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兵
( 三峡大学 期刊社,湖北 宜昌 443002 )
唐宋以来咸丰所在地的交通概况
——兼论唐崖土司的陆路交通
刘自兵
( 三峡大学 期刊社,湖北 宜昌 443002 )
历史上咸丰所在地并不闭塞,虽然在土司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土汉隔离政策,“汉不入土,土不出峒”,无疑影响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但道路还是相通的。从容美土司的经济社会文化来看,王朝的土汉隔离政策似乎也并未严格执行,中原地区的汉人还是大量地进入容美境内。唐崖土司的情况应大抵如此。因咸丰地域交通便利,向北至施州、万州,即可与长江水道、入蜀陆路相通,向西直抵四川黔江、酉阳、彭水等盐业产区,向南又有陆路连接湖南,东部有陆路可经容美抵荆州、宜昌等地,是典型的四达之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为容美所不及,虽地处深山,但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相当高。今天,咸丰县的经济实力仍名列恩施地区各县市的前茅,除了政策、人力等因素外,还应该得益于其历史延续下来的便利交通。
咸丰所在地;唐崖土司;容美土司;陆路交通
唐崖土司地处恩施西南深山中,但汉文化的影响及踪迹所在多有。最典型的是在唐崖土司的建筑中出现张飞庙,庙前有石人、石马。同治《咸丰县志》记载:“石人石马,在唐崖司桓侯庙内,马俶傥权奇,势若腾骧,石人执辔其旁,如控驭状。马高五尺,人亦称是,相传明时土司镌。”[1]31县志还收录了一首熊飞所写的《过唐崖谒张桓侯庙》诗:“森森花木径通幽,二十年来记旧游。栋宇凄凉空署冷,乡村错落午烟稠。崖疆已改新周索,石马如腾古阆州。国士有风威不猛,千秋庙貌枕江流。”[1]124今天在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清理出的石人石马保存完整,印证了志书的记载不虚。另外还有玄武寺,又名元武寺。冯永旭《唐崖司》诗:“古木寒鸦元武寺,斜阳衰柳土司坟。”[1]121我们知道,张飞(即张桓侯)、关羽都是中原地区人们心中的英雄,死后是保护一方平安的神灵,他们的庙宇在各地被奉为武庙,与祭拜孔子的文庙并传于久远,香火不绝。元武寺也是中原地区祭拜的四方神灵之一。石人、石马在中原地区的墓葬建筑中更是习见的建筑式样。这些建筑文化出现在大山深处的唐崖土司、容美土司境内,说明中原汉文化声教所暨,没有阻碍。这也反映了汉人地区与土司的人员往来较为通畅。交通路线是经济交换、文化交流最基础、最直接的渠道,交通路线的通畅打破地理的封闭,促成经济的融通,文化的融合。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唐崖土司与外界的交通路线,以期对唐崖土司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地理方面的研究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咸丰县域历史上不全是唐崖土司的地域,但中贯咸丰地域的交通路线无疑对唐崖土司的对外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重点对咸丰县域古代交通路线进行探讨。
宋朝,从长江溯流而上至巫山,或从峡州陆路经过秭归、巴东至巫山,然后从巫山县过江,经过南陵山、建始县,施州、咸丰县所在地、黔江县,至彭水县所在地黔州,是一条重要的陆路交通线,也是中原通往四川东南或贵州等边地的一条捷径。宋哲宗绍圣时期诗人黄庭坚被贬官至黔州,就是从这条路线到达目的地的。黄庭坚《书萍乡县厅壁》云:“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江陵,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围山下,淹留数月不忍别。”[2]748元明乃黄庭坚的兄长,是他陪伴黄庭坚一路颠簸到达黔州的。文章对自己去黔州的路线交待较为清楚。一百八盘、四十八渡水是这条路线上的两处艰难险阻之地,分别在巫山县南的南陵山和黔江县境内。黄庭坚至少有两首诗提及一百八盘。《竹枝词二首》是黄庭坚在路途的感慨之作,其诗之二:“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3]420又《新喻道中寄元明》:“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黄庭坚弟弟黄知命也有诗提及黄庭坚经过一百八盘时的艰辛。其《次韵楙宗送别二首》有云:“一百八盘天上路,去年明月送流人。”[3]420一百八盘指在巫山县对江南陵山路。陆游《入蜀记》云:“二十四日,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4]231陆游明确指出南陵山的一百八盘是通向施州的正路即大道。既然为大道,行走的人当往来不绝,而路上的驿、铺等设施自然也很完善。由于史料不足,路上交通繁忙的景象无从知晓,但驿铺设施的齐全从宋人的诗中可见一斑。
