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秀娣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观念教育述评
詹秀娣
综观课程改革以来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地理观念的教育现状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教学实践中尚未足够重视地理观念的培育是主要的主观原因;地理观念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观念,二是如何在学业评价中评价学生的地理观念的建构水平,对于这两个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地理观念教育不理想的重要客观原因。提高地理教师的观念教育能力是改善当前地理观念教育现状不理想的关键。
地理观念;现状述评;改善策略
当前,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观念教育现状不理想。地理观念教育在实践中的落实程度如何?影响地理观念教育的因素有哪些?我们该如何提高地理观念的教育水平?本文试图围绕上述三个具体问题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观念教育展开讨论。
当前,我国地理观念教育现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构建层面,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二是实践层面,其教育形式往往流于形式,观念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一)教师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地理观念教育应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这是地理教育研究者、一线地理教师已达成的共识,并且,近年来,相关呼吁越来越多。然而,综观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人们一直停留在“地理观念教育的重要性”的讨论上。观念、价值教育内涵的理解关键在于对“观念”、“价值”本身的理解。[1]而对于以下帮助教师透彻理解地理观念的相关问题:地理观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中学课堂中应该渗透哪些地理观念,中学地理有哪些内容是进行地理观念教育的合适载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地理观念教育等,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地理教师对于地理观念的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通过访谈以及翻阅相关教师的教案中相关教学目标的设置,我们发现,地理教师对于地理观念的理解过于笼统,不够精准。教师们对此的理解大致分为如下两大类:一是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层面,类似于“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二是关于地理学科应重点关注的意识、观念、素养,类似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因地制宜”、“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以上两大方面对教师所有课堂教学而言“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否真的准确?是否足够精准?不管是地理教育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对此关注并不多。
(二)地理观念教育未落到实处
一方面地理教师认同地理观念的培育极为重要,并且,几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均有相关目标的设置。然而,这些“重视”大多止于教案。教师一旦走上讲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仍然是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反复强调的仍然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真正将地理观念教育渗透课堂教学始终,将地理观念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并不多。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们会对地理观念的教育给予特别的重视。但是,其表现方式往往是:在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之后,以“告诉”、“升华”甚至“命令”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师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念、态度和品德等教育。
观念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而是学生价值观念、态度的形成。[2]观念的构建,一定是由内而外生成的。因为“观念”是关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向往什么”、“我追求什么”、“我反对什么”等观念性的问题,这些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主观性,需要基于大量相关的经验、知识。[3]课堂教学中将地理观念在知识教学完成之后“升华”,从形式上来看,给予了地理观念教育的足够重视,但是,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讲,其效果并不理想。
课堂教学中应关注观念教育,这是国家、社会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4]当前,我国地理课堂中地理观念教育基本处于这样的状况:一是教师对地理观念教育已经给予足够重视,并且有相关行动,比如,会将其写在教学目标中;二是对地理观念的理解过于笼统,不精准;三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没有将地理观念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而是穿插于地理知识教学完成之后,以“升华”的形式进行观念教育。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教学实践中尚未真正足够重视地理观念教育是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主观原因。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观念,如何在学业评价中评价学生的地理观念的建构水平,对于这两个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地理观念教育不理想的重要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不够
地理学科是引导学生构建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学科。首先,从宏观角度而言,地理学可以揭示人们周边生活和事件的变化规律。基础教育阶段地理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领悟地理学科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方面的独特作用。其次,从微观角度而言,地理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自然、理解自然。基础教育阶段地理教学应该选取恰当内容,引导学生建构合理地看待、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再次,地理学还将从地理的视角解析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形成原因。基础教育阶段地理教学应依据合适的地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现在及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品味生活。
然而,一些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尚未足够重视地理观念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具备地理素养的人”。深受“应试”的影响,地理教师对于这一不能在中、高考试卷中“拿分”的地理观念教育目标显然关注不够。[5]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主观因素。由于地理教师关注的仍然只是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认为知识点的落实才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好的前途。受到这种功利主义的教学思维影响,“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什么能拿分我就教什么”,地理教学俨然成了简单的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反复训练的过程,地理知识本身蕴含的地理思维、地理观念不能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学生不能领悟地理知识教学或学习的终极目的,这必然阻碍了地理观念的培养。
