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李敏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泰州225300)
高职德育环境构建研究
张军,李敏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江苏泰州225300)
从哲学、心理学和德育的角度阐述了德育环境的重要性,分析了和谐德育环境所应具有的真实性、理想性与和谐性特征,提出了构建和谐德育环境的基本原则:秉持和谐理念,注重系统设计,重视细节建设。
和谐环境;德育
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并迅速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来说都变得日益重要。开放性原理指出:“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1]开展高职德育教育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德育的重要作用,环境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成长尤其是道德生命的成长而发挥这种作用的。
高职德育强调环境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判定这种影响则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首先,基于哲学的考量。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中,很多人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精神的气质和内心的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气候而有极端的差别的话,法律就应当和这些感情的差别以及这些气质的差别有一定的关系。”[2]《论法的精神》中,他还详细列举了气候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气质和性格。与孟德斯鸠强调地理环境不同,他的好友爱尔维修则强调了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他们的政治形势变化的;一种不同的统治轮流给予同一个民族以高尚的或卑下的、坚定的或轻浮的、勇敢的或怯懦的性格。”[3]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但马克思并没有抛弃爱尔维修等人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环境和人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实践。
其次,基于心理学的考量。德国的心理学家勒温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环境和人的关系。勒温认为,必须从行为发生的整个情境考虑人的行为,这里的整个情境既包括环境也包括人,“须设法以共同的名词将人和环境陈述而为同一情境的部分”[5]。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人,E则为环境,这个公式表达的思想,即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状态和环境,是两者的函数。
再次,基于德育的考量。杜威十分强调环境在道德中的作用。杜威认为,物质的东西可以在空间搬动,信仰和抱负却不能在物质上插入和取出,也不能直接传播和灌输。那么有什么方法来实现信仰的沟通,使年轻人吸收老年人的观点进而形成共同的志趣呢?他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要的态度不能粘上去。但是个人生存的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它引导他制定一定的计划以便和别人成功地共同行动;它强化某些信仰而弱化另一些信仰作为赢得他人赞同的一个条件。所以,生活条件在他身上逐渐产生某种行为的系统,某种行动的倾向。”[6]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必须当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生活,而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机构、手段和材料来促进品德发展的生动的、间接的道德教育,正是道德教育的主题。
我们说道德教育是一种创新,其中有两点重要的原因:载体的创新,它不仅仅以传统的专门为素质教育而存在的资源为载体,而且要以专业课程、管理、校园文化、人际交往等为载体,一句话以整个学校生活、以整个学生生活的环境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其二是方式的创新,它强调教育的隐性因素,强调学生生活环境的教育性,在环境的熏陶中,学生不知不觉中便化性去伪,德育教育润物无声也正指的这一特性。显而易见,德育教育的这两点特性正是建立在对教育环境重视的基础上,以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为前提的。
环境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不过这影响有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所以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对于高职院校,这种正向的德育环境有何特征呢?换言之,什么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呢?
首先,学生应该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之中。教育不应该逃避现实,因为学生总是要接触现实的。教育者如果试图给学生呈现一种完全的乌托邦的世界并让学生相信那就是真实,那么这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在学生的信息源中,其实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他们会通过其他渠道和现实遭遇,这时他们会认为教育者在构造谎言,会失去对教育者的信任,巨大的反差或者造成迷茫,或者制造谎言。因此,必须让学生看到现实,如果现实是一片废墟,那么宁愿选择在废墟中重建,也不能在海市蜃楼中自我欺骗。
其次,学生应该生活在承载了人类理想的环境中。我们说学生应该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中,并不等同于完全听任未经任何加工的环境去影响学生,如果这样就等于取消教育,专门化的教育一定是对环境的超越,是对环境的加工,要把人类关于理想生活的理念融入到环境中,这样一种体现人类理想的环境,便是教育的环境,也是教育所构建的环境。
再次,学生应该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教育的环境,应该承载着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信仰。然而不同的人对理想的生活方式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回答。人类不是有着单一的理想,而是复数的理想。在这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教育应该有所倡导。但是有所倡导不能等同于武断的判定。根据人类共同的本性,我们可以指出有些生活方式是错误的和不道德的,然而在这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之上存在着无数不应该用对错来衡量的生活方式,对这些生活方式,应该在尊重的基础上允许人们自由地去选择。因此,教育的环境不应该造成对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压制,而应该在不伤害的基础上尊重差异、鼓励每一个人听从自己本性的召唤去过自己最真实的独一无二的生活。这样的环境,可以称作和谐的环境。
如前所述,教育的环境是经过加工承载着人类理想的环境,因此营造这样的环境,首先需要理念的转换。办学者有什么样的理念,便会着力打造什么样的环境;有了什么样的环境,便会潜移默化中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和谐环境,首先就需要教育者自身形成和谐的理念,改变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包容差异、尊重个性。
其次,要有系统思维。环境是复杂的,美丑并包、善恶共存,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时必须有系统的思维,让环境中的各种力量相互增强,尽量减少内耗。首先学校内部环境应该和谐一致,我们主张全方位的渗透教育也是要谋求学校生活在育人问题上的和谐一致;其次学校环境和家庭、社会的大环境也应该和谐一致,当然,这种一致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是一项社会工程。
最后,注意细节。营造和谐环境、以环境育人不仅需要系统思维,同样要注意细节。渗透便常常发生在细节之中。从自然环境的建设到人文环境的打造,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发展战略办学理念,无一不需要考虑其育人的因素和功效。把环境建设中的技术性原则、美学原则和价值原则有机地结合,做到落花有情、流水有意,让学生的道德生命在优美的环境中灿烂地绽放。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杨荔晴)
Higher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ZHANG Jun,LI Min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Fr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psych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nalyzed the authenticity of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should have,ideal and harmonious characteristics.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grasps the harmonious idea,pay attention to system design,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details.
harmonious environment;the moral education
G641
B
1671-0142(2016)04-0006-02
张军(1977-),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