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机器换人”对台州制造业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和企业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在用工需求、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制约以及政策激励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器换人”已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机器换人”并非简单地由机器来替换人工,其核心是用先进装备替换落后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实质是以装备更新来带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目的是改变过度依赖低廉劳动力的粗放增长方式,大幅度地减少企业用工数量,成为新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当前,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和企业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在用工需求、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制约以及政策激励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州制造业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受到了刺激,“机器换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虽然部分企业已率先行动,购入自动化设备进行“机器换人”,但更多的企业却仍在观望之中。“机器换人”已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为了解“机器换人”对台州制造业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在台州市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中,抽取各行业大类前10位的350家企业进行调查(以下称“专项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25份。调查显示,“机器换人”并非简单地把手工操作设备更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往往是新办企业和设备陈旧的老企业更多地采用更换主机设备;而其它企业则主要采用机器人或机械手替代原先由手工承担的工作,自动传送设备替代人工搬运,其特点是保留主机设备、增配附加设备。
用工需求背景。一是员工流动性大、用工成本高。专项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员工流动性大,2015年增幅虽有所回落,但仍然在5%以上。在325家被调查企业中,有36.8%的企业把“用工成本高”列为开展“机器换人”的主要原因。二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企业对工人的技能结构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当前职业供求不匹配问题非常突出,台州市技能人才总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背景。工人操作水平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手工操作比自动化生产产品瑕疵多,这就在客观上推动了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台州黄岩一家专业做高端汽车塑件模具的企业,对人工的依赖性非常大,工人能力水平往往决定模具产品质量的好差。传统的制造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已经不适应,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需要有新的制造模式来支撑。专项调查表明,高达76.7%的企业因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而主动开展“机器换人”。
环境容量背景。经过近30年的粗放发展,台州的环境容量变得非常有限,台州制定出台《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制度》,用亩均工业产值、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税收总额、工业增加值能耗等5项指标来综合考评衡量企业,实施资源占用产出与要素分配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对污染重、能耗高、产出低的落后行业,在项目的环境、土地等方面提高其使用成本。专项调查结果显示,49.5%的受访企业认为行业准入标准的提高是开展“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激励背景。国家从顶层设计及具体产业规划都对机器人产业提出清晰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工业机器人产业可谓发展前景广阔。浙江省政府于2015年7月下发了《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以推动“机器换人”、促进产业升级。台州市“机器换人”激励政策:一是资金向“机器换人”项目倾斜。对“机器换人”项目优先保障并对纳入省、市“机器换人”示范项目提高补助标准。二是拓宽了资金补助的范围。2014年,台州市首次将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发生的融资租赁费用视同技术改造设备投入纳入到年度市本级专项技术改造补助资金范围。三是加大对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的补助力度。在市区范围内探索对工厂物联网示范项目补助资金进行竞争性分配,单个项目补助比例最高可达35%,限定最高金额为150万元。
台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尚属起步阶段。台州目前涉及机器人产业的企业有钱江摩托、双环传动、海德曼机床等19家。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温岭(6家)、玉环(5家)和临海(4家),其他企业分布在椒江、路桥和开发区;从企业产品看,有14家整机生产企业,2家RV减速机生产企业,并各有1家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自动视觉系统生产企业;从生产进度看,大多还处于研发设计或试生产阶段;从产学研合作看,多家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
三成受访企业已推进了“机器换人”。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325家企业中,有103家已经推进了“机器换人”,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31.6%。调查显示,需通过“机器换人”改造的生产设备仍占大多数,325家被调查企业共有生产设备14429台(套),其中已完成“机器换人”改造的生产设备占27.6%,正在进行“机器换人”改造的生产设备占15.4%,还有57.0%的生产设备可以通过推进“机器换人”提高其工作水平。
超过五成的企业认为推进“机器换人”需要量力而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16.6%的企业认为“机器换人”迫切需要,主要原因是用工成本太高、招工困难和产品质量要求提高;54.8%的企业认为开展“机器换人”前提是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要原因是按企业现有的财力无法承担如此大的投资;28.6%的企业认为不需要推进“机器换人”,人工劳动力成本更低、更方便。
“机器换人”投资额通常为5000万元以下、回收期在5年以内。显而易见,“机器换人”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目前国家货币政策总体偏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机器换人”资金投入的大小以及投资回收年限的长短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企业对“机器换人”工作的态度。从项目投资额看,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内的企业比重达57.1%,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仅为13.3%;从投资回收年限看,回收期4-5年的企业占22.3%,占比最高,投资回收期在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仅为2.9%,而回收期在3-4年的企业占比最低,只有1%。
超六成的设备来自国外、省外。专项调查显示,103家已推进“机器换人”企业的机器设备大都来自国外、省外。一是自主研发设备实现“机器换人”的企业不到10%,90%以上企业的机器设备外部购买。二是省外设备远远多于省内设备,约有20.4%的企业设备来自国外引进,有42.7%的企业设备来自省外购买,有14.6%的企业设备来自省内市外购买,仅3.9%的企业设备来自台州市内。在103家企业中,自主研发的企业只有1家。
用工压力和生产成本得以减轻。“机器换人”可以使一线工人比重大幅下降、企业人员结构优化。推进“机器换人”后,有72.8%的企业一线工人下降幅度在10%以上。调查还显示,42.7%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5%-10%,50.6%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其中,25.2%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20%及以上。
