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官吏的致仕

2016-02-13 05:31高彦君
关键词:西汉类型影响

高彦君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历史学】

西汉官吏的致仕

高彦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致仕是中国古代官员辞官还乡养老的总称。西汉末期才确立了致仕制度,对官吏致仕的品阶、待遇作出了规定。汉代致仕的主要原因有年老生病、避祸、不称职等。西汉时期的致仕有其固有的特点,致仕的成功与否经常为皇帝的个人意志所左右。致仕制度的确立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完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新陈代谢。

[关键词]西汉;致仕制度;类型;影响

致仕是官吏辞官归家、告老还乡的总称,史书上称之为“乞骸骨”、“乞归”等。秦朝虽然形成了官僚制度,但是官吏致仕的制度并没有形成,只是有了一些萌芽。西汉时期的制度大多承袭秦朝,又有所完善改进,这时官吏致仕制度才得以确立。汉代是封建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时期,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温床,致仕制度在这一时期由先秦的萌芽发展起来。首先是因为汉朝选拔官吏规范化、制度化。汉朝选拔人才除了有任子制度,还有征召、察举、举孝廉、举贤良方正。征召是自上而下的方式,皇帝根据有识之士的才华和品德,召到中央授予官职。察举、举孝廉、举贤良方正和能言直谏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地方官吏首先考核所推举的士人,符合条件的才向中央推荐。察举、征召扩大了招聘人才的范围,不仅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可以当官,平民之家的子弟只要有能力、有德行也可以当官,比起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显然此时的选举制度比较全面地选拔了各个阶级的优秀人才。此外,汉朝皇帝每遇到灾异时,都会下令选拔贤良方正,次数众多。其次,学校教育的广泛推行为统治机构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汉武帝时期,由于官方确认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设学校设置官学,不仅为广大士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而且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予官位。这样,一方面确保了在朝为官的人思想上的统一,接受儒家封建伦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忠君思想,利于统治阶层的统治;另一方面官僚机构人数剧增,为年老官吏的致仕提供了条件。

一、官吏致仕的类型

(一)年老生病

老病是官吏请辞的主要因素。对致仕年龄的规定要追溯到先秦时代,在《礼记》中就有对大夫致仕年龄的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1]4,“七十致政”[1]164,“七十不俟朝”[1]346。七十岁在古代可谓是高龄,例如,孝文帝时张欧就以“老笃,请免”[2],元帝时贡禹就上书称“臣禹犬马之齿八十一,血气衰竭,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素餐尸禄洿朝之臣也”[3]3073。这是一个年龄界限,即最低标准,《白虎通德论》对七十而致仕的原因作出这样的解释:“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去避嫌者,所以长廉远耻,悬车示不用也。”[3]39然而在汉代,官吏虽然超出七十岁依然继续做官直到“卒于官”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与年老相对应的是生病,这是官吏请辞的另一大原因。景帝时期的周仁因病辞官,武帝时期的邓公“谢病免归”,平帝时的云敞“安车征敞为御史大夫,复病免去,卒于家”[2]2928,昭帝时的隽不疑也因“病免,终于家”。

(二)躲避灾祸

西汉时期官吏请辞的理由除了年老生病等身体因素外,政治因素也是官吏请辞的重要原因。官场是复杂的,有的官吏是因为政治环境恶劣而致仕,有的官吏是因为自己的政见不被采纳而辞官归家。吕后时期,她想要封吕氏家族的兄弟侄子为王,询问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反对道:“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高后不悦,然而王陵最后也没能阻止诸吕封王,反而高后夺取了他的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2]2047。高后时期的陆贾,也因为当时政治环境不好请辞,“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及有口者。贾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2]2114。王莽摄政时期,因为对其执政不满而谢病归家的人层出不穷。薛宣因王莽托称“宰衡”专权秉政,上书乞骸骨,一方面薛宣确实有年老身体不适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王莽专权的污浊政治环境,保持自身不被污染。从王莽的态度就可以略知其根本原因:“莽恨宣求退,故不赐黄金安车驷马。”平帝时的王崇,“崇复谢病乞骸骨,皆避王莽,莽遣就国”[2]3068。京兆尹邴汉和光禄大夫龚胜皆因此退出朝堂。等到王莽已经篡汉之后,数次征龚胜,龚胜都称病笃不仕,他曾私下对他人表明心迹:“吾受汉家厚恩,亡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2]3085最后龚胜宁愿不食而死也不愿为王莽所用。还有大司徒孔光和马宫,马宫代替孔光为太师,位至三公,仍然担心因为王莽而受牵连,“宫为莽所厚,独不及,内惭惧,上书谢罪乞骸骨”[2]3365。他们都是因为王莽专权秉政造成了一种灰暗的政治氛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才辞官归家。古人入仕和致仕都有一定的原则,《楚辞·渔父》里这样形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4]183。

