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休闲农业·
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赵艳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草原旅游资源的不良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探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保护对策。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草场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旅游景点间彼此孤立,规模集聚效应欠缺,草原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开发管理水平偏低。从确立保护性开发主题、加强草原旅游区与其它产业的组合、丰富草原旅游产品及加强产品组合力度、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公众”四位一体的管理水平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性措施。考虑到当地区位条件、风俗习惯及旅游环境等因素,提出规模集聚开发模式、草原生态观光与文化相融合的开发模式、区域联动开发模式等3种模式以供发展模式调整选择,并以期为类似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提供决策性建议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保护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1-3]。生态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更是向游人展现了草原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4]。我国的草原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天然草原4亿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分布比较广泛,类型多样,独特的植被、动植物资源、气候、人文社会背景这些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5]。然而,随着草原旅游资源的不良开发,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的监测数据可知,2005年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面积占12%,中度退化面积占31%,轻度退化面积占57%[6]。因此,在此背景下,探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指导草原旅游实践,对促进草原地区的发展,选择合理的旅游产业化模式,实现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另一方面,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将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安全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将进一步有助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理论基础的完善。
1.1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状况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景点数量比较多,自然风景优美迷人,其草原生态旅游资源横跨若尔盖、红原、松潘、阿坝等4县。其中,若尔盖草原、扎溪卡大草原及毛垭大草原是川西地区最著名的三大草原。若尔盖草原是中国五大草原之一,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等4县组成,面积达3.56万km2。海拔3 500~4 000m,是典型的丘状高原,包含众多草原景点,其中有花湖、太阳湖、白洼寺院、达格则寺院、巴西会议旧址、黄河九曲第一弯、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扎溪卡大草原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原,平均海拔4 250m,地处甘孜州西北部,与青海玉树接壤。草原景点有巴格嘛呢墙、松格石经城、色须寺。毛垭大草原为川西高寒草原的代表,是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平均海拔4 000m以上,草原面积大约为5 000km2,草原景点包括格聂神山、措普沟、长青春科尔寺、海子山、台、稻城亚丁景区。
1.2存在的问题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其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度假旅游产品单一产品的改变,而且有益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边远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形成一定特色的同时,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1草场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利。在基础设施与公路的修建同时,并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应对措施,必然会对大量的草场资源造成了破坏。旅游景区饭店、宾馆、商店等排放废水、废弃物等的随意性,游客乱丢垃圾等行为,都对草场资源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
1.2.2旅游景点间彼此孤立,规模集聚效应欠缺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生态旅游景点间彼此孤立,且其中的景点比较少,不能形成大规模,每年的旅游接待人次小于10万人次,对于其中因基础设施与管理成本所造成的较高成本难以回收。景点之间的规划不合理,其分散性给游客观赏时容易带来疲倦。另外,单个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能力与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提高,缺少统一的管理,规模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1.2.3草原生态旅游产品单一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主题突出不明显,藏乡风情不浓,地域之间的差异比较小,新进入的草原景区容易模仿,容易造成景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在开发方式与组织活动上没有创新,例如民俗风情园、各种节事活动等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较少,没有形成产品的规模等级,草原生态旅游产品销量下降。
1.2.4开发管理水平偏低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缺少专业的现代管理知识,管理体系缺少系统化,服务质量差,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收费不统一、不明了,收费不定时、不定地点,管理涣散,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不明显。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粗放。
针对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性措施,以保证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确立保护性开发主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资源开发的前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也必须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度开发。树立全民环保至上的理念是关键,以环境保护的意识引领资源开发,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要强化保护性开发为主题,一切旅游项目的开发都要以生态效益与长久效益为出发点,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9]: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明确规定政府部门、游客以及居民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按情节给予警告及处罚,同时,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第二,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以此增加草原生态建设投入;第三,规定草原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严格控制游客的接待量,防止因过度的游客造成拥挤对生态资源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最后,转变经营方式,培育高素质现代牧民,树立生态理念、摒弃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
2.2加强草原旅游区与其它产业的组合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旅游景点之间应该加强联合、形成规模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0]:第一,同类型草原旅游景点实施联合经营,不仅可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及市场共享,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利用这些节约的成本可以聘请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注入新的动力;第二,不同类型草原生态旅游景点实施差异化战略,例如从文化体验、自然风光体验等维度开发动静结合的差异化旅游活动项目,联合发展、共享市场,形成更大的旅游景区,丰富游客的体验;第三,协调好与其它产业的关联。草原生态旅游本身也是旅游业的一种,不可能脱离其它产业而单独存在,与其它产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充分协调好与农、牧、林等产业的关系,避免对其造成生态破坏。
2.3丰富草原旅游产品,加强产品组合力度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要丰富旅游产品,提升草原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1]:首先,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民俗风情、藏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长征历史文化融入到静态的自然景观中,将单一的自然观光向动静结合的观光参与型转变;其次,加强与其它旅游资源的结合,川西少数民族地区除拥有广阔的草原之外,还拥有中国最美的湿地、国家湿地公园、黄河九曲第一湾、花湖、西部旅游牧场等众多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与草原观光一起构建美丽的旅游胜地;最后,开发具有藏族、羌族民族风情及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将纪念品作为一项产品融入到产品组合中。
