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现状的客观评价与主观判断

2016-02-13 10:11
质量探索 2016年9期
关键词:刘源名牌评价

郭 骁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质量现状的客观评价与主观判断

郭 骁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081)

质量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对质量现状的评价认识也因人而异。基于此,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对我国的质量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价,发现质量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时,发现对质量的主观判断也存在重品牌“外壳”而轻质量“内核”的状况,指出应强化对质量内核的主观重视。

质量管理;质量现状;评价;判断;品牌

1 引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产品或服务“质量”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对我们的质量现状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中国质量奖”的创设体现了国家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国务院对“质量强国”目标的提出也意味着我们还与之有差距,而质量意识的不足所导致的质量隐患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乃至其“生命”。面对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巨大差距所产生的张力,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和防不胜防的质量隐患,面对硬件质量快速提升与软件服务停滞不前,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人”的道德滑坡,一对对巨大差距所带来的张力都要求我们必须“拨开迷雾”,客观评价现状。面对同时并存的航天卓越质量与“三聚氰胺”般恶性质量事故,我们的质量发展水平究竟是“好”、“一般”还是“差”?其趋势是“持续提高”、“保持稳定”还是“持续下滑”?迈向未来还需立足分析过去和现在,而当前我国的质量总体状况如何?本文认为找到准确的“参照系”是客观评价“好与差”的核心,笔者以为这个“参照系”就是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2 质量现状的客观评价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质量工作的回顾可以看到,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与国内外环境变迁相伴相生的,总体上不是主动设计而是被动回应现实要求。林毅夫(Lin,1989)曾将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类型[1]。而质量工作的这种被动适应性调整可以看做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质量工作的推进始终是被动、渐进和随机的。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首届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和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得者——刘源张院士(2011)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国是质量大国,还不是质量强国[2]。同时,刘源张(2012)还指出,“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时的讲话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质量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3]。在国家质检总局制订的《关于开展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当前,我国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但是,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总体质量竞争力仍然不高”①信息来源:http://zlgls.aqsiq.gov.cn/fwfh/201208/t20120803_227696.htm.,并力求通过设立首席质量师来明确质量责任进而提高质量竞争力。如果我们以“经济发展阶段”为参照系,如何定量描述质量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就成为客观评价质量好坏的关键。本文以我国人均GDP(具体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②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该指标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定基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同时以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发布的“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来衡量质量发展绝对水平,以“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除数作为衡量质量发展相对水平的指标③数据来源同上。关于“年度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在国家质检总局官网上没有连续年份数据发布,仅可查到个别标志性年份的数据:在我国刚建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的1985年,合格率为66.5%;在《产品质量法》颁布施行的1993年,合格率为70.4%;在国家质检总局成立的2001年,合格率为75.8%;同时可查到2008年、2009年和2012年的数据。。通过三组数据各年份的演变趋势,进而反映质量的发展是否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分析结果见下图1:

图1 部分年份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对关系图

从图1可看出,虽然我国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绝对水平是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远低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导致相对质量水平是在下降而非增长,总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不是持续改善而是持续下滑,即我国的质量发展滞后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质量工作,其推进始终是被动、渐进和随机的,缺乏系统而主动的顶层设计。同时正是由于经济总量、出口总量持续增长等绝对值的正面效应,使得质量问题始终被“掩盖”,被认为属于战术性、修饰性的“锦上添花”式问题,而非战略性、支柱性的“雪中送炭”式问题。

3 “重壳轻核”的主观判断

上文的分析说明我国实际的质量水平不是持续改善而是持续下滑,面对这一客观现状我们主观上又是如何看待的?是否引起了重视?这里进一步观察一下实务领域中品牌与质量的关系。

品牌与质量哪一个更重要?是何关系?刘源张(2012)指出名牌的基础就是质量,没有好的质量就不会有名牌了[3]。但这正如诸多名言警句一般,极易一看就懂、一干就错。理性而言,两者的关系显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但人的有限理性甚或感性居多易造成两者关系颠倒。刘源张(1994)在关于名牌的几点思考的讨论中,提到他曾翻阅了多位质量管理大师的权威著作④石川馨的《质量管理入门》(原著1964年版,中译本1979年版),J.M.朱兰的《质量控制手册》(原著1974年版,中译本1979年版),A.V.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原著1983年版,中译本1991年版),H.J.哈林顿的《改善过程》(原著1987年版)。,发现他们的书中都没有出现“名牌”这个字眼,但他们都在有关质量政策、质量信誉或是质量竞争力的论述中提到“质量领先”,而之所以他们不用“名牌”这个字眼,在刘源张看来“他们都是从质量管理去讨论如何使企业通过质量的提高取得大的经济效益。至于名牌,他们或许认为这是用户或消费者给予的评价,而不是质量管理者能够自封的,因而不加讨论了”。[4]

因此,名牌、品牌都是副产品,是一个自然而然滞后的客观结果,而非可以主观“创”出来的。如果过度强调战略、营销、品牌等工作,置生产、质量于不顾,仅通过营销心理学等方式将牌子投射在人们心中并实现交易,这种缺乏质量内核的经营极易走入“卖拐”的误区。如果把质量比作“核”,品牌实为“壳”,“壳与核”的关系意味着,真正的品牌外壳是以质量内核为基础的,但“酒香还怕巷子深”,还需以营销为手段去扮演“壳与核”的桥梁角色,传递内核信息、知会大众。因此真正的品牌战略是以质量为内容,营销为手段,而非以手段为内容。

4 小结

刘源张(2008)指出,在1999年第二次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送来批示,“当前,我们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质量工作正是主攻方向,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放任假冒伪劣,国家就没有希望。”[5]在当前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结构性改革”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质量管理更需放在经济社会内涵建设的要旨位置。刘源张(2008)在谈论“究竟什么是名牌”时,也谈到名牌在成为经济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同时,还应该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虽然已不合时宜,但要虚荣、摆阔气却是不宜提倡吧,勤俭节约在什么时代也是美德吧,并提醒我们在谈论名牌时需要在这种问题上加以注意[4]。在当前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树立“北京榜样” 的工作中,应该把质量工作放在更广大的社会价值观去看待,而摆正品牌与质量的关系就是我们要做出的价值判断。

[1]Justin Yifu Lin.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1989,9(1):1-33.

[2]刘源张.说质量强国[N].人民日报,2011-9-20.

[3]刘源张.中国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2,(8):9-11.

[4]刘源张.关于名牌的几点思考[J].质量管理,1994,(11):15-17.

[5]刘源张.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三十周年回顾[J].上海质量,2008,(9):25-30.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Subjective Judg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Quality

GUO Xiao
(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The quality probl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person's life,the evaluation of quality also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Based on this,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and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there is a focus on the brand rather than the quality,and points out that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bjective value of quality core.

quality management;quality status;evaluation;judgment;brand

F273.2

A

1672-6286(2016)09-0037-04

郭骁(1981-),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和质量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刘源名牌评价
撕名牌
过关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企业名牌
请移开那些小树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名牌表
新商标法禁止“傍名牌”
中国质量管理之父——刘源张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