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红
(中央电视台 社会与法频道, 北京 100020)
【历史学】
论明清商业会馆建筑
郭晓红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北京100020)
[摘要]明清时期,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除了皇宫、民舍、庙宇,还有一群集三者的宏大、人气与精神寄托于一体的会馆建筑,这些耸立在大江南北的建筑,通过遴选地址、建材、匠人、工艺以及样式,呈现出各地的风俗和建筑者的审美与财力的差异,体现了主人的情怀和追求,深刻昭示和影响了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明清商业会馆建筑;审美;情怀
一、明清商业会馆建筑的选址与分布
明清时期,市场经济尽管备受压抑,但渐已呈锐不可挡之势,商人们驰骛奔走,以宗族、乡缘、商帮为纽带,异地雄起。作为商业移民,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社团,并自筹资金打造了社团活动的集中场所——会馆建筑。
在被誉为中州要地的河南,围绕与秦、晋、冀、鲁、苏、鄂、皖等省接壤的洛阳、开封、社旗、禹州等地,伫立着多个会馆建筑群。古时的工商业中心——当代省会城市成都、济南、福州、广州等地也有这样的建筑群。明清时期,货物一般靠水上运输,水路应该是建筑选址的重要考量,果然,在古代因水运而兴起的城镇湖北沙市,湖南湘潭、洪江,广东广州、佛山、潮州及辽东沿海的港口,大批会馆建筑就曾在码头附近比肩而立。目前经济相对落后当时却是商贸繁盛之地的西北小镇,如张掖,会馆建筑还有完整的保留。经过大范围的寻找和探究,笔者发现,会馆建筑鼎盛时期,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北至东北、内蒙、甘肃等地,南至闽粤台直到海外,东至沿海,西至新疆。
在对全国明清时期的商业会馆建筑的走访中,笔者感到抢救、保护为当务之急。因为百年会馆建筑历经百年天灾人祸已飘摇败落,如北京、扬州的会馆建筑群。同时继续发现和探究也是刻不容缓,由于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古镇衰落,但在这些古镇的旅游资源中,最珍贵的亮点依然是会馆建筑,如洪江会馆群、洛带会馆群、云南会泽会馆群。
明清时期的商人非常重视会馆建筑,仅晋商就有600多座会馆建筑遍布全国。通过这些建筑,商人们力图在客地确立自己的故乡际识和社会地位。因此,这些建筑集中体现出本籍政治、经济、文化的实力,大都代表当地建筑的最高水平。在一些大城市,会馆建筑往往扎堆伫立,从选址用材上很容易看出不同商会的追求。当然,每个建筑群落的形成,也是经历了无数艰辛,风光的背后充斥着明争暗算与妥协言和。
成都是陕西商人龙兴地之一,陕西人在成都闯天下的故事至今仍有流传。
陕西商人奔赴成都源于明清帝国的改朝换代。明末清初,饱经战乱的四川,盐井夷塞殆尽,盐务荒废已极。为恢复井盐生产,清政府改变历代官府对四川井盐业的控制方式,任由民众自由开凿,于是,大量的陕西人携资入川。康熙二年(1663),寓川的陕西商人聚集一起讨论集资兴建一座陕西会馆建筑,可是,当地商人以防止风水外泄为由,在选址问题上故意为难,指定一处低洼地为建筑用地,并告知不得动用当地土石。执拗的陕西商人竟然做出了决定:凡从陕西到成都的陕西人,每人都必须携带至少一麻袋本乡的泥土运送到会馆建筑工地。两年后,烂泥塘被填平了,一座气势雄伟的成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会馆建筑终于落成了。
出于对故土的眷念和同乡的信赖,其他省份在四川的会馆建筑也应运而生。从清代至民国年间,四川有会馆建筑1 400多座。
中国的商业会馆建筑,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是东部多于西部,沿海沿河地区多于内陆腹地,这与当时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相适应。
清宫珍品《姑苏繁华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是苏州本地画家徐扬的画作。《姑苏繁华图》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
如此繁华昌盛,缘于1645年刚刚登临紫禁城的清王朝颁布的一道诏令:重建苏州织造局。苏州织造局沿用了明代的方法,由官府招募民间机户机匠充当织造局的工匠,很快丝绸生产和贸易得到了恢复,到乾隆年间,从事丝绸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约占当时城市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和丝绸一样,清代苏州是棉布加工业的中心和贸易集散地。雍正年间浙江巡抚李卫在奏折中说到:“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地兑买染色”。
