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瓷”制作对景德镇陶瓷业的影响

2016-02-13 04:29辜林燕
陶瓷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国景德镇陶瓷

辜林燕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建国瓷”制作对景德镇陶瓷业的影响

辜林燕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国瓷”的制作使景德镇的制瓷业从主要依赖经验的手工业向科学化、初步现代化的工业转变,同时从传统的分散化经营转向集约型管理。“建国瓷”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景德镇的瓷艺,并使得传统陶瓷艺人的审美修养得以提高,促使现代化的陶瓷教研体系成型,并为景德镇陶瓷业指明了以艺术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建国瓷 景德镇 陶瓷艺术 陶瓷产业

1 “建国瓷”的产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建议:“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中国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如果有专门的国家用瓷和礼品瓷,确实可以在外交场合对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很有意义。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个意见,并很快由轻工部出面请艺术界专家商讨研制国家用瓷的方案。之后由中央美术学院拟出了大约30多人的名单,成立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由郑振铎任主任委员,江丰、张仃任副主任委员,成员包括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祝大年、高庄、梅健鹰等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与工艺美术家。最后由郑振铎、王朝闻、华君武、沈从文等担任的评审委员会从200多套匿名设计稿中选定了祝大年先生设计的青花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西餐具各一套作为方案。为保证最终成品与设计稿的一致性,祝大年、高庄、郑可、梅健鹰带着4名学生来到景德镇投入试制工作。之后轻工部又加派蔡德春、郑乃衡长驻景德镇。

景德镇对“建国瓷”任务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景德镇市委全面发动各方力量,召集了陶瓷行业各单位最顶尖的艺人,成立了“建国瓷制作委员会景德镇分会”。样品的彩绘工作由王步、任庚元、方伯卿负责,其它参与生产制作者包括黎浩亭、王晓帆、吴成仁、叶冬青、施尔才、聂清泉、程子旭等。另外还成立了“建国瓷坯釉研究组”,包括轻工业部祝大年,上海工业试验所李国桢、聂怀德,中国科学院张福康,江西陶业专科学校教师汪璠、戴粹新、谢谷初、余略艮,示范瓷厂工程师黎浩亭,瓷土公司李来芳及冯宗镇、蔡金台、万贵水等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一支景德镇制瓷史前所未有的,由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陶瓷艺人组合起来的“梦之队”,以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科技理论结合实际经验,精心策划,系统化、组织化地展开工作。在“建国瓷制作委员会景德镇分会”的领导下,景德镇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在1954年9月圆满完成了“建国瓷”的制作任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献上了一份最诚挚礼物。

建国初期的景德镇虽然承袭了“瓷都”之的盛名,但实际上已经许多年没有制作件数众多、装饰花样统一、品质要求精良的成套产品了。“建国瓷” 的制作对景德镇瓷业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 “建国瓷”制作产生的影响

2.1 从经验主义到科学精神

制瓷业是一个具有长期历史的传统手工业,虽然一方面我们对陶瓷先辈取得的历史成就非常欣赏和肯定,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在包括制瓷业在内的很多传统行业中,纯经验性的积累是一种效率很低下的发展方式。继承者对前人留下的很多“秘方”和“窍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又因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现代化的分析方法,严重制约了借偶然发现的机遇和个人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在我国,既没有国家法律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发现者或发明者可以长期以细水长流的方式获利;也没有强大的自由资本力量将“秘方和窍门”进行快速规模化的投产,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短期大量地将经验知识兑现成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这些偶然发现或个人经验总结只会以“父子师徒”这种血缘或类血缘的方式进行单线封闭式传承。在这种严重缺乏“学术交流”的环境下,技术进步及其理论化、科学化自然困难重重。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都是足以推动社会爆发性前进的成果,但都因后劲不足而裹足不前。这也许就是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所提出的中国有技术而无科学的原因之一。而“建国瓷”项目给了有着丰富制瓷技艺的景德镇一次跨跃性的发展机会。在“建国瓷”的设计制作团队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一线制瓷者和艺人,又有掌握科学方法和分析能力的工程师、学者。经验技术与科学方法的碰撞为景德镇陶瓷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如坯釉委员会在新坯釉试验成功后撰写的《建国瓷坯釉研究报告》就是坯釉研制科学化、系统化最好的例证。

