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璐
(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湖北武汉 430202)
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研究*
谢璐
(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湖北武汉430202)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恬静的田园风光,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与旅游活动项目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与政府的重视。文章以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综合考虑吉林省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征、民俗风情等因素,考虑不同区域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大致分为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中部松辽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西部松嫩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同时探究了各功能区的差异性特征;针对各功能区不同特征提出“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相互配合、“农业-旅游业”相互耦合、“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以点带面”互联互动、“省内-省外”互学互助等发展建议,以期为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为促进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功能区差异分析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性产业,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发展农艺、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及科技示范园等旅游活动并为游客提供农产品采摘、加工自主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1-2]。其开发与兴起在国外已有近50年的历史[3-4],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其中提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这一重要的农业旅游形式[5],受到全国各地区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都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使得农业生态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出东部丘陵、山地的大森林自然景观,中部台地的大粮仓,西部平原的大草原与湿地等差异性分布特点与多样农业生态景观,其中,以长白山为代表的林木资源,蕴含了种类繁多的、极具当地特色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中部的大平原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这些天然去雕饰的地理气候特征为吉林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资源,但长期无节制的开采使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6]。因此,有必要以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为其农业生态旅游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目前,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家乐”为代表又不乏特色的初级农业生态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由于“农家乐”具有能为旅客提供清幽的环境、自主式的服务、轻松独特的个人体验,及距离近、耗时短、消费低等特点,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都市居民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渴望从“钢筋水泥”回归“绿色森林”的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需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农家乐”经营户已经超过700家。(2)农业观光园已经初具规模。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被驯化”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传统的保障食物、原料供给、促进就业增收等,逐渐扩展到加强生态保护、提供休闲观光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等领域,这个过程是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必经之路。吉林市及城郊乡镇利用自身农业特点、自然资源优势及民俗文化特征,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与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建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等娱乐服务设施。(3)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旅游特色显著。截止2014年底,吉林省已经查明的野生植物与动物种类分别为5 284与437种,其为“东北三宝”的主产地,长白山生产人参、天麻、细辛等珍贵药材与东北虎、梅花鹿、金钱豹等珍贵野生动物,被誉为我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与此同时,吉林省还是我国八大牧区之一,西部的草地面积达到584.22万hm2,草质好,集中连片,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省份,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35个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民风习俗各异,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资源,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国内外游客领略当地民族特色,感受当地民俗风情,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推向全球化、世界性、国际级的价值平台[7]。
但是,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不足,如:(1)不合理、不生态的无节制或无计划地开发,使得自然农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阻碍了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管理经验与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一些初具农业生态旅游规模的地区,出现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旅游的旺季景区游客容量严重超过景区承载力,而在淡季又无人问津、无人管理的现象,甚至造成景区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3)景区服务设备陈旧,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吉林省全面建设“智慧吉林”之际,提升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设备与服务系统的电子化与自动化服务水平,对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8];(4)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较低,目前,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多还是以单一散户自主开发为主,没有形成系列活动或规模经营态势,更没有形成大规模有计划地开发规划,就目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的收益来说,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该文综合考虑吉林省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征、民俗风情等因素,考虑吉林省不同区域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大致分为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中部松辽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西部松嫩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9~11]。各功能区特点不一,各具差异性特征。
2.1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
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该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特点有:(1)天然的生态屏障保护特点。林木积蓄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是得天独厚的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素有“林海”之称。特别是长白山,森林资源幅员广阔,又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与多类物种宝贵的基因库;(2)特色农产品供给特点。这一功能区是吉林省各类名优特农产品较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其产量不仅满足省内基本需求,还输送到世界各地,并且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3)社会与文化特点。农业是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之一,靠天吃饭、收入水平不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这一功能区的主要社会特点;而文化特点主要是指该功能区内居住着朝鲜族居民,其民族文化与风俗民情使该功能区独具特色。该功能区可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有:利用丰富的林木资源与珍贵的稀有物种吸引游客参观,并普及环保知识,提高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吸引游客入园采摘,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利用当地朝鲜族居民的民风民俗,开展民族风俗对对碰、韩剧对对碰等相关活动。
2.2中部松辽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
中部松辽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一带,是世界上典型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闻名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域,素有“大豆之乡”与“黄金玉米带”之称。该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特点有:(1)特色农产品供给特点。该区土地平坦肥沃,且农耕土地集中连片,便于耕作,机械化水平较高。除了农作物之外,该区还盛产各种肉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内外的肉类需求提供了保障。(2)社会与文化特点。由于该区气候适宜人类居住,所以该区人口密集度较大,需要得到社会保障的群体较大,仅靠农业来解决该区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显得较为薄弱,亟待多元化产业发展;该区居住着以畜牧业为主要营生的蒙古族,农民对现代文化的渴望程度较高。(3)生态环境特点。该区以绿地资源为主,但是目前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需要给予防范与治理。该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要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原则,以科学合理、有计划、成体系为实现途径,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人为因素的扰动下,容易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与难恢复性。该功能区可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有:利用粮食主产区的优势,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高科技、上规模为特色发展体验式农业;充分利用蒙古族居民游牧文化,在弘扬蒙古族吃(如全羊美食节)、住 (如蒙古包)、行 (如骑射)、艺 (如歌舞节)等系列风情的同时,增加其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
2.3西部松嫩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