(二)客观原因:缺乏精准的操作方案
课堂教学实践中没有足够重视地理观念的培养,是地理观念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主观原因。那么,究其客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对地理教师的地理观念教育能力培养不够。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秉承的地理观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地理观念教育才能游刃有余。然而,纵观地理教师的职前、职后的学习及培训可以发现,教育培训者更多关注的仍然是地理知识,对于“地理教师自身秉承的地理观念是什么”、“这些地理观念应该以何种地理知识为教育载体传授给学生”、“地理教师引领地理观念的能力如何”等关注较少,所以教师们一谈到地理观念,想到的往往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节约资源”、“全球视野”等宏大的概念。而对于“中学地理课程中蕴含的地理观念是什么”、“我是否能够以恰当的地理知识为载体,因势利导地引出重要的地理观念”等具体问题,教师的思考较少。同时,也一直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因为缺乏对地理观念系统而细致的理解,所以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地理观念教育难免流于形式。
其次,缺乏评价地理观念目标达成效果的有效策略。考试是教学重要的“指挥棒”,考试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尽管当前我国各类重要考试中均在关注地理观念的考核。[6]地理试卷中每年都会出现一道考核学生的“价值观”、“态度”、“立场”等的考题。这类考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人地关系思想出题,考核学生的人地观念。例如,某年的全国新课标卷中有这样的题,大致思路是:题中首先给出一幅示意图,标明道路、聚落等人类活动与农田、林地等自然因子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而给出情景——近期需要在此区域建设一个大型机场,最后提问:如何给机场选址?这类考题背后的根本主旨在于考察学生:当人类活动需要在“便于当前人类活动的展开”还是“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者之间取舍的时候,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地理思维和眼光分析其中的利弊。这样的考题无疑是考察了学生的地理辩证思维,也能体现其秉承的人地观念。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考题可以通过像训练地理知识一样去训练出来“应付”考试,将标准答案书写在自己的答题卡上。考生心中真正秉承的地理观念是什么?依据标准答案裁定的分数可以衡量学生地理观念建构的效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说,如何考察一个人秉承的地理观念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这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探索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策略,所以在当前大多数仍然是“分数至上”的地理课堂上,对地理观念教育的关注不够。
阐释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呼吁一线课堂上应该重视该目标的落实,尝试将这一目标的达成效果在试卷中进行考核等,地理教育研究者已经在上述各方面进行了各种努力。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的地理观念教育意识仍然薄弱[7],这是地理观念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提升地理教师的地理观念水平、教育能力是关键。当教师能自觉、主动地深入到学生的价值结构、精神世界之中,并且,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地理观念时,地理课堂教学就不会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能力:
(一)挖掘地理知识蕴含的观念、情感等因素
理科课程中存在大量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挖掘内容背后的价值目标就成为实施价值教育的关键。[8]挖掘地理知识背后蕴含的观念、情感、道德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观念教育,是改善当前地理观念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依据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观念教育,才能避免其流于形式。这里以一实例加以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中设置有这样的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观察以得出“城镇、公路和铁路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呈点状的绿洲地带”这一结论,用以阐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决定性影响”这一地理学思想。从知识目标的落实到地理观念的建立,这样的教学思路似乎已经很完善。
然而,专门研究新疆的地理学家在描述这些城镇的地理环境时,还有这样的一个角度:
南疆的维吾尔族基本居住在围绕塔里木盆地的一个个绿洲,盆地中央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向北,是绵延两千多公里的天山,天山是由一系列雪峰组成的高大山脉,从南疆若想走出盆地穿越天山,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条古道,即便在今天,这些古道有如天险。向南,是更加庞大高耸、以雪岭冰峰为主的山脉——昆仑山,即便翻越了这列大山,面对的也是渺无人烟的青藏高原。向西,是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想通过这片高原走向外面的世界,虽然有几个山口可以翻越,但其艰难程度非常人能为。再看整个盆地的东面却无高山阻挡,虽然有沙漠戈壁,但是一个个绿洲像脚踏石一样,把整个盆地的文明引向东方,再通过河西走廊一个个文明与中原文明联系起来。
可见,盆地的文明只有朝向东方,才有发展的广袤天地。[9]
教学中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视角来分析这些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认识新疆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领悟新疆和我国其他地区建立合作联系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其相关地理观念的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二)为重要的地理观念找到恰当的教学素材
中学地理教育中涉及的很多地理观念、思想比较抽象,比如“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等,容易让学生似懂非懂,这就要求教师在渗透相关观念、思想时应该找准恰当的教学素材,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观念。这里仍以一实例加以说明。
“天人合一”是我国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地理学科对于渗透这一思想具有学科优势。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认同、接受这一思想,是中学地理教育中应该重点探索的问题。有学者围绕“六边形结构”这一规律展开讨论,认为不论是“人”的活动规律,还是“天”的自然规律,都在巧妙地遵循这一规则。其在相关文章中有这样具体的阐释:
“人”的活动规律。这里以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为例说明。大家知道,在理想的状态下,即没有大山,没有大河,均质的平原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往往呈现六边形结构,这就是对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的简单解释。为什么呈现六边形?因为城市的发展若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无非是人类把货物和服务聚在一起的结果。为什么要聚在一起?无非是为了走更少的路,花最少的钱,用最少的时间得到人们想要的商品或者服务。而六边形是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结构。
