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 支撑长期中高速增长

2016-02-13 01:30:44魏后凯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增长极城市群经济带

魏后凯



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支撑长期中高速增长

魏后凯

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发展阶段的转变,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以“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这种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它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新常态的首要特征,增速减缓主要是一种结构性减速。在新常态下,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已从过去的10%以上下降到8%以下,进入6%—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2—2014年平均增速为7.6%。其中,2012年和2013年均为7.7%,2014年为7.4%。2015年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又下降到6.9%。

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新的目标要求之一,并提出到202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全国来看,要实现这两个翻一番,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在6.5%以上。在“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这是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我以为,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态势。当然,要确保实现这种长期的中高速增长,就必须在继续抓好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构建以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经济带为骨架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体系,激发各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巨大潜力,逐步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区域增长格局。

应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沿海经济支撑的。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在1979—2013年间,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有60.4%是依靠沿海经济拉动的。沿海经济带GRP占全国的比重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在不断提升,从1967年的48.4%提高到2003年的61.4%,增加了13.0个百分点。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目前沿海经济带已经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带。但是,随着发展基数的增加和转型升级压力的加大,近年来沿海经济增速已开始放缓,其GRP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61.4%下降到2014年的57.6%,减少了3.8个百分点。很明显,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要保持有质量的持续中高速增长,单纯依靠沿海地区已经远远不够,急需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培育新的国家级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带,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开发的新格局。

所谓“多中心”,就是要积极培育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三级城市群体系,使之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的核心区和增长极,成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在这三级城市群体系中,第一级为世界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它们均有条件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增长极。其中,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在2020年以前有条件培育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在2030年之前有条件、有能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第二级为国家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海峡西岸、辽中南、哈长、中原、江淮、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兰州—西宁10个城市群,它们均有条件建设成为国家级的增长极;第三级为区域级城市群,包括冀中南、东陇海、太原、呼包鄂、黔中、滇中、宁夏—沿黄、天山北坡、藏中南地区9个城市群(或密集区),它们有条件建设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级增长极。这三级城市群构成的增长极体系,预计可以吸纳60%左右的城镇人口,从而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核心区。

所谓“网络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巩固提高沿海经济带的基础上,加大沿江、沿线和沿边开发开放的力度,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城市群和节点城市,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支撑带,构建以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经济带为骨架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体系。沿海经济带目前已处于全面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其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今后重点是加快全面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其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粤北和东西两翼、苏北、浙西、闽西、鲁西等地区开发,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开辟沿海地区新的发展空间,挖掘新的增长潜力。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快推进沿江、沿线和沿边经济带的规划建设。在沿江经济带中,长江经济带是最有条件建设成为继沿海经济带之后主导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支撑带,其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主要在中上游地区。要依托黄金水道和陆路交通干线,以上海、武汉、重庆为极核,以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为主体,实行上中下游联动,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珠江—西江经济带横贯粤桂、上联云贵、下通港澳,未来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也有能力和条件建设成为主导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带。在沿线经济带中,从国家层面看,当前重点是加快推进南北向的京广经济带、京九经济带,以及东西向的以陇海—兰新线为依托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沪昆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沪昆经济带依托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和沪昆高铁,将长三角地区与大西南有机地连接起来,其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此外,在“十三五”期间,还应将沿边经济带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继续推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抓紧启动沿边公路规划建设,依托重要边境城市和口岸,建立一批沿边增长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我们所讲的中高速增长,是就全国整体情况而言的,并不是指各地区都要保持整齐划一的中高速增长态势。事实上,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特点、发展条件和所处发展阶段差异很大,其经济增长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从人均收入水平看,2014年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四省市人均GRP已超过1.3万美元,进入了高收入经济行列;而贵州、甘肃、云南、西藏则不到5000美元,刚刚跨过中等偏下收入经济的门槛。从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看,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等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有的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这种“双加速”时期通常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因此,从区域层面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一些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将呈现中高速甚至中低速增长态势,而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仍将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对广大中西部落后地区而言,继续保持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既是其所处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其缩小与沿海地区之间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很明显,如果中西部落后地区不能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与沿海发达地区同步跌入中高速增长状态,那么这些地区就不可能实现跨越赶超,也就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确保这些地区实现更快的增长甚至高速增长,是实现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当然,中西部地区的这种更快增长,应该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更有质量、健康地快速增长。

总之,在新常态下,多中心网络开发和多元化增长格局,将激发各地区的内生活力和巨大潜力,由此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中高速增长。如果这种活力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各种潜力能够得到充分挖掘,在未来20年内,中国完全有能力保持持续中高速增长态势,成为世界经济繁荣和稳定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弘昶)

作者简介:魏后凯,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

猜你喜欢
增长极城市群经济带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0:52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 07:12:46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 07:26:13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建筑科技(2018年1期)2018-02-16 04:05:36
西海岸增长极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1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6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