2.4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公众”四位一体的管理水平体系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区须提高其管理水平,建立政府与市场融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2]:首先,统一思想,以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原则,用行政手段规划管理,用市场机制调节管理;其次,建立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团体及社会公众四位一体的草原生态管理体系,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调动企业、民间组织与公众的积极性,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最后,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具有专业知识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积极培训其草原、野生动植物、生态、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进行调整,建立新的符合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考虑到当地区位条件、风俗习惯及旅游环境等因素,有规模集聚开发模式、草原生态观光与文化相融合的开发模式、区域联动开发模式等3种模式供选择。
3.1规模集聚开发模式
规模集聚模式主要是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组合。若尔盖草原、扎溪卡大草原、毛垭大草原及月亮湾旅游区等草原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加上丰富的辅助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接待区、旅游休息点等基础设施的重新构建,即可形成一定的规模[7]。这种模式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草原旅游接待的质量,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强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能力,加强文化内涵的扩充以及知名度的提高。这种集聚模式的成功实行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一方面各种草原旅游景点之间要各具特色,避免雷同;另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合作,多个景点之间的娱乐大型表演节目可以作巡回表演,满足不同时段的旅客需求,缓解接待压力,同时将藏族这个具有丰富文化气息的民族风情融入到各个节目中,进一步突显其特色。
3.2草原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开发模式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以藏族、羌族为主,草原生态景区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尤其是青稞酒、服饰、饮食、沙朗及藏族民间舞蹈锅庄等文化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宗教节目也是别具一格,以川西北最大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麦洼寺着手,开发研究祭祀文化,将佛教文化与草原美丽的观光生态充分结合起来。还有,最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次经过若盖尔草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与革命遗址,例如日干乔沼泽、巴西会议遗址、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龙日红军烈士墓等,红色旅游结合草原风情,可为游客舒展革命与现实两大情怀。
3.3区域联动开发模式
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旅游景区处于四川、甘肃、青海的3省结合部,实施区域联动的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结合3省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结合区域社会、文化、经济、生态,从保护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与提高旅游开发利用效益出发,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基础实施、市场、品牌、信息共享的区位整体优势,提高整体区域竞争力,达到多赢的开发战略[8]。以若尔盖草原-扎溪卡大草原-毛垭大草原为基础,形成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协作区,以此为基础形成不同层次、有差别突破行政管辖的生态旅游协作开发体系,重新组合各要素,创造良好旅游环境,打造草原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参考文献
[1]周永振,王羽.基于季节性因素的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内蒙古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3(6)∶91~95
[2]孙琨,钟林生,唐承财.青藏地区草原旅游活动环境影响比较研究——以玛曲草原为例.资源科学,2013,35(11)∶2209~2216
[3]艾琳,卢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草地学报,2009,31(2)∶96~101
[4]Bryan B,Whelan T.Ecotourism on family farms and ranches in the American West.Nature tourism∶managing for the environment,1991∶75~85
[5]于长青.中国草原与牧区发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6]沈政,李军,张也.探析经济增长与保持草原生态——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3)∶51~57
[7]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
[8]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8(6)∶112~117
[9]黄志敏.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开发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2)∶5584~5588
[10] 高阳,蒋明.川西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红原县月亮湾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4)∶127~130
[11] 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中国草地,2000,(5)∶68~73
[12] 周笃,马海州,山发寿,等.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资源科学,2006,28(3)∶94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GRASSLAND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SICHUAN MINORITY AREAS
Zhao Yan
(Chengdu Polytechnic,Chengdu,Sichuan 610072,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ofGrassland eco-tourism resourc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a.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by grassland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re increasing.In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rassland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Sichuan minority areas,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mainly including that pasture resources had not been effectively protected,tourist attractions were isolated,scale agglomeration effect was deficiency,grassland ecological tourism products were simple,the management level was low,and so on.And then it put forward four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such as establishing protective development theme,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grassland tourism with other industries,enlarging grassland tourism products,strengthening the product mixture,and establishing"the government,market,enterprise,public"four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Finally,it put forward the patte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ources,i.e.,scale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the integr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tourism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and the region linkage development mode.This research could offer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the similar grassland eco -tourism scenic spot.
KeywordsWestern Sichuan;minority areas;grassland eco-tourism;development mode;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04.1;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1-0227-04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138
收稿日期:2015-01-01
作者简介:赵艳 (1971—),女,四川成都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Email:345750432@qq.com
*资助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科研项目“低碳旅游景区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