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河南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路径探讨

2016-02-13 01:30:44杜明军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1期

杜明军



“十三五”时期河南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路径探讨

杜明军

摘要:在“十三五”时期,河南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物流中心面临着交通体系不完善、物流水平低、交通与物流不尽协调等历史现实约束。为了解决现实困境顺利实现区域物流中心的构建,河南省必须吸纳“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申报构建、“互联网+”深度渗透融合、绿色低碳、新兴智能技术等新元素,构建相关基础支撑产业、交通网络、物流联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等协调发展的高效、绿色、和谐、国际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格局。并要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而形成河南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物流中心

区域性物流中心是交通枢纽城市在发达的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的物流服务条件及良好的产业政策支撑下形成的在一定区域内开展高效物流组织与服务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其作用在于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和配套,进行服务对象产业的集中布局,构建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就河南省而言,良好且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是构建区域物流中心的天然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好比较优势,实现城市之间,制造业、流通业与物流业之间,物流服务企业之间的联动,推进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和壮大,也将是河南省对接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应有之举。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思路

(一)克服历史现实约束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统筹谋划和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建设中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的总体要求,河南省坚持交通先行,着力完善网络、优化结构,交通路网通达深度、通畅程度、可靠程度等明显提高,物流要素、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等逐步向综合交通枢纽汇集,特色行业物流取得长足进展,安全监管、应急保障、节能减排、科技信息等得到加强。站在“十三五”时期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审视河南交通运输物流发展,其与河南“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与社会生产和民生要求仍有差距,存在着必须克服的历史现实约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运输方式平衡利用、各种运输环节衔接畅通等仍需完善,物流发展水平低,多式联运推进缓慢,交通与物流之间的协调优化仍需加强,综合运输信息服务、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有待转型。

(二)吸纳“互联网+”新元素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河南综合交通运输物流发展必须吸纳融入新机遇、新条件、新要求。一是“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构建作为国家谋划改革开放大格局的驱动“双轮”,成为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新机遇、新引擎。二是“互联网+”思维的深度渗透融合功能态势。随着“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免费思维等成为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的提升思路和技术手段。三是绿色成为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新底色。随着科技创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循环、低碳、节能、减排成为综合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关键词。四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等新兴智能技术手段与交通运输物流的融合应用更加普及,成为必然性发展趋势。

(三)明晰完善目标要求

面对问题约束和新形势,在“十三五”时期,需要准确研判“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申报构建、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等宏观环境的综合影响,需要持续学习、深入领会、全面实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系统全新理念,突出综合融合、结构调整、衔接优化、效益提升、智能信息化、民生为基等发展思路,努力增进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多元交通方式的综合畅通水平和可达能力,完善交通运输和物流网络。依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和区域物流中心打造,增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功能和空间区域发展的溢出效应;推进城市群发展的带状化趋势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联动水平;逐步抹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鸿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城化,推进交通运输与城镇化演进,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对接,推进产城一体化融合;以构建相关基础产业支撑、交通运输、物流联动、城镇化演进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均衡同步发展的高效、绿色、和谐、国际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格局。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的“高效”发展意味着提升铁路、公路、航空、轨道、城乡等交通领域的运输能力和综合效能水平,统筹发展陆路、海运、航空等多元化交通运输物流网络,构建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极化增长带动格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逐步消除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鸿沟。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的“绿色”发展意味着逐渐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水平,提升交通物流综合效能,增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交通物流通达能力和档次,以形成高效、节能、畅通的交通网络、运输体系和物流网格。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的“和谐”发展意味着采用“以产带城、以产促城”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在必须开发的土地资源上合理布局先导性的交通主线,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交通主轴产业带,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物流网络与产城融合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的“国际化”发展意味着要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根据市场需求加强通向各国和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联系,探索多元化合作机制,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国际互联互通。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联通道路、畅通贸易、流通货币、沟通政策、相通民心等“五通”,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建设内容,相互关联,具有联动促进、耦合协调特征。其中的道路、贸易、货币等互联互通,与河南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密切相关。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做好综合交通规划及其与对外运输通道网络的高效衔接,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物流大通道,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础和迫切需要。随着交通运输物流联运通道通达水平的渐进提升,航运线路的扩展及运输班次的增加,航空运输架次的增多和集疏站点区域的扩张及货运规模的日趋扩大,国际化的散杂货和集装箱运输、国际航空运输货运代理业务等国际物流的发展新机遇呈现逐渐成为大概率事件。综合交通运输不仅强化了区域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串联碎片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利益,整合资源,抱团取暖,带动东中西部联动发展;而且还可促进国内交通运输和物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将国内沿线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吸附在统一的交通物流平台上,强化与国际辐射地区间的利益协商机制,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交通运输物流大格局,加速经济整合转型升级,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带的发展。