(三)不受重用

在政治环境较为清明的时期,也不乏有一些官吏向朝廷提出请辞,有的是因为政见不被统治者采纳,有的是因为和其他人的政见不和。周亚夫在初为宰相时颇受景帝的重用,后来景帝废黜栗太子,“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之后景帝想要封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景帝与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提出“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2]2060来阻止,景帝要封匈奴来降者为侯,周亚夫再一次与景帝的意见不合,景帝说“丞相议不可用”[2]2061,于是周亚夫“因谢病免相”。高祖极为宠爱戚夫人,在戚夫人多次要求下欲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身为太子少傅的张良反复劝谏,高祖表面虽然同意但是内心还是默默策划此事,于是张良“因疾不视事”。宣帝认为萧望之才能堪任为宰相,在此之前想要考察他的能力,让他从少府迁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2]3274。后来宣帝说明了缘由,萧望之才又视事。此外,还有官吏因为嫌自己的官位太低而辞官。景帝时,窦婴因为劝诫景帝不可把帝位传给梁王而遭到窦太后的憎恨,“婴亦薄其官,因病免”[2]2375。武帝时,委任汲黯为荥阳令,然而“黯耻为令,称疾归田里”[2]2316。

(四)明哲保身

一部分士大夫,或者因为自己不称职,或者有了过错无颜立于朝堂之上,自己主动请辞,避免了被罢黜的窘境,明哲保身。孝景帝时,“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五德传,言汉土德时,其符黄龙见,当改正朔,易服色。”[2]2099张苍以为其所说不可信,故罢免不用。后来此人所说都应验了,景帝也因此改年号,“苍由此自绌,谢病称老”。文帝时,公车令张释之劾奏太子乘车至司马门时不下车,是为不敬。后来文帝崩,景帝立,张释之因为劾奏过身为太子时的景帝,所以惧怕不已称病免官。武帝时,胶西王“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2]2525,董仲舒身为胶西王的丞相害怕任职久会获罪,称病请免。成帝初即位,成帝的舅舅王凤辅政,王禹身为帝师得到成帝的重用,“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2]3348当时以王凤为首的王氏家族荣宠一时,王禹惧怕惹祸称病归家。等到王凤死后,其弟王音代替他成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谷永为王谭出谋划策,让他不领受城门职,于是王音和王谭因为谷永的谋划有嫌隙,“永远为郡吏。恐为音所危,病满三月免。”[2]3456谷永因此事称病避祸。成帝崩,哀帝初即位,“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哀帝初优莽,不听。莽上书固乞骸骨而退”[2]4027。哀帝初登大位时,大封外戚,王莽身为先帝时期外戚王氏的一员退避风头。