西部松嫩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位于吉林省西部,属于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区,土壤类型多样、水资源短缺,土质贫瘠,草地与耕地退化、沙化及荒漠化问题严重,是吉林省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该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特点有:(1)农产品供给特点。主要解决区域内部大宗农产品供给,也有少量优质农产品输出。(2)社会与文化特点。该区居民生活比较贫困,农耕用地逐年减少,农民无地可耕,收入较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该区局部也居住着少量少数民族居民,虽然其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但是这一地区的农业旅游业发展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3)生态环境特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是该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鉴于以上特点,不应该在该功能区开展大型的生态旅游项目,虽然天然的生态环境会吸引相关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还应该考虑到景区建设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可能提高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阻碍地区的经济发展。该功能区可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有:开发盐碱地生态改良示范园、沙漠生态改良示范区、草甸等项目,尽量做到“因地制宜、把握机遇、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该文在对吉林省3个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农业-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以点带面”、“省内-省外”等5个视角,为吉林省生态旅游产业进步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3.1″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相互配合
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就要先对开发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政策是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与产业支撑,对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突出市场的主导地位”,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吉林省政府应在发挥其有限干预权、提供财政支持及制定相关法规约束之外,还应将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产业模式创新与联盟的主权交给市场,发挥市场内各类主体的自动调节能力,发挥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力及相关产业的联动创造能力,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3.2″农业-旅游业”相互耦合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工作竞争与压力造成的,人们渴望利用休闲度假的时间回归自然淳朴、远离都市喧嚣、找寻心灵慰藉。吉林省的3个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应根据自身的差异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如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林业资源、特色农产品与民俗风情,以地区文化为纽带,将旅游业与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中部松辽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粮食基地与蒙古族民族文化,扩大并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创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而西部松嫩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则要慎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当地农业发展本来就比较缓慢,要注重方式方法,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速度的加快[12]。
3.3“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
经济是发展的核心内容,但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发展不是在哗众取宠,不是在折本求利,当然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社会-生态”是一个整体,单方面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其它方面来为其买单,要注重协调发展,确保经济快速发展是可持续的,是能够带动社会消费水平的,是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
3.4“以点带面”互联互动
吉林省的3个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于单个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来说,其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其它产业,如服务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产业等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于吉林省来说,单个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吉林省整体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相关功能区的经济发展。政府要发挥带动作用,增加对西部松嫩平原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重视程度,实现“以点带面,局部带动整体”的全面发展。
3.5“省内-省外”互学互助
吉林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要本着开放包容的原则。虽然,短暂的休闲度假主要是以吉林省内的都市工作人群为主,但长期大规模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形成是要走出去的,客流量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重视本地特色与外地特色的融合,要注重与省外合作伙伴关系的维系,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适应与创造能力,促进“省内-省外”的合作交流、互学互助,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彩玲.区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生态学杂志,2004,23(4)∶188~191
[2]郑昭佩,刘作新.生态旅游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127~129
[3]李同升,马庆斌.观光农业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以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生态学杂志,2002,21(2)∶77~80
[4]Brown MT,Ulgiati S.Emergy evalu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loading of electricity production system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2,10 (4)∶321~334
[5]阎锋.观光农业旅游~旅游百花园中的一枝新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91~95
[6]付卉.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农业信息,2014,(10)∶44~46
[7]姚作芳,刘兴土,李秀军,等.基于能值理论的吉林省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生态学杂志,2009,(10)∶2076~2081
[8]付卉.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中外企业文化,2014,(8)∶78~80
[9]陶陶,罗其友.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45~49
[10] 罗其友,陶陶,姜文来,等.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6(6)∶407~412
[11] 晏明,张磊,盛国志.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36~41
[12] 曹文,李德荃,秦婷婷.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100~108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ECO-TOURISMIN JILIN PROVINCE
Xie Lu
(Institute of Tourism,Wuchang Polytechnic College,Wuhan,Hubei 430202,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agricultural eco-tourism as a new 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ourism activities is emerging.In this paper,taking Jilin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for an example,i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tourism,pointed out the existence of its development ecological destruction,explored the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ern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Ribbon Mountains,central Songliao Plain functional areas as well as agro-ecological tourism in Western Songnen Plain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functional areas in Jilin province,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Jilin agricultural eco-tourism,such as"government regulation-market regulation"cooperating development model,"agriculture-tourism"coupled mode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ocial-ecologic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Point to area"linkage development pattern,"province to province"interactive development mode.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specific agricultural ecology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local government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tourism for Jilin province.
KeywordsJilin province;agricultural eco-tourism;agriculture ribbon;variance analysis;develop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304.1;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21[2016]01-0218-04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136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谢璐 (198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酒店管理等。Email:lu-yang-yu-love@163.com
*资助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校企协同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5GB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