要主动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立足于河南省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独特区域地位,高度重视国际化互联互通对接,将河南交通运输物流领域打造成“一带一路”经济带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枢纽和战略腹地。一要充分考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高度关注河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的战略衔接与便捷沟通,主动做好相关对接。二要加快完善河南重要通道的交通基础设施,积极融入连接东西的物流运输大通道,主动做好与境外通道的衔接。三要树立国际化战略视野,依托郑州航空港建设,充分利用航空物流的实效性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四要充分利用河南在交通运输物流领域的技术创新、管理经验、资金积淀等方面的优势积累,积极参与境外铁路、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交通运输企业走出去。要重视在重大项目上与相关国家对接。五要积极推动相关交通运输政策和物流标准的对接和沟通,打造有利于国际运输便利化的市场环境。

(二)深入对接自贸区的申报构建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支撑和重要载体,以自贸区申报建设为突破口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将助推国际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与物流中心发展。自贸区各项功能的完善,“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网络的逐步形成,为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提供重大发展机遇。可以依托自贸区的申报构建,完善河南交通物流运输大通道,打造区域经济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的交通物流节点网络,促进商贸交流与繁荣,产业承接与转移,形成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开放合作格局,提升河南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和内引外联的主导权。

要以河南自贸区的申报构建为契机,树立国际视野,致力于制度创新,以发展国际物流为抓手,及早谋划与自贸区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充分对接。一要充分利用自贸区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制度创新的区域发展高地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交通运输物流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以及对国内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贸易中心发展的客观需求,及早谋划与自贸区对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节点网络布局,完善与自贸区相关的内外运输物流互联互通,促进国内物流枢纽和贸易中心的发展。二要谋划利用自贸区的“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监管服务、检验检疫等通关便利化优势,对接提升国际物流效率。三要谋划利用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投资和贸易规则国际接轨等便利化、自由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对接改善交通运输物流运作环境。四要依托自贸区作为开放的窗口和桥梁,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河南装备走向世界。谋划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境外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完善,以跨境物流的支撑保障,打造服务网络,紧跟国际消费动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依托服务网络,降低物流成本,为跨境电商增添发展新动力,助推跨境物流转型升级。

(三)持续依托“河南制造”的产业基础优势

交通运输物流连接着制造业的采购、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是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有机互动日益深化,日益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交通运输物流通过商品采购的成本降低和采购能力的增进,在推进制造领域供应价值链一体化的进程中,优化要素配置水平,增进制造业附加值。同时,先进制造业越来越依赖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手段,制造业的竞争已逐步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高效、便捷和安全等方面竞争。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物流规模扩张,制造业的持续稳定转型升级为交通运输物流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扩张载体和提升空间。

河南是制造业领域的经济大省,经济总体规模、制造领域产值规模、商业和贸易总量在全国均居第5位,产业基础雄厚,生产性物流发展空间巨大。但河南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物流的主干业务仍以传统大宗商品的仓储和运输为主,低端性明显;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现代物流服务领域,诸如物流信息服务咨询、物流成本追踪监控、物流库存动态控制、货物流通深加工等方面,特别是服务于制造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服务能力非常有限,交通物流市场机遇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河南省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实现联动的比例还比较低,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第三方物流发展还不成熟。因此,综合交通运输物流发展与“河南制造”对接联动的机遇空间巨大,二者之间的实质性服务内容极其丰富。