“天”的自然规律。延伸到无机界,仍然有很多的六边形理论。比如,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形成石柱,它的截面也是呈现六边形。为什么?炽热的熔融状态的岩浆随着火山喷发流出,流到洼地或者河谷停下来,慢慢冷却。在冷却的过程中,岩浆的表面张力变小,已经不足以维持原来较大的面积,必然要产生节理。由于成分均匀,岩浆的收缩力均匀,收缩时产生的节理也是均匀的,所以就形成了规则的图案。为何图案呈现六边形?有一个空间填充原理:在一个平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能将一个完全平面填满,即既不互相重叠,也不留下空隙。但在这三种图形中,如果周长相同,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也就是说六边形具有“完全充填”和“最具效率”的双重优势。[10]
可见,自然界中,万物的生长、发展亦是遵循“最小作用原理”。
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有这样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最小作用原理”与人类的“最小努力原理”惊人一致时,自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学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地理观念教育。地理观念是学生用以理解、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可以为人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提供基本参考框架和基本视角。可以说,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观念既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当前,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人类正面临诸多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决策者所秉承的理念将直接决定人类活动的方向。只有秉承正确的人地观、生态观、人口观、资源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人与自然环境才能保持和谐共处的状态。同时,从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重视地理观念教育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正在强调“素养”的培养。有学者这样定义:“素养”可以定义为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了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11]可见,“观念”教育在地理教育中与学生的能力、品德、思维方法等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地理观念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当前教育界呼吁的核心素养教育是相吻合的,也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行动。
地理观念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有学者指出: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念、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11]如前文所述,现阶段很多学者已在呼吁地理观念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有效落实地理观念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尚未成体系。全面、深入调查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观念教育的现状,明晰当前地理观念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系统讨论地理观念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且提出对应策略以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观念教育水平,这是当前地理教育中应该予以关注且需深入研究的基础问题。
[1]魏宏聚.价值教育在课堂——英美两国有关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研究的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6(1).
[2]石中英.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8).
[3]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 (5).
[4]魏宏聚.论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5).
[5]魏宏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预设与达成的实证研究——25节高中课堂的课堂观察[J].课程·教材·教法, 2014(5).
[6]张亚南.课程标准卷高考地理学科命题摭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7]姚林群.论课堂教学中价值观目标的达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4(4).
[8]魏宏聚.论理科课堂中的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
[9]单之蔷.地理环境决定了南疆不可能发生民族分裂——与一位维吾尔族学者的对话[J].中国国家地理,2014(5).
[10]单之蔷.“天人合一”在六边形里[J].中国国家地理,2009 (7).
[11]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责任编辑:陈 浮]
Review on the Education of Geographical Concept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ZHAN Xiudi
Looking back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since the reform, we can see the status quo of geographical concept education is still unsatisfactory.Specifically, we find that there are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in teaching practice, full attention hasn’t been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geographical concepts, which is the major subjective reason.Two core issues remain in geographical concept education: (1)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core geographical concep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and (2) how to evaluate students’establishment of geographical concepts in academic evaluation.There is no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pecific operation schemes to these two issues, which becomes an important objective reason for the unsatisfactory education of geographical concepts.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offering geographical concept education is improving teachers’ability of geographical concepts education.
geographical concepts; status review; improvement strategies
G633.5
A
1009-7228(2016)02-0053-05
10.16826/ j.cnki.1009-7228.2016.02.012
2016-02-15
詹秀娣,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天津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TJJX1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