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来佳飞
“新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文/本刊记者 来佳飞
大型传统企业参与、智能投顾、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应用、“生态化/专业化”不断演进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五大新趋势
自2013年以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呈井喷之势,与此同时,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大量的显性问题。7月9日,浙江大学与泰然集团共同举办了题为“新金融规范、创新与发展”的首届“紫金峰会”,多位海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参与了主题发言和讨论,分享其对新经济、新金融的深度解读和最前瞻的视角,共同探讨行业未来。
“中国大概有70%的企业和70%的个人没有得到很好的金融服务,虽然我们的金融体系很庞大,但是金融服务供给是不足的,所以要发展普惠金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在他看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两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中小企业如果从正规系统融到资并不贵,但是融不到。如果是到民间市场去融资,可能比较容易融到,但是贵得不得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在于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原则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界与市场主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是世界性的难题。国内由于征信系统不发达、利率管制、银行对不良贷款率的严厉监管等原因使得该问题更加突出。黄益平指出,目前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小贷公司、民间借贷公司、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等,但一些针对银行系统的政策,如“三个不低于”“降低融资成本”等没有可持续性,这就给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在黄益平看来,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快是有逻辑基础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相对宽容的监管环境;二是金融服务的需求;三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大数据分析)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和风险定价等具有明显作用。
“互联网对于传播和发展普惠金融有一些天生的基因”,“核心就是人流和数据,所以互联网金融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难得机会。”虽然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长尾效应可能会出现交易去中心化,但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结果不会是百花齐放,因为一旦平台建立,互联网技术会帮助其做大做强,从而使交易中心化。黄益平强调了监管的重要性,“金融活动必须要加强监管,在所有的经济部门当中,金融永远是受到最严厉监管的部门,核心的问题就是因为它有系统性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很难克服。互联网金融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另一方面,它的风险传导可能更快,参与者识别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可能更低,所以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就变得更加的重要。”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变化非常快、迭代也非常快的金融领域,它的边界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就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五大趋势进行了分享。
大型传统企业成为新鲜血液。从参与主体看,大型的传统企业开始不断加入这个领域。近年来,传统的金融企业、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不同主体从不同的环节切入互联网领域。巴曙松对近年来P2P平台的研究发现,截至2016年6月,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达1778家,而这些平台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无金融背景、无品牌、无资金实力的特征,这就使得大型传统企业进入互联网金融成为大势所趋。
“智能投顾”正值下一个风口。巴曙松指出“中国金融市场资产管理结构正在出现剧烈的变化,需要大量与投资决策相关的资产管理方面的顾问服务,这中间存在巨大缺口”,而这个缺口被互联网金融所捕捉。“智能投顾”,又称为“机器人投顾”,是一种创新的在线财富管理服务。根据每个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以及风险偏好等,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投资参考,并根据市场的动态对资产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议。它具有费用低、门槛低、实现7×24服务等优势。目前有两种主导性模式:一是工具化的投资顾问模式,直接服务投资者,收取理财的咨询费;二是自动资产配置模式,提供免费服务,建立客户关系,对交易用户收取管理费。201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主流金融机构开始投入大量资源进入这个领域。
区块链技术重构底层架构。互联网区块链是通过去中心化方式来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它已开始并逐步渗透到互联网金融的不同领域。区块链的优势在于降低信用风险、具有灵活的架构、降低金融机构运作成本,是实现共享金融的有力工具。从市场投资的角度看,区块链领域获得风险投资的总额在不断上升。
大数据应用向纵深领域展开。巴曙松指出,这几年大数据公司增长非常迅猛,除了在架构、分析、应用等领域获得持续的增长以外,在开源、数据供给、跨平台分析这些领域也有非常快速的增长。大数据应用比较典型的包括在线贷款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征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生态化/专业化”不断演进。所谓生态化,就是支付、基金、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征信等金融业务于一体,形成一个生态的价值服务的产品链条。所谓专业化,就是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独角兽”,比如创投的众筹、P2P、征信、消费分期领域等。生态化和专业化两种互联网金融经营策略将会长期并存,此消彼长。
“大数据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科研中心主任石勇指出,“‘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已是环境,是现象、口号、挑战,是机遇。”
目前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数据库、开源数据、政府数据。2013年,石勇和他的团队提出了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来源众多、类型多样、具有潜在价值,但难以在期望时间内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大数据产生作用的链条是“大数据收集-大数据储存和处理-大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大数据知识生成-大数据的社会与经济应用,基于大数据科学分析的政策建议”。但目前来说,大数据存在三大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云储存和云计算基础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二是如何探索大数据复杂性、不确定性特征描述的刻画方法及大数据的系统建模;三是研究数据异构性和决策异构性的关系对大数据知识发展与管理决策的影响。
石勇指出,目前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数据量已经超过100TB,中国金融行业已经形成共识:数据是重要资产。中国金融行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的初期阶段,并且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未来的金融业将开始新一轮围绕大数据的IT建设投资。而优秀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当前金融市场创新的关键,资本管理、交易执行、安全和反欺诈等相关的数据洞察力成为金融企业运作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讲,消费金融可能就是下一个风口,目前银行业信贷资产中,消费金融只有19%的占比,而且这个19%里面75%是住房的消费信贷,还有18%大概是汽车消费信贷,真正用于个人纯消费的这一部分比例是非常低的”,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俞胜法认为,“消费信贷的增长是银行业信贷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俞胜法指出,消费金融跟人口是息息相关的。人口的多少包括市场模式的成熟度都会影响消费,而20-40岁年龄段的人群是消费金融的一个主力提供者,从数据来看,消费支出的潜力非常巨大,而互联网的发展给消费金融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2016年网络消费信贷的规模预计可以达到8000多亿元,以后每一年会有成倍的增长,预计到2019年,整个网络消费信贷可以到将近6万亿到7万亿元。
俞胜法分析消费信贷具有规模化、组织能力、生态化、技术四个方面的特征,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限制、人群限制、时间限制,数据化业务模式提升规模效应,具备了超级数量的产品基础;组织会出现扁平化和渗透式管理,“通才”是未来人力的特点,但前沿技术需要超级专业能力;场景化服务发展,金融业务将不再独立自成体系,金融机构、商业机构、技术服务商务互为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集群化和场景化带来的系统分散联结。他强调,未来消费金融产品应以差异化、场景化、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体系为出发点。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筹)互联网金融分院院长金雪军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一要有技术跟系统运行的人才。互联网金融既然依托于技术、依托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必须对这个技术而且对这个技术的系统运行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把握。二要有信息处理的能力。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信用的本质是信息,而互联网主要是解决信息和数据问题,在信息上面金融跟互联网有共同的结合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解决信息的处理和信息挖掘问题。三要有市场的拓展能力。互联网金融涉及到很多全新的市场体制和理念,怎么样能够在这样一个新的金融条件下来拓展。四要有风控和合规的人才。
金雪军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技术思维创新的有机结合,互联网金融的专业学科是以金融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浙江大学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中也会充分体现开放性、交叉性、应用性,使信息技术和金融本质能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