寻机而来的商人,将会馆建筑遍布苏州。历史上各商帮在苏州的会馆建筑有六十多家。
广东人把会馆建在江边,是因为便于航运,当年行驶在苏州水系中的大小船只,有的就是本地制造。据历史记载,康熙五十五年苏州造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只”。
船运的发达也精彩了扬州。扬州西濒运河,东临大海,是盐铁的转运港口。“两淮盐,天下咸”。作为两淮盐业的管理中心,扬州成就了许多富商,他们营造了各式各样的会馆建筑。南河下就是当年扬州会馆建筑最集中的地方。
南河下最西头有湖北会馆建筑遗址。会馆建筑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湖北盐商同乡会筹资创建。会馆大厅气势非凡,梁柱十分讲究,厅后的楼是“念佛楼”。
湖南会馆建筑距离湖北会馆建筑不远。现在旧址上只剩了门楼。在清代,湖南会馆建筑中的棣园曾是扬州城园林之冠,两江总督曾国藩阅兵扬州就驻节于此。
在扬州花园巷口的安徽会馆建筑,如今残墙断石。当年徽商是扬州盐业的霸主,安徽会馆建筑也当然最有气魄。
与安徽会馆建筑的命运相似的是江西会馆建筑。江西会馆建筑在安徽会馆建筑对面,仅残存一些断墙、几扇旧窗。
都城北京是官僚商人向往的地方。明朝时期,各地商帮在北京的会馆建筑共有41所,现在,作为整体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凭借碑文和史志的记载,依然能够触摸到这些建筑的气息和脉动。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临汾东馆记》说:“临汾为山右平阳首邑,其立馆于京师也,自前明始。”可见,晋商最迟在明代中后期已在北京营造会馆建筑了。
明代在北京的会馆建筑还有广东商人在1566年集资建起的岭南会馆。
宁波鄞县会馆建筑创立的时间在明朝万历到天启这一时期,创办者是鄞县在京的药业商人。鄞县会馆的建立标志着宁波商帮的形成。
二、明清商业会馆建筑的文化特色
清代道光年间叶调元曾这样写道:“徽客爱缠红白线,镇商喜捻旱烟筒。西人不说楚人话,三处从来习土风。”意思是来自东西南北的商人,风俗不同、腔调不同。
其实,各地人的行为方式不同,也表现在会馆建筑上,久住当地的人们从会馆本身不同的建筑风格上就能辨识它的主人是谁。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里就描述了汉口会馆的不同特色:“一镇商人各省通,各帮会馆竞豪雄。石梁透白阳明院,瓷瓦描青万寿宫”。唱词中的“阳明院”就是绍兴会馆,梁柱全用白石所建,“瓷瓦描青万寿宫”,说的就是江西会馆万寿宫,建筑所用的瓦片,皆是来自江西的特产瓷器。
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堪称浙东雕刻“三绝”。宁波庆安会馆建筑中的龙凤石柱、砖雕宫门、戏台木藻井,都呈现着“三绝”的艺术魅力。
据说商人相信只有从家乡运来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重庆湖广会馆戏台所用的木材,就是专门从湖广运来的。
台南的潮州会馆建筑里的砖木都是从潮州船运过来,选聘潮州工匠雕刻而成。
河南药帮在武汉的药帮会馆建筑,也叫怀庆会馆。怀庆会馆建筑中的药王庙是仿河南怀庆府、沁阳县“白庙”(药王庙)所建,所用材料也大多来自河南。当时会馆要求所有来武汉药商在运送药材时,必须随车附带砖瓦。
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商人一直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在建筑规制上受到律例的严格限制,为了突破规制,晋商将会馆建筑与关帝庙合二为一,采用最高等级、最高标准,甚至与皇宫媲美也不违制,因为关公是“帝”,是“圣”,是“神”。
赊旗山陕会馆建筑兴建于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的清鼎盛时期,仿照皇宫銮殿建造,它集皇宫、庙宇、商馆、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建筑特点体现了“无木不雕、无石不琢”的艺术风格。在全国现存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中,被全国多位著名专家一致公认为“中国第一会馆”。赊旗山陕会馆在建筑相应的主要部位都设置有主题性石雕,石雕题材丰富,内容异常广泛,大多选自三国故事、名人传奇、民间故事等,彰显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会馆在建筑结构上,到处可见商人的利益表达。在大殿里面,设计者们将重檐、歇山顶式的排水设施放到了屋里,达到了采光透气的效果,又有“肥水不外流”的寓意。
