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战略规划探究
——以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
李玥(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
以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为例,进行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战略规划研究,制定出学院图书馆“十三五”特色馆藏建设战略规划;并将规划制订中的主要实践内容与研究收获整理成文,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馆藏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特色馆藏;防震减灾;战略规划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其他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也不可能具备的馆藏体系。[1]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主要来源于地震行业,又服务于地震行业,其独特性是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最本质的特征。制定科学规范的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战略规划,必须从与其有着内在联系的特定行业、特定信息资源、特定读者群、学院办学特色和战略定位等实际情况出发,全方位地收集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的信息作为参考依据。[2]
课题组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围绕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相关问题进行多途径、多层次信息收集。采用文献法收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和《防灾科技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多个纲领性文件;采用访谈法走访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地震系统的多家科研单位,对多位专家就防震减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访谈;采用电话访谈法对多个台站的地震监测技术人员进行特色信息需求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法了解新技术对特色馆藏建设的影响、社会公众对特色信息的关注程度;采用问卷法对特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生进行特定需求调查;对馆内的特色馆藏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等信息进行再次核实统计。广泛深入的调研使课题组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准确把握了学院图书馆发展的脉搏,这是保障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战略规划成功制定的关键。
(1)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环境扫描,明确战略定位。课题组采用统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SWOT分析法将调研获取的各类、各层面信息进行环境扫描,重点分析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①社会环境。防灾减灾是保障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增多和人口密度不断加大,灾害风险不断提高,防灾减灾任务更加繁重。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是国家进行经济项目建设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国防、外交等工作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建设,国内却没有提供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信息的专门机构。②经济环境。随着地震事业的大发展,国家对地震事业的投资逐年增加,地震局按相关政策逐年增加对学院的财政拨款为特色馆藏建设提供基本经济保障。③技术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大数据时代更是给图书馆信息建设带来巨大挑战。④地震行业环境。地震行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对相关学科数据库和地震科学研究成果等特色信息需求迫切。同时,地震系统多家科研单位可为特色馆藏建设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⑤学院特色办学与战略定位。学院以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总布局为引领,建成了体系完善的防震减灾专业群;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实施“张衡班、鲁班班、地震仪器协同实验班”人才分类培养;完成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等专业分别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8个教学团队获批省部(局)级教学团队;形成了若干个防震减灾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学院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定位需要图书馆提供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作为教学资源保障。⑥图书馆内部环境。学院图书馆围绕特色学科和专业办学需要,截至2015年底馆藏纸质中西文图书12,454种、58,647册,中西文期刊392种、4372册,电子期刊630,740篇,博硕论文53,287篇,会议论文102,451万篇。学院拥有校内外专家捐赠专著近4千部、论文集1200余本、各类资料1200余份;拥有学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计划和地震科技星火计划等科研项目资料;拥有学院派专家赴汶川、玉树、庐山、鲁甸等国内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与科学考察、南北地震带考察、学院主办的国际地震领域研讨会会议、学院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边交流合作的珍贵信息资料。学院图书馆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同时也存在馆藏体系不完备、特色信息资源积累尚显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信息馆藏数字化程度比较低,缺少特色学科数据库,尚未建设特色馆藏机构知识库;特色信息文献的利用率偏低;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工作人员编制偏少,信息建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通过认真的环境扫描,我们更加明确特色馆藏建设的发展前景。图书馆战略目标为立足学院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服务地震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力争在本世界中叶,实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建设成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完整、信息品种最齐全、质量最高的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科学规划愿景和使命,勇于担当责任。课题组通过扫描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内外部环境,认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图书馆目前情况,确定了以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在本世纪中叶,学院图书馆成为在国内防灾减灾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交流中心。
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由其突发性、毁灭性、人员伤亡惨重和恢复重建难度大等特点而成为“群灾之首”,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我们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以整合的资源、技术、服务构建完善的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文献保障体系,为地震系统院所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捷、高效的特色文献信息保障;提供有利于发现和创造的环境,通过高品质的特色信息服务,促进学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全体馆员的使命。
(1)遵循战略目标制定原则,精心制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战略环境与战略动向的体现,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谋划。课题组遵循协调性、可行性、发展性、灵活性四个主要原则,精心制定学院图书馆“十三五”期间的战略目标是以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文献信息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规模到位,与地震行业相关单位共建、共享的特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高特色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2)克服盲从冒进思想,将任务、行动计划落到实处。任务是与整体战略目标一致的更加精确的目标,其执行是为更好地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行动计划是为实现既定目标从操作层面进行的规划,是战略目标的可靠支撑。任务与行动计划的制定必须积极挖掘特色馆藏建设有力因素,坚决克服盲从冒进思想,要从图书馆自身环境出发制定任务与行动计划,将任务与行动计划落到实处,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课题组制定了学院图书馆“十三五”期间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应完成的六大任务。①构建完善的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②提高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开展特色信息资源资料库的专项建设工作。③参与地震行业特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实现特色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④开展提高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的专项科学研究工作。⑤加强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研究队伍建设。⑥加强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我们遵循可行性原则将六大任务具体细化为22条行动计划,制订出有效的行动方案,如将构建完善的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一任务具体细化为五项行动计划。①调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提高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的比例;②扩大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范围,坚持“中文求全、外文求精”的采选方针,系统收集各类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确保其种类和数量有大幅度的提高;③加强重点特色文献的收藏,重视地震科学珍本文献的征集和收藏,重视非正式出版物和各公共出版物替代品的收藏,重视地震系统国际合作会议、国际考察等双边活动产生的珍贵资料的收藏;④开展缺藏文献的补藏,利用采补、交换、捐赠、数字化印刷技术等方式补藏本馆缺藏的国内外地震科学出版物,确保特色馆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⑤加强学院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信息资源建设,对学院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特色信息资源,按特色馆藏的范围及专题进行整合归类。
战略规划的实施是图书馆实现战略发展,使战略规划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3]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有人力、经费、技术作为支撑,否则战略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实施规划。成立由主管图书馆的学院领导、地震行业专家、特色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图书馆长组成督导委员会,对战略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监控,成立由图书馆领导、全体馆员、师生代表组成的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实施。为保证特色馆藏规划的执行,按时间、职能和测量三个维度将战略规划的行动计划落实到图书馆每一个年度工作计划中。
(2)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探索面向社会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通过合作、社会捐赠、基金运作等方式扩大社会资金的募集渠道和规模。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特色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借阅、维护等制度。结合学院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全体馆员的业绩考核,以制度推进特色馆藏建设的管理,提高特色馆藏建设效率。
[1]闫娜,等.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的应用与实践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13(1):13.
[2]倪琪.论地方师范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以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4(8):97.
[3]柯平.图书馆战略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30.
Research on Special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Taking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ibrary as Example
Li Yue
Taking special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ibrary as example,this article makes a strategic planning of special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and develops the“13th Five-Year”planning.Meanwhile,it sums up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lann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y libraries.
Special Library Collection;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Strategic Planning
G253
B
1005-8214(2016)12-0069-03
李玥(1981-),女,硕士,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2016-02-20[责任编辑]李金瓯
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规划研究”(项目编号:SZ1512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