河南省必须把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交通运输物流与“河南制造”联动共进,构建新组织新业态,优化产品、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形成辐射能力强、带动区域广、具有强大市场竞争优势的区域现代交通运输物流高地,以“河南制造”为服务对象和实质性联动发展内容,加快与制造领域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高效对接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的战略需要。一要打造物联网,完善供应链管理,为“河南制造”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鼓励物流领域的业务整合,促进制造业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助推制造业务流程改造。二要构建完善交通运输物流与制造业的沟通机制,促进“河南制造”与交通物流联动发展。深入交流,加强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矛盾问题,减少经营损失,提高物流外包质量,增加制造企业满意度。三要重视标准化研究和信息化应用,促进制造和运输物流无缝对接。依托“互联网+”驱动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依托信息数据流保障各生产要素间的无缝协作,增进物流运输与商业贸易、相关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互动促进。打造商品展示、运输仓储、交易配送、物流深加工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物流平台,形成“河南制造”的智能化生态。四要促进物流、产业、市场之间的“三联互动”。完善交通物流、配送分拨、终端联网的一体化水平,推进内部配疏与外部集运之间的融合联动。依托交通运输物流与“河南制造”优势的深度融合,形成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降低、社会物流服务需求满足的一站式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网络,完成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的产业发展服务使命。

(四)完善提升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一体化水平

提升综合一体化层次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河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网络已基本形成,但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网络仍需完善提升;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比较优势发挥、分工协作仍需强化;距现代物流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仍存有差距。急需依托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比较优势,发挥各方式组合和结构优化的一体化综合效应,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形成现代物流和相关领域全面发展的基础支撑。

一要全面提升物流大通道的运输能力、聚集效能与扩散效应。要关注交通运输物流的地域布局与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和协同共进特征,发挥其间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合成效应。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大通道对“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支撑带动功能,以物流运输为抓手,打造通关便利、通行便捷、物流高效的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格局,形成交通物流的集疏功能与扩散效应。着重补强薄弱环节,以重大交通建设项目为抓手,切实解决物流服务关键难点问题,加快建成内畅外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大通道。强化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配合,推动沿线各省(区、市)间的交通物流联动。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和物流服务通道建设,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高度关注城镇化空间发展趋势,注意产业布局调整与交通物流的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交通货运与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制造业基地与交通货运物流主通道的网络化协同发展。支持推进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共建共营,持续深化国际经贸物流合作。

二要持续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之间的比较优势相互配合、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充分利用公路运输与物流中心的内在密切关联,促进“门到门”物流服务。注意依据交通物流量的数据实测和发展态势预测,决定交通用地的规划预留,交通通道的等级取舍,以保障交通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注意解决铁路运输与相关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合理化解交通物流的铁路集结与疏运之间的矛盾,尤其注意铁路与公路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对接,实施多式联运。注意考虑民航货运大部分属于高附加值产品,离市区较远的特点,要确保郑州航空港基础设施对交通运输物流的时效性。

三要完善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集散、衔接和转运功能与各级产业园区货运场站的布局配套、衔接协调,服务于城镇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坚持民航优先,统筹组织各种交通方式,突出“铁”“公”“机”联运一体,“港”“站”“运”功能衔接,根据各地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统筹组织各种交通方式,形成整体优势,结合铁路、机场、公路、港口建设,统筹布局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建功能完备、集疏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发挥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打造深度融合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门户格局。

四要制定统一协调的运输物流关键节点基础设施规范,进一步优化集疏运系统。加强以中心城市为试点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站场布局规划,打破分方式独立发展的建设格局惯性思维,重视各方式的线路和枢纽之间的高效衔接和协调。要依托区域性的试点城镇,深入研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站场的规划布局,为枢纽站场建设提供前瞻性指导。加大投资、项目审批等扶持力度,注意规模扩张与功能构建的协同发展,打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集疏运体系完善、服务一流和管理高效的交通物流集疏运系统。

五要完善物流园区、分拨节点、配送网点体系。结合国家和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特色、区位发展优势及市场规模特征,注意交通运输物流的专业化错位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物流分拨节点体系。

(五)加快打造智慧交通物流信息平台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已成为智慧交通的强大支撑和必然选择。河南省交通物流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数据难以进行安全、高效地交换,物流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区域性、全国性的信息服务系统急需完善,“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全程供应链管理不完善;交通物流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尚处于发展初期等。面对如此众多的约束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智慧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要依托物联网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的全面感知监控,对逆向物流管理发展的促进;依托大数据对信息资源的价值挖掘和存量盘活利用;依托云计算对各类交通数据的存储模式改进;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在各种运输方式间传输交换的顺畅便利,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配置优化、互动畅通、运转高效、协调共进,实现河南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物流中心的智能化转型。