斗拱是我国木结构建筑所特有的,它起着承重点缀装饰的双重作用。古代以斗拱层次的多少来显示建筑物的重要程度,作为制定建筑等级的标准之一。明代曾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一品至五品官斗拱准用青碧绘饰。”清代对此也有明确规定。苏州全晋会馆门厅前半部分的轩廊呈花瓣状,名为“海棠轩”;后半部分的轩廊呈弓弧形,名为“鹤胫轩”。两轩廊顶端的八朵彩色斗拱,雕饰“凤穿牡丹”,气势不凡。凭此门厅斗拱,可见当年全晋会馆旅苏晋商的实力和地位。
内地的会馆建筑往往以民族特色为主,而沿海则受西方建筑风格的浸染,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貌。
福州商业会馆建筑,在开埠后融入西方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殖民者在福州建造第一批西式的领事馆、教堂、洋行后,商人们也将西方建筑语汇运用到会馆建筑中。
古田会馆的前厅正立面出现了拱券,明显受到西方铁拱券的影响,只是这里的拱券是木质的。
兴安会馆入口处的大门更是东西杂陈,既有哥德式的尖券和玫瑰窗,又有伊斯兰的拱形券、三叶券。
汉口的宁波会馆与江苏会馆同于1924年建造,采用的是仿欧式的厚重铁门,两边呈对称结构,细部雕有繁琐的装饰花纹。
中国的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烟台福建会馆建筑却是坐南朝北。福建会馆里供奉的是海神妈祖,作为渔民的保护神,妈祖当然要面向大海,烟台的海在北面,所以才有了福建会馆坐南朝北的特殊格局,这也是会馆独有的烟台特色了。
烟台的福建会馆建筑始建于1884年,是我国北方唯一一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代建筑,会馆建筑所用的砖瓦木石采自福建的泉州,山门高大宏伟,门前两个石狮,憨态可掬,一改传统的威严,头上的绿石是泉州独有的石材,好似给会馆盖上了“福建制造”的印章。山门四角上还雕刻了阿拉伯人的图像,这表明当时福建的贸易已经扩展到海外,这种做法也源自一种古老的愿望——在山门老建筑的四角刻上阿拉伯人图像,可以保佑山门百年不倒。
如今,那些曾耸立在大江南北的会馆建筑,大都斑驳潦倒,但是在当时,它给了客居他乡的商人家的温暖和事业上的关照。
【责任编辑冯自变】
On the Merchant’s Guild Complex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UO Xiao-hong
(Channel12,CCTV,Beijing100020,China)
Abstract:The Merchant’s Guild Complex built in many places of China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integration of the styles of imperial palace, common houses and temples reflects different local customs, aesthetic view of architect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choices of sites, building materials, design and form and also reveals the owners’ pursuit and feelings, showing and influencing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Merchant’s Guild Complex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esthetics; feelings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郭晓红(1962-),女,山西太原人,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主任编辑。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3-0013-03[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