(五)把天灾人祸的发生归咎于己

在汉代,“天人感应”的思想占有一定地位,士大夫经常会把天灾人祸和当时在位的官吏联系起来,认为天灾人祸的发生是上天的警告,是大臣专权秉政的象征,或者是官吏不贤能的暗示。他们根据《春秋》中日食、地震的记载联系时政,认为日食、地震是一种阴盛阳衰的表现,何为阴?臣、子、妻、夷狄是为阴,与之相对应的君、父、夫、中原是为阳。而出现日食、地震等灾异时,必定出现了大臣专权、父子反目、后宫干政、夷狄入侵中原的大事。官吏便附会在自己身上,出现了请辞的现象。武帝元封四年时,国内大范围地发生了规模较大的流民灾祸,丞相石庆自称不堪当其位,上书请辞:“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愿归丞相印,乞骸骨归。”[2]2198成帝年间发生了多次日食和地震,杜钦就曾引用春秋时期宋景公的例子来告诫成帝选贤任能毋听谗言。丞相匡衡“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2]3345汉元帝永光元年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以岁恶民流,与丞相定国、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俱乞骸骨”[2]3048,把收成不好、人民流亡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于是向上请辞。汉成帝时,王凤就被与天灾联系起来:“夏日食,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见,果言凤专权蔽主之过,宜废勿用,以应天变。”王凤上书乞骸骨:“阴阳不调,灾异数见,咎在臣凤奉职无状,此臣一当退也。《五经》传记,师所诵说,咸以日蚀之咎在于大臣非其人,《易》曰:‘折其右肱’,此臣二当退也。河平以来,臣久病连年,数出在外,旷职素餐,此臣三当退也。”[2]4022王凤陈列了三条当退的理由,其中两项均指出和灾异有关。王莽新朝时,“三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大司空王邑上书言:‘视事八年,功业不校,司空之职尤独废顿,至乃有地震之变。愿乞骸骨。’”[2]4141灾异本来就是非人力可以产生和影响的,汉代官吏随意附会不仅不能改变灾害情况,退出官场还不如积极找出应对之策,这样造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政治氛围,也不利于官僚机构的运作。

(六)退位让贤

还有一类官吏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他们认为自己不够贤德,想要退位让贤,或者把机会留给其他人,或者功成身退颐养天年。吕太后崩,陈平和周勃二人合谋诛杀诸吕,迎立文帝,“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平欲让勃位,乃谢病”。文帝问其原因,陈平回答道:“高帝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陈功亦不如勃。愿以相让勃”[2]2049。武帝时,已身为宰相的公孙弘在淮南、衡山谋反时,上书请辞:“今臣愚驽,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加有负薪之疾,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乞骸骨,避贤者路。”[2]2622

二、官吏致仕后的待遇

(一)带俸禄归家

西汉前期并无明文规定官吏致仕后的待遇如何,直到汉平帝正式发布诏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2]349此条诏令被认为标志着汉代正式确立了致仕制度,同时也是退休养老制度的确立。此条诏令确定了官吏退休后的经济保障,例如文帝时期的张欧“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汉景帝时万石君石奋就以上大夫禄即二千石归老于家,此外还可以每年参加朝请,皇上还会赐食,显示朝廷对他们的优待。

(二)赏赐黄金、住宅、安车驷马等财物

汉宣帝时杜延年归家时,“天子优之,使光禄大夫持节赐延年黄金百斤、酒,加致医药”[2]2666。之后杜延年声称病笃,皇上才“赐安车驷马,罢就第”,此时杜延年才算真正被准许辞官归家,一方面显示皇帝对其的挽留,另一方面显示皇帝对他的恩宠。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2]3040。汉元帝时,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罢就第”。地节三年,丞相韦贤辞官归家,“赐黄金百斤,罢归,加赐弟一区”[2]3107。成帝永始三年,左将军史丹乞骸骨,皇上批示:“赐将军黄金五十斤,安车驷马,其上将军印绶。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2]3379。成帝时期王氏家族显赫一时,王根致仕时,天子赐给他诸多钱财,“时根辅政五岁矣,乞骸骨,上乃益封根五千户,赐安车驷马,黄金五百斤,罢就第”[2]4027。这些官吏在致仕归家时,都受到朝廷的赏赐,显示他们在朝堂之上做出的贡献和归家的荣耀。

(三)致仕后仍然就朝位

就朝位是官吏在无名分的情况下履行为官的职责,类似于顾问而不担当任何官职,只有建议权而无实际权利。皇帝对于有能力的大臣继续留用,时常问取一些对策,对于官吏来说也是一种恩宠和荣耀。鸿嘉元年,丞相张禹请辞,成帝同意了,并“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户”[2]3349。王莽新朝时,“大司马孔永乞骸骨,赐安车驷马,以特进就朝位”。有的士大夫归家之后,朝廷凡是有重要的事仍然会问他们的意见,例如爰盎“虽居家,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2]2276。还有董仲舒,“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2]2525。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离开朝廷,仍在政局上发挥作用。