一要完善交通运输物流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存量资源,重组优化公铁陆路、海运水运、航空等现有的优势信息资源,完善平台基础设施和应急物流系统。加强电子功能及增值服务,开发交通物流信息追踪查询的动态瞬时服务系统,融合对接运输仓储、分拨配送等各层面物流信息,提供综合物流增值服务。

二要加强交通物流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管理对接,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形成政府政务、工商税务、金融服务、质量技术监督、外贸海关、统计数据等层面的集约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三要强力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综合决策分析系统,在交通信息数据质量、交通环境、交通安全和应急管理等方面为交通领域节能环保提供技术支撑,着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四要打造交通物流信息一体化工作机制。明确区域交通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加快构建交通运输支付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交通物流联网结算机制,完善公众出行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六)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长期受制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条块、部门行政分割,公路、铁路、民航等各自为政,各种运输方式缺少统筹配合,各自规划、分别建设,割裂了现代物流发展的内在要求,产生运力投放盲目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影响运行效率,严重制约现代物流发展。同时,既有的一些行业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物流发展。包括进入与退出机制、诚信体系等针对物流市场的专项行业监管体系相对不足,市场监管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另外,交通运输物流的标准化管理不足,集装箱、托盘等装备的技术标准不尽统一,影响货物换装效率,等等。因此,必须推动综合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完善综合交通与物流营运管理机制。坚决冲破区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之间的束缚限制,提升完善交通物流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水平,打造适应现代交通物流发展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要彻底清理不适应新的发展态势需要的部门性、行业性和区域性的法规,逐步构建一体化的促进公平竞争、对外有序开放、保障交通物流资源自由流转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市场。

二要逐步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综合协调发展机制,着力化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突出障碍约束。统筹发挥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互动发展和引领作用,引导各种运输方式对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视与对接,为各类运输方式与物流的协调发展创造场地设施及基础条件。

三要探索建立项目商业性与公益性评估机制,为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创新公共交通投入的PPP模式,调动民间资本资参与交通运输物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丰志勇,黄南.南京建设以长江航运物流中心为重点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对策研究[J].中国发展,2015,(4).

[2]贺超,庄玉良.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6).

[3]贾世东.浅析衡水市依托综合交通促进物流发展对策[J].经济论坛,2014,(1).

[4]李怀刚,韦伟,孙磊.浅议我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J].群文天地,2012,(11).

[5]李欠标.全球交通运输互联互通现状及发展趋势[J].综合运输,2013,(11).

[6]刘硕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2,(8).

[7]伦墨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思考[J].物流技术,2015,(3).

[8]尚婷,余颖,唐伯明.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探析[J].交通标准化,2011,(7).

[9]王仕玮.第三方物流现状和发展趋势[J].经济发展研究,2015,(5).

[10]文德华,等.四川综合交通与现代物流发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6).

[11]文丽青,马丁.我国智慧物流与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2).

[12]文莉.我国交通运输业:问题、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13]叶红玲.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促进湖北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水运,2013,(5).

[14]周爱娟.联手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发展高地—交通运输部与河南省政府签署会谈纪要[N].中国交通报,2013-10-21,第001版.

(责任编辑:文锐)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Construction in Henan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Plan Period

Du Mingjun

Abstract:During the 13th five-year-plan period,in the process of Henan constructing moder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creating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constraints must be faced with,including imperfect transportation system,low level of logistics,uncoordinated traffic and logistics etc. At the same time,new elements must be absorbed including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Free Trade Zone application construction,Internet + depth penetration fusion,green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and emerg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etc. Efficient,green,harmonious,international traffic and logistics patterns must be built,which can balance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among transportation,logistics,related industries,urban and ecology.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should be insisted continuously in order to form system security in Henan constructing moder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creating 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Key Words:The 13th Five-Year-Plan Period;Moder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Regional Logistics Center

作者简介:杜明军,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1—0095—06

收稿日期:201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