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洁玲(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经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传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分析
钟洁玲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经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传记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要对外国传记文学进行研究或者是中外传记文学对比研究的时候,需要翻译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译者的技能水平和精神层面的素质会对传记文学翻译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扮演的角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此,通过分析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角色,以期为传记文学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传记文学;文学翻译;译者;角色分析
新时期传记文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相应的传记译介也随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外国传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加上译介的发展更有力地促进了传记文学的交流和创作。译介在传记文学发展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地位,探究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角色定位,对提高传记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当前市面上很多的传记文学翻译作品读起来会让人产生一种呆滞感,无法在其中品位到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感。这一方面是由于传记文学本身的历史属性所影响,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作品译者的翻译理念。传统的翻译标准是将翻译出来的作品与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这一宗旨符合传记文学的作品属性,但是“忠实原文”、“等值等效”的翻译理念使得传记文学翻译过程在实际中成为译者对语言的“解码”过程,这就使得很多的传记文学翻译出来无法激发出人们的阅读兴趣。为了促进传记文学研究的科学性,保持传记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译者要在语言“解码”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相关的内容,要对原有的翻译理念进行更新,抛弃过去以“文本本体论”为主的翻译理念,建立以“文本本体论”和“美学解析论”兼顾的翻译理念,通过“文”与“质”、“形”与“神”的统一翻译方法论,追求“和谐”的传记文学翻译原则,兼顾传记文学的历史性特点和文学性特点,科学、艺术地对传记文学进行翻译。但是,如何能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遵循这个原则成为译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传记文学本身是作者经过一定时间的阅历和经验总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特定的人物、事迹进行加工和整理后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性和文学艺术性的作品,表达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志。但是作品译者是对已经成型的原著进行语言的转化,是传记文学作品作者和作品成就了译者,看似译者在传记文学作品中处在比较次要的位置,而实际上译者在传记文学作品翻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选择者角色。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某个传记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目的性,相对于传记作品的作者具有创作情感和创作动机,译者带有一定的特性特点和需要倾向。一般情况下,译者会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审美的传记文学作品开展阅读活动,只有符合译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审美情感的传记文学作品才会被译者翻译成为成功的作品,否则即便是翻译出来的作品,也是没有灵魂的,甚至根本不能被称为是文学作品。
译者作为传记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者,在翻译传记作品之前会对作品进行多次的阅读,找到自身与作品、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形成自身对传记作品的感性认识,将作品内涵和精神意义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基础,让自己先成为作品的读者和共鸣者,进而才能够翻译出好的译作。
由于传记文学本身的特性以及读者对传记文学作品的需求,使得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过程中要扮演创造者角色。
从译者本身工作性质上来说,传记文学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跟传记文学中的“隐形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平衡传记文学的历史性特征和文艺性特征,促使“隐形作者”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让读者能够真正地读懂传记文学背后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罗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记文学的翻译工作者是传记文学的“第三作者”,也就是说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扮演着创造者的角色,实现了原文本在其他的民族、文化、语言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新环境中读者的认同。译者的创造者角色使得传记作品能够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有需求的读者面前,并且与这些读者进行一次独特的交流。同时,译者的创造性相对地延长了传记文学的作品寿命,多样化了传记作品存在的形式和空间。
从读者需求上来说,传记文学译者的创造性是市场和读者需求对译者提出的重要素质要求。“读者期待性”成为译者创造者角色的重要推动力,读者希望通过译者的作品能够刺激自身的阅读欲望,增强译文的可读性。给予读者一定的情感共鸣,是译者扮演创造者需要达到的要求,读者希望通过译者积极的创造表现,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的内涵和韵味,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最终实现自身的“读者期待”。
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交际者角色是指译者对传记文学的翻译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是满足某些读者的需求,或是将某种思想理念传递给读者,或是将某个人物或事件更加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等等。因此,不论翻译中的意译、直译等手法的应用,还是“信、雅、达”、“善译”等多种主流翻译思想的体现,都是译者在一定目的下的作为,是为了扮演好交际者角色所采用的手段。歌德根据译作和译入语境及读者的关系、翻译的不同目的,将文学作品翻译分为三个类别,即了解外国文化的翻译、“取而代之”的翻译和力求做到译文和原文一致的翻译。在这三个分类下,译者的交际者角色又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针对了解外国文化的翻译,译者的作用主要是译介作用,将传记文学作品通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针对“取而代之”的翻译,译者的作用是作品艺术加工,要求译者要表达出传记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效果和独有的异域文化魅力;针对力求做到译文和原文一致的翻译,译者要给读者留有充分的空间,让读者在阅读译作的过程中自我体会和理解。不论是哪一种交际者类型,都要求译者对原著要有着充分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让传记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语言种类下,产生等量的魅力和效果。
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传播者角色是译者工作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因为文学作品翻译首先是作品的语言转换,其次才是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传播和交流。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地域环境差异、语言文化差异,有的甚至是所处的时代也不同,作为传播者,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搭建桥梁,将作者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要对异域文化、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将作者的心声准确地传播给读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译者要想扮演好传播者角色,不仅要打破语言的束缚,也要打破文化的牢笼,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将传记文学中的有效文化信息充分地融合到需要译入的语言系统中,这样才能够达到传播文化和促进语言交流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译者本身的语言知识结构、作品审美能力、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等对传播者角色功能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传记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运用语言学知识对传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而且还要对其中的思想、艺术、情感等进行深入挖掘,衍射到作品背后的时代发展背景和思想内涵,这样才能够圆满地完成传播者的任务。
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扮演的构建者角色是指译者的工作是将传记文学作品由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这是译者本身的工作属性和特点,也是“译者”的来源。作为转化者,译者要在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方面是在翻译语言方表现出主观能动性,要对原著的语言和需要翻译成的语言的符号,例如字词、句式、结构等进行熟悉的掌握和运用,充分地发挥语言作为文字和思想载体的重要作用,确切地表达出传记文学作品的意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译者由于生活经历、情感特征和语言运用观念和倾向不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多种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读者的理解,同时这也是翻译译者工作的难点。其次,在翻译表达方面,除了表达出来的方式不同以外,译者对传记文学作品所在的异域文化认同度也是影响译品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译者擅长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被翻译成多种版本,有散文、有诗体,而这些都是译者表达方式迥异的具体表现。
传记文学翻译是出于不同语言的人对交流和沟通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市场和读者对传记文学翻译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文学翻译已经超出了语言转换的要求框架,朝着更高的精神层面发展,这就造成了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不论是翻译工作本身属性决定的传播者、转换者角色,还是选择者、创造者和交际者角色,新时期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译者面临的形式将进一步复杂。因此,传记文学作品的译者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技能,优化自身的翻译能力,为作品翻译奠定更好的基础。
[1]屠国元,袁圆.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艺术思维[J].外语教学,2015(2):88-92.
[2]李娜.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AMeaslyGirl翻译实践为例[J].读书文摘,2015(14):8.
[3]王晓辉.文学英译中译者的角色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4):292.
[4]骆燕.试析文学翻译译者角色的二重性[J].校园英语,2014(25):175.
[5]夏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李新娜.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文学界(理论版),2012(9):108.
[7]管振彬.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情感共鸣探析[J].作家,2012(20):179-180.
[8]王晓敬.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3-145.
[9]孙建光.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角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9-33.
H3
A
1673-0046(2016)3-0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