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2016-02-13 09:42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6年18期
关键词:厦门

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贺纪正,张丽梅

生态学

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贺纪正,张丽梅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由微生物驱动,除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外,近年还发现厌氧氨氧化是微生物参与氮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随着宏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参与氮循环的新的微生物类群-氨氧化古菌也逐渐被发现。这两个重要的发现大大改变了过去人们对氮循环的认识,就近年有关厌氧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氮循环;氨氧化作用;厌氧氨氧化作用;中温泉古菌;氨氧化细菌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09, 29(1): 406-415

入选年份:2013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

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

摘要:将城市土地景观动态模拟为生态保护用地和城镇用地扩张两个过程,建立了以两个过程最小累积阻力差值为基础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可用公式MCR差值=MCR生态保护月地扩张-MCR城市用地扩张表示。当被评价单元的MCR差值<0时,应被划分为适宜生态的用地;当MCR差值>0,应被划分为适宜建设的用地;而当MCR差值=0时,为适宜建设用地和适宜生态用地之间的分界线。以厦门为例,选取已有的城镇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作为扩张源,分别从地形、景观类型、水文地质、生态价值、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6个方面建立了阻力因子评价体系,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法将厦门市划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优化开发4个适宜性分区,各区的面积分别为525.3、455.0、340.8、243.9 km2,生态适宜用地面积总和为980.3 km,建设适宜用地面积总和为584.7 km2。

关键词:城市生态;生态适宜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厦门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0, 20(2): 421-428

入选年份:2013

遮荫对连翘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王建华,任士福,史宝胜,等

摘要:系统研究了不同程度的遮荫处理(0%、43%、70%、97%)对连翘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荫程度增加,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降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峰值和光能利用率增加;叶绿素 a+b、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增加,叶绿素a/b降低;叶绿素a荧光参数Fv/Fm和Fv/Fo日变化呈单谷曲线,值均高于全光照的,且随着遮荫程度的提高其值均依次增加。这说明,连翘是一种耐荫性很强的植物,遮荫可使其降低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以及叶绿素a/b,增加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光能利用率以及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潜在活性,从而增强其在弱光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能力。

关键词:连翘;遮荫;光合特性;荧光参数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1, 31(7): 1811-1817

入选年份:2013

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砷的赋存与转化行为研究进展

张楠,韦朝阳,杨林生

摘要:砷(As)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元素,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湖泊水体、沉积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及水生植物中As的含量分布与赋存形态的研究报道。As在全球淡水湖泊中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较大;湖泊沉积物中As含量水平对底栖动物的自然生境影响很大,甚至造成底栖物种生物区系的改变;水生植物普遍具有富集 As的能力,一般表现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生动物中 As含量一般为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鱼类。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对湖泊生态系统环境与生物质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的认识还很不足,今后应加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我国重要湖泊 As的迁移、富集与转化行为的研究。

关键词:砷形态;营养级;水;沉积物;生物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3, 33(2): 337-347

入选年份:2014

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李春华,叶春,赵晓峰,等

摘要:根据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特点,运用综合健康指数法建立了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湖滨带水质状况、底泥状况、植被状况、其它生物状况(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柄动物)、岸带物理状况5项组成,指标层由总氮、总磷、溶解氧、挺水植物覆盖率等 15项指标构成。采用专家打分法、熵值法分别确定了准则层、指标层的权重系数。对太湖湖滨带33个点位进行了采样分析,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应用到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结果显示33个点位中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疾病”“严重疾病”的分别占0%、24.2%、21.2%、51.5%及3.0%,也即超过一半的点位处于“疾病”状态。只有东太湖刚刚超过“健康”分数的下限,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属于“疾病”状态,且竺山湾的生态健康状态最差。该评价结果与太湖湖滨带各分区的实际调查情况相符合,评价方法可靠性、可行性较强,可为其他湖泊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水生态;太湖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2, 32(12): 3806-3815