王周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他有多篇诗词提到三峡、施州的地名及风物,表明他曾踯躅在这条巫山至施州的山路上。《施州路偶书》:“大石岭头梅欲发,南陵坡上雪初飞。苦无酒解愁成阵,又附兰桡向秭归。”其诗自注云:“俗谓太市岭,即音之讹。近时岁再去秭归寄家庭。”诗中既提到施州路,又有南陵山,无疑是陆游所指的施州正路。大石岭是施州至巫山路上的一处重要节点,宋代在此设立了大石岭驿。王周有诗《大石岭驿梅花》云:“仙中姑射接瑶姬,成阵清香拥路岐。半出驿墙谁画得,雪英相依两三枝。”[5]8676-8686顾祖禹云:“大石岭,(施州)卫东北四百里,志云:山顶有池,又有大石,一名仙掌岭,其东即南陵山,与巫山县分界。”[6]3858黄知命即黄叔达,黄庭坚之弟,黄庭坚绍圣元年(1094)抵达黔州。三年后,黄叔达往黔州探望其兄,在巫山至施州的路上所作的诗中有《小猿叫驿》《题驴瘦岭马铺》《上南陵坡》《次浮塘驿见张施州小诗次其韵》等13首诗[3]420。其中,小猿叫驿在建始县,同治《建始县志》云:“猿啼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宋黄知命有《小猿叫驿诗》即此。”[1]23瘦驴岭马铺,《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云:“在(施州)城西七里,以形致名。”[7]1207顾祖禹亦云:“又卫西七里有瘦驴岭,岭高路险。”[7]1207还有浮塘驿,因志书记载不详不知地望。但从黄知命所作的诗题来看,它距离施州城不远。除了上述驛铺之外,宋祝穆在《方舆胜览》还提到施州驿:“盘龙溪,在州驿北马公泉脚下,昔有龙盘于此。”[8]1050总之,从巫山县到施州不过三百里,宋代至少设置五处驿铺,这正可以印证施州路是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
黄庭坚从施州到黔州的路上有歌罗驿,黄庭坚《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序:“予既作《竹枝词》,夜宿歌罗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3]420关于歌罗驿的地名大概有三处。一在施州的西南。顾祖禹云:“歌罗寨,卫西南百九十里,宋置,又尝置驿于此。”从地理位置和里程来看,施州西南一百九十里即在咸丰县境内。同治《施南府志》记载,从恩施县总铺到咸丰县总铺一百九十里[9]497-510。正与顾祖禹所言相符。而且在咸丰县正好有一处歌罗山。同治《咸丰县志》记载:“角楼山,又名高罗山,县治前面,据以为城。”[1]“歌”与“高”发音相近。二在宣恩县境内。同治《宣恩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六年(1373)置高罗安抚司,属忠建宣抚司,至清初为高罗土司[10]375。另外,在宣恩县向南通往来凤县的路上有一处高罗铺,距县城总铺 100里[10]。在宣恩县还有多处与高罗有关的古迹、地名以及诗文,如《高罗访太白宅》《高罗太白祠记》《高罗晓行》《高罗道中》。高罗或歌罗地名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系,相传施州是李白流放夜郎之地,故高罗或歌罗在施州多见。黄庭坚夜宿歌罗驿梦见李白正缘于此。三在四川黔江县境内。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黔州”下云:“小歌罗山,在黔江县东北五十二里。”[11]4565《清一统志》云:“小歌罗山,在黔江县东北五十二里,又有大歌罗山,在县东北一百九十二里,接施南府界,旧置歌罗驿于此。”
三处歌罗地名中,只有宣恩县的歌罗在南面的远途上,或与施州至黔州的陆路无关。剩下咸丰和黔江的歌罗都有可能是宋代歌罗驿的遗址。在本文中,歌罗驿在黔江或者在咸丰都不重要,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宋代施州至黔州的陆路极有可能经过这两县域。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记载:“驴瘦岭马铺,施家铺(在城南十里),木盆铺(在城南二十里),毕池铺(在城南三十里),箬子铺(在城南四十里),大歇堂铺(在城南五十里),安乐铺(在城南两百里),俱南通黔州路,宋置今废。”
[7]1610志书的记载明确告诉我们,宋代从施州到黔州的确存在一条陆路,而且在路上设置了递铺等机构。严耕望先生根据志书及诗人的诗作寻绎出宋代由黔州到巫山的陆路:由黔州东行二百里至黔江县,又东北约三百里至施州清江县(今恩施),又东北一百三十里至建始县,又约九十里至大石岭驿,王周有诗,又北逾南陵山,下百八盘过江至巫山县,此为长江以南黔州通夔州巫山县之陆道也,路极险峻[12]。这些递铺至明清代多已废弃,但路线仍在使用。清代由施州通往咸丰县的路线经过的驿铺有:(施州西南行)南门铺、芭蕉铺、桅杆堡铺、天池铺、丁营坝铺,(咸丰)七里塘、唐崖铺、梅子铺。同时,这条路线还是散毛宣抚司、唐崖长官司、金峝安抚司、龙潭安抚司等土司出入之道。清代的诗人柯煜就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入散毛司的。其中《往散毛司勘田日行万山中》《入施南司界》《入箐》《散毛司即事》《大田道中》《大田至施州途中偶记》显示的路线非常清晰。诗中所提到的大田道就是大田所在地,在今咸丰县。清代改土归流后设立咸丰县,县治即大田所[1]26。大田道大概从施州往南进入咸丰境内开始直到大田所在地。
清代咸丰县至黔江县的陆路还设置了递铺,表明此条路线是省际交通要道。从咸丰县总铺西南行至水车坪铺三十里,又西南行二十里至张家坪铺,自此四十里达四川黔江县[1]35。总之,最迟从宋代开始,由巫山县经过建始县、施州、咸丰县、黔江县至彭水(宋黔州所在地)的路线一直存在,是中央政府抵达四川东南地区的一条捷径。