2.2 从传统分散化经营到集约运营

新中国成立之初,景德镇的制瓷业如同千年来中国的农业一样,呈现为一盘散沙的状态。因行帮的把持、垄断而导致分工过细,作坊之间做杯的只做杯,做碟的只做碟,杯碟不能配套,个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越雷池一步。这种情况下自然生产条件简陋、艺人水平参差不齐,自然没有规范化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检测系统。为了保障产品的配套,当时安排艺人们流动起来,在不同的作坊瓷厂之间轮换制作。轻工部派驻景德镇负责“建国瓷”试制的师生们当时就是“拿着一卷图纸,打着一把雨伞,背着一双胶鞋,然后就满山跑,从这个瓷厂跑到那个瓷厂……看他们做的跟图纸有多大的差距。”而在“建国瓷”的制作正好契合了从私营到联营,再到公私合营、地方国营的历史趋势。在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的感召下,各行业各工序的精兵强将不计私利,拿出看家本领通力合作制作精品,为团体创作、组织化的运营、集约化的管理打下了基础。

2.3 让国际重新认识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制瓷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浓墨重彩的“器成天下走”的出口史。但在解放前的近百年,景德镇的瓷业盛极而衰,国际市场被后来居上的英、德、法、日占据,景德镇瓷器的国际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几乎无立足之地。

“建国瓷”和“展览瓷”精选的部分作品,在之后几年先后在前苏联、东德、英、法等几十个国家展出。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的形象,传播了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重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瓷器,同时也再次让世界了解了瓷都景德镇,为重新争取国际市场出口创汇打开了局面。

2.4 从技艺娴熟到兼具审美学素养

建国初期的陶瓷艺人中虽不乏经验丰富、技艺娴熟者,但限于传统的师徒传艺的学习方式,加上有些还是文盲和半文盲,其艺术视野和审美修养相对来说是显不足的。“建国瓷”的制作给了景德镇的艺人们长期接触来自轻工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祝大年、郑可、梅键鹰等老师,并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就“建国瓷”设计方案的装饰特点本身而言,祝大年先生就以其宽广的艺术视野,跳出了传统陶瓷装饰的范围,吸取敦煌图案、染织、青铜器和漆器的艺术装饰风格。再如,郑可先生就将传统艺人一直用于整体浇挂的颜色釉以彩绘的方式用于局部,同时辅以镂雕、堆釉、刻花等其它装饰工艺,可以说是开了瓷器综合装饰风气之先。此后,写生、素描这些有别与传统的陶瓷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注重文化修养的风气在陶瓷艺人中慢慢传播开来。此后,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及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院等高校师生与景德镇的交流通过讲学、实习等活动日益展开,为景德镇的陶瓷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5 促进陶瓷艺术教研的现代化

“建国瓷”的任务期间的1954年8月,景德镇成立了陶瓷研究所从事专项产品质量提升,开发新的产品、技术和工艺。陶瓷研究所成立的最直接原因并非是“建国瓷”项目,但正值项目进行期间,为“建国瓷”项目做了很多贡献,同时也因参与项目而获益良多。

1954年东德与我国签订讲述合作协议时,要求我国提供日用陶瓷生产技术。而景德镇是各产瓷区中最有名气的,这项任务自然就下达给了景德镇。景德镇市政府借此良机,向各级政府和科研单位申请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成功组建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使得景德镇有了用科学方法,对景德镇陶瓷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机构。同时也为景德镇建立陶瓷科学实验基地,为培养陶瓷科技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实现陶瓷业生产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后期性质相似的“国家用瓷”项目任务中,陶瓷研究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人民大会堂用瓷、钓鱼台国宾馆用瓷、中南海、驻外使领馆等部门用瓷,绝大部分都是陶研所供给的。

1953年的景德镇已很多年没有生产过如此数量众多、品种繁杂而规格统一的产品。因此,试制期间的制作被分散到几十家手工作坊进行。而且建国初期还因技工人才的匮乏,生产一度延迟。祝大年、梅健鹰教授有感于景德镇艺人们技艺传承的状况,提出希望景德镇能创办一所培养新的陶瓷艺术工作者的陶瓷学校。景德镇市委深表认同并开始认真审视人才培养制度。除了大面积对陶瓷职工进行扫盲识字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外,政府着手进行陶瓷教育方面的改革并很快向文化部提交办校申请及办校方案,并于1954年成立了陶瓷美术技艺学校,第一期举办了4个班共招收104名学生,即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前身。

