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琴
(通化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吉林 通化 134002)
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路径解析
马淑琴
(通化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吉林 通化 1340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剖析,结合地方特色探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靖宇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2015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中进一步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唯有如此,才能懂得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为此,本文尝试立足地方高校,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3]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关乎考试、人际关系、社会问题、政绩表现等方面也有些不良的表现.
1.1 价值观取向的功利性
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曾提到,现有教育造成儿童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不仅儿童时期如此,大学也正在上演.有些大学生们未能充分认识到考试本身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片面追求“及格万岁”,也有些学生为了功利性目标铤而走险,企图通过考试作弊方式达到其要求.造成知识内化和考试形式相脱节,出现两层皮的现象.
1.2 价值观认知的狭隘性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大学时期,“风华正茂”,是人生最美好的,最难忘的时光.彼此的真诚相待和友善相处可说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升华,是油然而生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物欲思想突出,唯利是图.原本的清纯和净化的爱恋和友谊也蒙上了金钱的铜臭,必然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造成人类最纯真的情感交流物化,难以激发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3 价值观基础的薄弱性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立场不够坚定.生活和学习迷茫,混沌.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透视本质,迷失自我.尤其在现行的网络化时代,虚拟的世界中,彼此的透明度更是模糊,很多大学生难以正确判断出真假、善恶、美丑.各类谎言、骗局等道德失范的行为层出不穷.高校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每一位大学生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助推他们提高自我的专业技术、信息资源和组织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个别大学生未能真正去利用和发挥这一优质条件,而是蓄意弄虚作假,“高仿”各类证书或获奖证明等,企图“凭证通关”,顺利就业.
鉴于上述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存在,和习近平主席强调的青年自身的重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出路来解决问题.可从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切入口,开辟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路径.
2.1 围绕探求和遵循规律展开研讨,实现高校意识形态理论升华
(1)知识传授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破”“立”结合,倡导教师创新方法,推陈出新.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开启如“问题引领教学法”“回溯提升教学法”“名篇名著导读法”“横向共时维比较教学法”“纵向历史时维比较教学法”等多维度参与的新时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逐步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方可外显于行.
(2)知行统一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秉承“知行合一”的传统价值理念,坚持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列宁也认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唯有大学生们通过自我的切身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3)现代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紧跟时代步伐,凸显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将教育与治理相结合,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校规校纪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2.2 围绕运作方式展开研讨,实现高校意识形态的实践拓展.
(1)推进新型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主体交流意识.网络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搭建立体教学和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师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政绩观.突显大学生青春气息,迸发青春活力.既要开展(网)线下院际自由交流,校园名师、教学督导等资深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各式师生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示范观摩,课例研讨等活动常态化进行;又要积极推动(网)线上校际学习借鉴,开拓视野,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荟萃、教学思想论坛、教学兴趣爱好者微信群或QQ群,实时沟通,取长补短.结合网络时代新特点,开辟“引进来,走出去”新路径.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师生主体合作意识.在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需要有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师生共创,教学相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仅表现理论知识的记忆,更主要的是实践的运用和操作.在实践中用所学知识,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行自我教育.我们将实践性教学落实到实处,并形成了融“读、观、走、合”为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读,即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相关文献、原理原著选读,并及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深化理论认知,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观,即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课程内容选看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并认真反思总结、书写观后感,深刻体会和感悟真理.走,即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所处实际,指导学生以所学课程内容为中心,自主选题,并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对象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实践形式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整理成果,最终形成本课程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实现思想和身体皆在路上,践行古人所言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效实现知行合一.
2.3 围绕靖宇精神展开研讨,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旨归
(1)深刻领会靖宇精神实质,揭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旨归.树立远大崇高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是一个伟大的行为目标,是“靖宇精神”的深层次动力源.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指导杨靖宇进行革命斗争和哲学思维的核心内容,是“靖宇精神”的认识论基础,是贯穿于其他精神的一条红线.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开拓创新不仅体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规范自身的言语行动,更主要的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和条件为依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创造性地改变外部世界,也是“靖宇精神”的本质特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杨靖宇和他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艰苦奋斗精神,是“靖宇精神”的核心和真谛,是他的理想信念精神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和舍身献身精神的行为具体化.传承民族团结的精神,杨靖宇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他教育汉族干部战士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加强同朝鲜族干部战士的团结.他多次说:“在开拓东北革命方面,朝鲜人的功劳很大.”这是“靖宇精神”思想行为的外化和体现,是他党性的集中凝聚点.抓住靖宇精神的灵魂,融靖宇精神与时俱进,将自身气息与东北沃土气息融合,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2)以传承靖宇精神为动力,实现静态思考与动态探索有机结合.为了稳固高校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观地位,必须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将先进文化有效树立和传承,靖宇精神充分彰显这一重要特征.为此,以传承靖宇精神为动力,在现代化新媒介传播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靖宇精神实现静态思考与动态探索紧密结合,体现理论真正的传承和深化的真谛.学校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务实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静态思考模式与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的动态探索模式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搭建高校意识形态培育的新模态.正如邓小平“三个面向”所蕴含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总体要求一样,力图实现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空间维度——全球化,社会发展的时间维度——创造未来多角度融合.高校思政课具有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一流的理念、分析、表达、组织和课件,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和趣味性.
(3)以靖宇精神为依托,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靖宇精神具有深邃的内涵实质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优势.通化师范学院可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阵地作用.思政课不仅传递正确的思想理论认知,培养大学生高度自觉地政治觉悟,更加凸显这一正确的思想理论认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践行,即“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靖宇精神通师魂,以靖宇精神为依托,有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在实践教学主体的中除了既有师师,师生和生生的重要构成外,还可增添社会和家庭层面的元素.因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更加表现其社会性、广泛性、综合性.此外,实践教学的指标也体现出多指向性.质、量结合,既可以通过固有的量化指标进行设定,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将动态变化指标融入到指标体系之中,从而有效规范和约束实践教学主体,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在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靖宇精神为依托,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有利于拓宽大学生认知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新领域,激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热情,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高校的思政课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要重视追求真理,塑造人格,培养能够在充满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发挥其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于一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
[1]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2014-02-25)[2015-09-16].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15-10-23].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
[3]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62.
(责任编辑:吕增艳)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8.033
2016-03-05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242号);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慕课’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Y2015064)
马淑琴,女,吉林辉南人,在读博士,讲师.
G641
A
1008-7974(2016)04-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