早在唐代,从巫山至施州及施南的路线似乎已开通。据志书记载,李白流放夜郎在施州留下大量遗迹。恩施县有月台、问月亭、太白楼,宣恩县有太白宅、太白祠及李溪、高罗等地名,咸丰县有高罗山等,均传说与李白有关系[9]。夜郎地望历代有争议,或说在施州,或在贵州,等等。宋代祝穆认为施州即夜郎故地[8]1050。近代施州地方官多力主此说。不过反对的意见更多。李白流放的夜郎地望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此处不赘述。但是李白在施州留下如此多的遗迹表明唐代巫山至施州是入夜郎的路线。清王琦《李太白年谱》云:乾元元年(758)李白“终以永王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三峡,至巫山。”表明李白是从巫山舍舟陆行的。而施州诸多李白遗迹正好印证李白从巫山过江南下至施州,唐代巫山至施州就有陆道通行。杜甫在夔州时有诗作《寄裴施州》《郑典设自施州归》,严耕望先生认为诗作反映唐代夔州和施州有信使往来。而第二首诗如“我有平肩舆,前途犹准的。翩翩入鸟道,庶脱蹉跌厄”描述道路难行,主人公有平肩舆(即轿子)可以缓解跋涉之苦。两首诗作表明唐代不仅有信使,还有驿道。而这条驿道可能取道巫山至施州。
宋末,由于蒙古军队南下,施州的地位日显重要。顾祖禹云:施州卫“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獠错杂,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宋末蒙古塔海入蜀,荆湖帅孟珙遣兵屯施州以备之,又蒙古兵渡万州湖滩,施夔震动,盖施夔表里大江,而清江源出彭水,中贯卫境,之夷陵、宜都而合大江,其取径尤捷也。”[6]3858蒙古兵从万州湖滩渡江,而施、夔之所以惊慌失措,阵脚大乱,是因为敌军从万州水路顺流而下至夔门,势如破竹,而从陆上至施州,有驿道可通,不日而兵临城下。又施州卫境内有清江贯通全境,有陆道经酉阳黔州直插湖广腹地。从清江至湖广的夷陵、宜都、松滋等地可避三峡之险,其势望风披靡。又《宋史·孟珙传》云:“庚寅,谍报大元兵欲大举临江,珙策必道施黔以透湖湘。请粟十万石以给军饷,以两千人屯峡州,千人屯归州……珙弟瑛以精兵五千驻松滋为夔声援,遣于德兴增兵守归州隘口万户谷。大元兵自随窥江,珙密遣刘全拒敌,遣伍思智以千人屯施州。大元大将塔海并秃雪帅师入蜀,号八十万,珙增置营砦,分布战舰,遣张举提兵间道抵均州防遏。大元兵度万州湖滩,施、夔震动,珙兄璟时为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急以书谋备御。珙请于督府,帅师西上。璟调金铎一军迎拒于归州大垭砦。刘义捷于巴东县之清平村。珙弟璋选精兵二千驻澧州防施、黔路。”[13]12376蒙古兵从万州南下,宋人在施州、夷陵、宜都、松滋、澧州等地驻军防守堵截,表明从万州南下至少有长江水道、清江水道、施州陆路、黔州陆路可走。澧州不在长江之滨,不能控扼江道,但它有通施州、黔州路线,并有沅水经过,绾毂三路,战略地位突出,故宋人在此驻军。这也说明宋代除有经过施州、咸丰、黔江至黔州的路线外,还有经过施州、咸丰、宣恩至湖南澧州的道路,是四川进入湖北、湖南的一条捷径和出奇之道,战略地位亦不可小觑。
咸丰所在地除了上述从巫山、万州南下经过施州到黔州和澧州的两条路线外,土司时期还有从酉阳经过咸丰至容美的陆路,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道,与前述南北向的路线正好构成了咸丰交通枢纽的地位。清初顾彩《容美纪游》云:“六月初一日,有保靖司彭宣慰差干办舍人余星,赍书币来结盟”,又“桑植与容美世姻,实世仇也。容与保靖通聘问,不敢取道于桑,必纡道取酉阳司,行二十七日乃至。”[14]83保靖至容美取道桑植是捷径,因桑植与容美、保靖不睦,只能舍近求远走酉阳道,行程27天。酉阳在咸丰西,保靖在其南,而容美在其东,从酉阳道至容美土司必定经过咸丰。清朝雍正年间,容美末代土司田旻如修通容美土司与施南土司的山间道路一百七十里,湖广地方守吏迈柱,冶大雄诬告“私修路径,狼狈为奸”。从中可以看出容美与西面土司有路径可通,关系密切。
另外,改土归流后,地方政府为运输盐铁需要又修治从酉阳,经咸丰至来凤的罗二箐路。林翼池《修罗二箐路序》云:“(来凤)邑之西五十五里又革勒车塘,越十里为总管寨,有茅店数家,历寨几里许,入罗二箐口,怪石堆突,大者虬蟠虎负,小者锯齿牙错,……又复林深树密,灌莽蒙翳。盖自箐口抵分水岭,与咸丰土老坪壤接,原无可通之路,而自酉阳彭水驼背盐铁者率皆由此。……巡宪来公深以为此川楚商旅来往之区,不可刻缓于修治也。……凡三阅月而工竣,恍然开辟一新途。”[9]这段史料说明罗二箐原无路可通,从酉阳、彭水入湖北境,当从土司时期的路径,即保靖土司余星所走之路,地理位置应在咸丰中部,而罗二箐路是四川彭水进入湖北境的捷径,其位置在咸丰南面。
总之,咸丰所在地并不闭塞,虽然在土司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土汉隔离政策,“汉不入土,土不出峒”,无疑影响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但道路还是相通的。从容美土司的经济社会文化来看,王朝的土汉隔离政策似乎也并未严格执行,中原地区的汉人还是大量地进入容美境内。“客司中者,江、浙、秦、鲁人俱有。或以贸易至,或以技艺来,皆仰膳官厨。有岁久不愿去者,即分田授室,愿为之臣,不敢复居客位。”[14]47仅顾彩《容美纪游》就提到司外21人在司内,或暂居,或定居[15]。唐崖土司的情况应大抵如此。因咸丰地域交通便利,向北至施州、万州,即可与长江水道,入蜀陆路相通,向西直抵四川黔江、酉阳、彭水等盐业产区,向南又有陆路连接湖南,东部有陆路可经容美抵荆州、宜昌等地,是典型的四达之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为容美所不及,虽地处深山,但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相当高。今天,咸丰县的经济实力仍名列恩施地区各县市的前茅,除了政策、人力等因素外,还应该得益于其历史延续下来的便利交通。