1958年1月18日,江西省委决定将江西工业技术学校的陶瓷专业由南昌迁到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学校。同年,将江西陶瓷学校改名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陶瓷工程系和美术两个系。第一年美术系本科录取彩绘和雕塑两个专业学生共40名,陶瓷工程系录取陶瓷工艺制造专业学生90名,另设3年制和5年制中专。至此,景德镇有了培养专业陶瓷美术工作人员的高等学校。

与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同一年筹建的还有景德镇陶瓷馆。1954年1月1日中央文化部拨款筹建景德镇陶瓷馆开幕。馆内设4个陈列部,共4 000多件作品,其中:工业用瓷500多件;历史瓷从五代到民国时期陶瓷共600多件,分史料、综合、釉彩、青花、硬彩和粉彩6个室;成交样品瓷2 400多件,分灰可器、青釉、白釉、脱胎、粉定酒令盅、倒器大件、针匙、洋装、其它等11大类;新中国瓷分颜色釉、青花、雕塑、粉古彩共600多件。

“建国瓷”对陶瓷教育的推动作用还不仅限于景德镇,它还促使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诞生。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北京饭店的“青花瓷”的会议上提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悠久的文化,工艺美术有光辉的艺术传统。我们又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工艺,对工艺美术要进行全国性的调查,要关心艺人的工作和生活,要成立工艺美术学院,要培养不同专业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之后,将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实用美术系和清华大学营建系合并,于1956年11月成立了中央工艺美院。学院汇聚的师资多是“建国瓷设计委员会”的委员,参与了“建国瓷”及“展览瓷”的设计制作。祝大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系主任。此后,中国工艺美院与景德镇的交流互动频繁。景德镇成了中央工艺美院重要的教学实践与实习的基地。在与他们长期交流中,学院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宽阔的艺术视野也不断推动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前进与发展。

2.6 确定艺术性是陶瓷的核心价值

另外,“建国瓷”的完成制作也为当时在学界颇有争议的“陶瓷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陶瓷的核心价值是主要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功能价值,还是科技价值,其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在当时也是众说纷纭。

“建国瓷”设计制作团队的核心人物祝大年认为,“建国瓷”的设计制作基本上已经给出了答案。陶瓷在历史上主要价值还是它的艺术价值。它包括了科学与技术,如烧窑、材料,坯釉,但最后的结果是要看其艺术效果。这与祝大年先生在建国瓷设计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及他本人的职业经历都有很大关系。祝大年民国时期先后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红叶陶瓷公司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青年时代曾在日本学习过陶艺,解放后先在轻工部工作再调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因此他身上兼具科技与艺术两种基因。在他的影响下原本更偏重于技术的中央工艺美院对美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建国瓷”的设计制作,陶瓷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艺术这一问题明确之后,为此对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确立了把陶瓷的艺术性放在首要位置的大方向。

3 结语

总之,“建国瓷”的设计制造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高难度的制瓷活动。它对恢复和发展景德镇传统陶瓷制瓷技艺、陶瓷生产的科学化、全方位调动陶瓷行业的人力、组织化运营、全面提高景德镇陶瓷艺人的艺术修养、促进景德镇瓷业科研与教育的革新,对景德镇日后的艺术陶瓷的创作和日用陶瓷的规模化生产都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历史性推动作用。

1 胡志德,胡彬.“建国瓷”及“展览瓷”制作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作用和影响[J].装饰,2014(8):32~34

2 肇文兵,赵华.关于建国瓷的点滴记忆访建国瓷亲历者金宝升先生[J].装饰,2009(9):20~22

3 曹新吾.峥嵘岁月红色官窑[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

4 蔡孟.从一体化到分化.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历程的分析:[博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5 李正安.追忆与思考-追思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祝大年、高庄、郑可、梅健鹰[J].中国陶艺家,2006(3):65~67

6 杨永峰.景德镇陶瓷古今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7 汪宗达,尹承国.现代景德镇陶瓷经济史[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

8 景德镇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景德镇市志通讯.景德镇大事记,1949~1955,1983

版权声明

《陶瓷》杂志社

辜林燕(1987-),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陶瓷的研究。

TQ174

B

1002-2872(2016)05-0015-04

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投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猜你喜欢
建国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建国通宝”钱考辨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