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杰
万里农村改革中的民本思想
孙明杰
1985年10月,万里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总结了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三条经验,一是坚持群众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是冲破阻力,坚持改革,勇于担当。在这些经验中,无不凝聚着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始终装着农民、为农民谋利益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万里推进农村改革的过程之中。
一是在农村改革前夕,万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认为“社会主义绝不是让人民挨饿受穷,而是让人民活得更好!”万里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调查发现全省28万个生产队中,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队约占25%。这意味着,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竟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在万里调查的三个月期间,他询问农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农民的回答是,第一是“吃饱肚子”,第二是“吃饱肚子”,第三仍是“吃饱肚子”。听到这里,万里流泪了,他说:“搞了30年的社会主义,怎么还这么穷?”在安徽省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针对凤阳农民外流讨饭问题,万里说:“讨饭是客观事实,原因是吃不饱,吃不饱是因为生产没搞好。”为此他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生产观点。当讨论1978年夏粮征购基数时,万里说,“分配问题,核心是国家同农民的关系问题。过去的问题是只顾国家一头,忽略了农民群众的利益,有的甚至为了完成征购任务,不顾群众死活。”“做任何工作都要有群众观点,不能把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对立起来,没有群众的利益,国家利益又从何而来呢?”
二是在农村改革揭开帷幕时,主持制定《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又称《六条》,提出尊重农民利益,尊重生产队自主权,与“右”的大寨经验分道扬镳。《六条》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实际上从这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三是在农村改革攻坚期,从“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万里说:“错了我负责,有问题我检讨。”针对包干到组取消了生产队的统一分配权而产生的更大争议,万里说,“怕就怕你不增产,只要增产,什么都好办”,“我只反对平均主义和单干。其实单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针对肥西县山南公社“借地度荒”、“包产到户”面临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中央明令“两个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情况下,万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胆识,以省委的名义把一个公社定为包产到户的试点。1979年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一位农业部官员批评包产到户的做法时,万里讥讽他说:“看你长得肥头大耳,农民却饿得皮包骨头,你怎么能不让这些农民想办法吃饱饭呢?”他还鼓励县委干部说:“究竟什么意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靠实践来检验”。
四是推广农村改革成果,为“包产到户落‘户口’”。1980年1月在中共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上,万里就农村建立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发表意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正式为包产到户在安徽落了“户口”。在这次会议上,万里指出:“包产到户不是分田单干,分田单干也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群众已经认可了”。“到底建立哪种责任制合适?主要看增产是否显著,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大多数群众是否欢迎。”有研究表明,这是自1962年以来,中共高级领导人第一次公开表明支持包产到户的立场。1981年3月,万里在农业部党组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口号喊得再响,责、权、利解决不好,与群众利益不联系,就是一句空话。有些同志不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这些同志的眼中,只有一个抽象的农民,哪怕农民饿肚子他们也不理。作为领导,我们的责任是总结农民的创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真正了解农民,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使他们迅速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作者系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