入选年份:2013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新疆精河县为例

张飞,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丁建丽,等

摘要:从宏观上运用3S技术,利用1972年MSS、1990年LandsatTM、2001年Landsat ETM+和2005年CBERS 4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 ArcGIS以及 Fragstats,分析了干旱区绿洲精河县1972—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1972—2005年的33 a中,精河县LUCC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绿洲面积有小幅度扩张,其中人工绿洲面积扩张尤为显著,天然绿洲面积减少。2)研究区水域面积的变化受艾比湖湖面面积的变化影响较大,变化不显著,但总体上呈缓慢增长的趋势。3)盐渍地面积的变化经历了先扩张后减小的一个过程。1990年达到最大值,但到2005年面积又有很大程度减少。沙地面积小幅度减小,其他地类的面积始终呈增加趋势。4)景观在各个研究时段也发生显著变化。总的来说,整个研究区景观的密度持续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先减小后增大,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减小,形状趋于规则;斑块间的最邻近距离减小。表明1972年时景观中的优势斑块类型的连接性较2005年好,逐渐向具有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演变,景观更加破碎。同时不同斑块间的分离度增大,也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从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度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景观的多样性增加,且均度增强。景观多样性及破碎化程度增加,也反映了土地利用越来越丰富。总之,要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必须注重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

关键词: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格局变化;精河县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09, 29(3): 1251-1263

入选年份:2014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以厦门市为例

黄聚聪,赵小锋,唐立娜,等

摘要: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7—2007年等时间间隔、同时相的5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厦门城市热岛景观格局随城市化进程演变的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加深,整个热岛景观在逐渐变得更加破碎化,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个数、类型面积和个体面积都增大;新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出现在原有高等级斑块附近,致使高等级类型的邻近度增加而各类型之间相互接触的程度也增加;景观总体的聚合度逐渐下降,而高等级热岛景观类型的聚合度则呈上升趋势;景观水平的蔓延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度高的低等级热岛景观所占的比重下降,优势度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热岛景观面积在各类型间的分配逐渐趋于均匀;热岛景观斑块的转化方面,在20 a间低等级斑块类型(1、2、3级)向高等级斑块类型(4、5、6级)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高等级斑块类型向低等级斑块类型转化的面积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且等级升高的面积明显大于同期等级降低的面积;就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而言,他们与3级热岛景观斑块间的相互转化最容易发生,远比高等级斑块内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得容易,尤其6类和5类的转化是最为困难的热岛景观变化之一;从空间上看,各高等级热岛景观斑块都经历了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等级升高三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海沧、新阳、杏林、厦门岛西北港口区和机场5个高温组团。利用景观指数分析城市热环境,可探明热岛景观随城市化演变的趋势,并为有效的热岛效应减缓措施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热岛;景观格局;城市化;厦门市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2, 32(2): 622-631

入选年份:2014

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

刘园,王颖,杨晓光

摘要:参考作物蒸散量是估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对指导农田灌溉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华北平原典型站点 1961—2007年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从能量平衡和动力学角度对其分解,分析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构成项变化的主次气候因子,为该区农田水分管理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北平原全区温度显著上升、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站点参考作物蒸敞最及构成项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辐射项值相对最高,冬季值最低;春季的空气动力学项值相对比例最高。辐射项与空气动力学项年际间呈负相关关系,春夏两季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趋势,秋冬两季呈不显著负相关趋势。辐射项的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风速及温度的影响,其中风速的贡献是负效应;空气动力学项的变化主要受风速、相对湿度及平均温度的影响,相对湿度的贡献是负效应。参考作物蒸散最的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温度日较差和风速的综合影响。此外,降水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下降幅度略高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幅度。

关键词: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Penman-Monteith公式;影响因子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 2010, 30(4): 923-932

入选年份:2014

编辑:张宁宁

猜你喜欢
厦门
厦门正新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Itinéraire d’un enfant gourmand
严堤 厦门圆了我的梦
“偶”遇厦门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厦门品小吃
厦门院子
厦门猫街
厦门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