(四)致仕后复起为官

一些官吏虽然已经辞官归家,可是皇帝仰慕其才能,需要其继续效力,又将他们召回朝廷继续做官。汉景帝时,枚乘就因为生病去官,汉武帝早在做太子时就已经听过他的大名,等到即位后便用安车蒲轮去接他,只因枚乘年纪大,死于路上。哀帝时,身为南郡太守的萧育因病去官,后来“起家复为光禄大夫、执金吾”[2]3290。

三、官吏致仕的特点

(一)致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

在汉代时,官吏致仕除上述因素影响外,决定官吏能否辞官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皇帝的个人意志。封建皇权有着极大的随意性,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致不顾官吏的身体状况和本人的意愿。有的官吏虽然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可是皇帝仍然很看重他,不想让他离开朝堂,强迫他留下来继续视事。元康四年,张安世上书归侯,天子不许:“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2]2653于是张安世被迫视事。元帝时,贡禹请辞的时候年龄已经八十一,已经过了七十岁的界限,然而皇帝不许其归家养老,“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将在位者与生殊乎?往者尝令金敞语生,欲及生时禄生之子,既已谕矣,今复云子少。夫以王命辩护生家,虽百子何以加?传曰亡怀土,何必思故乡!生其强饭慎疾以自辅”[2]3074。哀帝时,丞相平当上书乞骸骨,哀帝报曰:“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下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2]3051。这些都带有强迫的性质,完全不顾及官吏的个人意愿,而是根据皇帝个人的喜好爱憎来执行。

(二)辞官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有的官吏仅仅是因为上奏之事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就间接地让其辞官归家。武帝时,公孙弘“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2]2613。当时还是博士的公孙弘被派去出使匈奴,回来述职时所奏之事不合天子之意,便称病求退。宣帝时,谏议大夫王吉屡次上疏陈事,而宣帝“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2]3065,于是王吉也称病免官归家。成帝时,宰相翟方进颇受成帝器重,然而翟方进因为先前和淳于长相交甚好,等到淳于长坐大逆不道被诛,连带着和他相交好的人都被免官罢黜,翟方进自知有愧,于是上书谢罪辞官,这时皇帝却不容许:“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壹意毋怠,近医药以自持。”[2]3421唯独翟方进没有因为淳于长之事被牵连,可见当时皇帝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可是后来翟方进因事受到皇帝的嫌弃,不再堪当宰相之位,被迫辞官。虽然被迫致仕和被免官罢黜结果相同,可是被迫致仕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官吏的颜面,也是皇帝对他们的最后一点情分。

四、致仕制度建立的影响

汉代致仕制度的形成对西汉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皇帝而言,每一代皇帝都会培养自己的统治势力,而对于先帝旧臣就会有所排斥,如果是政见完全不合就会对皇帝专政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吏离职退休解决了皇帝的麻烦,为皇帝博得了尊重优待先帝遗臣的美名,解除了执政的阻碍,达到了巩固统治的目的。对于官吏来说,一方面在身体不能胜任的时候,可以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另一方面躲避了恶劣的政治环境,明哲保身。对于整个官僚机制来说,官吏的致仕也为更多士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有更多的职位空缺出来让其他士人填补进去,参与行政机要事务。此外,官吏队伍的年轻化便于胜任繁琐的行政工作,提高官吏的行政效率。整个官僚机构的人员裁汰换新,优化了官僚队伍,防止了冗官冗员现象的产生。致仕制度的建立完善了西汉官僚制度以及退休制度,让后世有典范可依据,也为以后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致仕制度受个人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致仕制度明文规定的时间较晚,还很不完善,属于探索阶段,有着很大的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林家骊.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张琴】

[收稿日期]2016-03-13

[作者简介]高彦君(1990-),女,山西大同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4-0022-04[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西汉类型影响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