法使用手机,才能促进手机使用道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发与手机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手机使用的道德规范也不够健全。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手机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手机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给予惩罚。另外,应大力弘扬手机使用的道德规范,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对于手机使用所做出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硬性规定。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手机运营商的监管力度,制定监管细则,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督手机运营商的工作,严抓狠打手机运营商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加强手机推送功能的检查,自动屏蔽恶言、诈骗、色情等手机短信息,以此保证监管任务的有效执行。

(二)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进行德育引导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现象,制定严明的纪律条例,以保障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可将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纳入《学生手册》和《学生日常量化考核标准》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学生进入教室、考场、会场等场所前必须关闭手机或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对违规者加大惩罚力度。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此项规定,高校可将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使用手机习惯[5]。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德育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的参与。首先,高校应组织相关的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所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寻手机依赖道德失范形成的真正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有规划、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强化学生使用手机的社会公德意识,帮助他们重塑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道德习惯。

(三) 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学会合理使用手机

大学生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必须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自觉抵御手机带来的诱惑,克服自身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避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磨炼自身的道德意志,不迷恋手机,不在课堂上玩手机。其次,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盲目依赖手机的智能化,在学习中减少一遇问题就依赖手机上网搜查答案的惰性。再次,大学生应提升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尊重并配合教师的教学劳动,遵守课堂礼仪。最后,大学生在其他公共场合应避免随意接打电话的行为,维护公共场所的道德秩序,让手机污染远离公共场所。

总之,良好道德意志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会道德自律与自控,形成坚韧的道德信念来调节自身的道德行为。大学生应为自己设立相应的手机使用道德规范,培养自身的自律精神,深刻认识手机纷繁复杂的多功能使用存在的道德冲突与道德禁区,进行自我道德约束,做到不依赖手机进行作弊,不用手机发送恶言、虚假、欺诈之类的不道德短信,不拨打骚扰电话,不做侵犯别人隐私的拍摄等。

[1]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2] 邱致燕,张斌,徐沁格,等.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探析及其危害控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93—696.

[3] 赵学宁.浅谈手机引发的伦理道德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58—159.

[4] 王宇.对手机短信不道德言语行为的伦理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87—89.

[5] 郝燕强.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的问题及德育引导——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4):7—17.

〔责任编辑 牛建兵〕

Ethical Issues Caused By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Smart Phone

WU Yi-xiao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Smart phone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However, the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smart phone also triggered a series of moral problems, such as cheating in the exams, public disturbing, privacy invasion and SMS fraud. Facing all sorts of ethical dilemmas brought by phone 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hance the supervi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ocial morality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improve their own moral levels and use phones reasonably.

smart phone dependence; college student; smart phone ethics

G444

A

1006-5261(2016)04-0072-03

2015-02-06

吴奕晓(1990—),女,江苏泗洪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