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专项调查显示,有49.4%的受访企业表示,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是推进“机器换人”后出现的显著变化之一,其中有9.7%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以上,有15.5%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30%,有24.2%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20%。企业推进“机器换人”后,还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据统计,58.2%的受访企业表示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
一线工人工作环境得以改善。智能设备能将人从枯燥、有害健康的工序中解放出来。台州有一家橡塑制品企业投资1000万元添置了两条封闭式流水线,工人将原料倒入,经过流水线的五道工序,只需十几秒钟一个完整的汽车防尘罩就被传送出来。推进“机器换人”后,机器承担了许多危险的工作,事故发生率极大降低。
产品合格率得以提高。智能化机器装备有着人工无可比拟的精度和准度,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如台州某模具企业在工艺装配过程中,通过建立典型模具方案,对部分零部件统一标准化要求,减少人工二次装配所带来的精度误差,在关键环节用机器代替人工,有效提高了产品的优良率。专项调查显示,在103家已经推进“机器换人”的企业中,高达31.1%的企业产品优质品率提高20%以上,5.8%的企业提高15%-20%,18.4%的企业提高10%-15%,17.5%的企业提高5%-10%,只有27.2%的企提高5%以内。
能源消耗得以减少。通过对玉环某医疗器械公司的空压机房调研发现,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可以大幅降低资源消耗。专项调查显示,有73.9%的企业表示推进“机器换人”后能源消耗下降,其中,21.4%的企业降低10%-15%、20.5%的企业降低5%-10%、14.6%的企业降低5%以下。可见,台州在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推进“机器换人”是破解能耗要素制约的重要途径之一。
投入资金大,回收期限长。投资成本往往是企业选择是否推进“机器换人”的首要指标。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单位中有60.3%的企业认为投资成本过高是推进“机器换人”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已经推进“机器换人”的企业中,五成企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机器换人”对大、中企业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投资,对于大量的小微企业更是天文数字。在103家已经推进“机器换人”的企业中,有44.6%的企业投资回收期在4年以上,面对这么长的回收周期,客观上要求企业谋划中长期的战略,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这样的耐心。
企业研发能力不够,专门设立机构难。自主研发设备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智能化、数字化设备,颇受企业推崇,但多数台州企业基本上并不具备自主研发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的能力。有30.8%的企业认为企业自身不具备研发能力是“机器换人”的最大困难。调研发现,有相当多的企业要实现“机器换人”,就需要通过自主研发设备来实现,尤其是制鞋业,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款式,不同的鞋子有不同的配套鞋楦,一套从扎帮、刷胶直至成形的自动化设备并不是购置完成就一劳永逸的,还需要更新机器参数、鞋楦等相关设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产品。实践表明,自主研发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有可操作性,但一般企业则无法承担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出。
政策知晓率低,扶持更需针对性。专项调查显示,近一两年各级政府出台“机器换人”相关的鼓励政策已经不少,但企业对现有相关优惠政策的细节知之不多。在325家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已经了解或使用了“财政补助政策”的企业只有3.1%;了解或使用了“进口设备免税政策”和“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优惠政策”的企业均不到50%;了解或使用了“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占53.8%;了解或使用了“设备购置增值税抵扣政策”的企业有53.5%;了解或使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最高,比重达72.0%。问卷调查还显示,高达48.0%的企业认为目前各级政府对“机器换人”的政策激励力度不够。
机器人产业欠发达,“机器换人”服务体系不完善。从专项调查结果看,有30.7%的企业存在买不到本企业所需机器设备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不发达,国产机器人的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国外引进设备程序繁琐、时间长。二是“机器换人”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配套售后服务的工业机器人对企业来说很可能如同一堆废铁。同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后,又缺少新型设备的操作工和设备维护人员。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专项调查显示,企业最期待政府的激励政策中,认同率最高的是“按照购买国产机器设备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达76.7%。有关部门可以在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这一条政策上适当扩大适用范围,合理扩大研发费用扣除计算范围。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政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着手研究设立企业技术改造风险基金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鼓励银行加强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三是落实当前已有政策。转型升级专项补助资金安排要继续向“机器换人”倾斜,对已经列入台州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目录的装备要加以重点推广。重点扶持好省级重点推进“机器换人”企业名单的企业,让示范单位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维护好台州市中小企业“机器换人”服务中心。
引领发展核心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上,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话语权。要加强与跨国机器人巨头公司的合作,吸引它们来国内设立科研中心分部.完善技术信息公开体系,及时把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科研成果、新产品动态、政策导向等行业大事向社会公开发布。继续推进“机器换人”企业试点示范工作,树立好典型并加强推广,争取项目早出效益,形成示范带动效果。
保障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台州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结构,优化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机制,设置适应工业4.0时代的职业课程体系,如电子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实行校企合作,把课堂教学带入实际工作,同时将实际工作应用于课堂教育,以培育适合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企业构建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规划员工的成长路线,既要重视技能培训又要重视员工的心理需求,通过培训使他们获得提升,提供平台让他们成长。
构建机器人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台州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以开拓机器人应用为目的,以满足装备制造企业的需求为方向,吸引国内外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及关键性部件领域龙头企业入驻,以合作交流为平台吸引相关行业集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先在集聚区、开发区创建机器人产业孵化园,预留机器人产业园用地,大力实施机器人产业“三个一批”工程:通过“500精英人才计划”“千人计划”人才孵化一批机器人项目;通过本地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引进一批机器人项目;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等培育一批本地机器人项目,以孵化、引进和培育构建台州市机器人产业体系。
探索建立“机器换人”公共服务体系。要抓好“机器换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维护工作,在各县(市、区)层面建立台州市中小企业“机器换人”服务中心,结合广大中小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过程中的大量个性化需求,抓紧培育发展一批能够为企业“机器换人”提供方案设计、设备采购、装备开发、安装维护等专业服务的产业技术服务联盟,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制造工艺改进、装备开发和“机器换人”技术工人培训等综合性服务。
课题负责人:曹桂芝,课题组成员:叶勤英吴敏慧王美红;撰笔人: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