[1] (清)张光杰.篆修同治咸丰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 (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 (宋)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宋)陆游.入蜀记校注[M].蒋方,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5]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 (明)薛刚,纂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8] (宋)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 (清)松林修,何远鉴,等,纂.同治施南府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10] (清)张金澜,修.同治宣恩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1]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 (清)顾彩.容美纪游[M].高润身,注释.天津:天津出版社,1991.
[15] 刘自兵.容美土司对外交通路线及其价值研究[J].三峡论坛,2015,(6).
Traffic Situations in the Area Where Xianfeng Located from Tang Dynasty: Also on the Land Traffic of Tangya Hereditary Native Officials
LIU Zibing
( Periodical Press,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Hubei 443002,China )
Xianfeng is not an isolated place in its history.In the time of the Hereditary Native Officials,a policy of separating Han Chinese and Tujia people was practiced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areas were hampered. However,the roads are available. A lot of Han Chinese went into the areas of the Hereditary Native Officials both in Rongmei and Tangya,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separating policy was not practiced completely. Xianfeng has a better traffic conditions than Rongmei. To its north,Xianfeng has land roads and water navigation to Shizhou,Wanzhou; to its west,Xianfeng has roads to Qianjiang,Youyang and Pengshui of Sichuan Province where salt are produced; to its south,Xianfeng has land roads to Hunan Province; to its east,Xianfeng has land roads to Jingzou and Yichang by way of Rongmei.Today,iXianfeng’s economic power is stronger than most of the cities and counties in Enshi,which can be seen as a result of the convenient traffic formed in its history.
Area where Xianfeng is located,Tangya Hereditary Native Officials,Rongmei Hereditary Native Officials,land traffic
K289
A
1673-9639 (2016) 05-0023-05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郭玲珍)(英文编辑 谢国先)
2016-06-22
刘自兵(1964-),男,湖北蕲春人,副编审,主要从事三峡地区古代交通路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