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走廊上的土司

2016-02-13 01:08黄柏权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朝贡武陵土司

黄柏权

(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武陵论坛】

民族走廊上的土司

黄柏权

(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黄柏权(1962-),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秉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不断对边缘地区进行濡化和治理是完善和巩固大一统的必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对边远地区的“隙地”,中央政权一时难以到达,往往采用“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策略,通过“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等特殊治理方式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

武陵民族走廊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自古就是连接大西南与中原的通道。元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在武陵民族走廊设立诸多土司,按照“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对土司内外的人群流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中央王朝在武陵民族走廊之所以设立如此众多的土司,其主要政治目的是:一方面,这些土司可以阻挡中原人口因为逃避战祸、赋税、罪责、自然灾害等向边远地区大规模迁徙,防止中原劳动力流失;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西南地区动乱祸及中原,威胁王朝的根基。正因为此,武陵民族走廊上的土司承担着中央王朝“屏翰”的职责,所以明熹宗朱由校给唐崖土司授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是有其政治深意的。

由于以上原因,与西南诸多土司相比,中央王朝对武陵民族走廊土司的军事控制、文化濡化、政治治理都是十分重视的。军事上,中央王朝在武陵民族走廊北面设置了施州卫、大田千户所、百里荒千户所;在东面设置了九溪卫以及所属的澧州、安福、添平、麻寮四所;在东南面设置了镇溪千户所。王朝还在土司边缘地带设立了大量巡检司,与卫所相配合。有明一代,在两湖平原与武陵土司区之间,存在着从北至南防御武陵走廊土司的卫所带,构筑了管控土司的强大军事力量。只是在土司政治结构和对外关系中,土司与卫所的关系十分复杂,值得深入探讨。文化上,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十分重视对众土司进行儒家思想的文化传播、濡化。明孝宗规定:“土司职官子弟,凡要承袭土职者,必须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因此,武陵民族走廊诸土司多在司内建立学校,延请汉地知识分子教授司中子弟,如唐崖土司、卯洞土司等都办有学校。除此而外,土司还将子弟送往荆州、岳州等地学习汉文化,邀请汉区文人学士到土司讲学、交流。通过多种措施,土司不断学习和领会王朝主流意识,武陵民族走廊土司对儒学和汉文化的掌握达到了较高水准。政治上,明代中叶之后,武陵走廊土司经过王朝的多次治理和整合,武陵民族走廊土司的国家认同不断强化。“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策略达到极好效果。

本期3篇文章围绕武陵民族走廊土司展开,在推进区域土司研究上有了新的拓展。邓辉教授一直致力于武陵区域和三峡地区的考古发掘和土家族社会历史研究,在土家族区域考古文化和经济社会史用力尤多。《土司时代施州卫对土家族区域的控制》一文是邓教授近几年研究施州古城和鄂西南土司的新作,运用详实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考察了施州卫的历史渊源、内部结构、功能作用,分析了施州与施州卫、施州卫与周边土司的复杂关系,并通过新发现的墓碑证实了施州卫所属左、右、中千户存在的事实。施州卫作为控制鄂西南土司的重要军事机构,由于《施州卫志》等核心资料未能传世,其他文献记载寥寥,因此对施州卫的研究一直困难重重。邓辉教授的文章所展现的施州卫及其与周边土司的关系尽管不成体系,但对于推进施州卫及所属土司关系的研究仍然具有启示作用。从国家角度看,一方面奉行土司互不统属的策略,另一方面又试图用卫所去管控土司行为,已达到监控土司的目的;从土司角度看,土司为了生存,挖空心思地采用各种政治策略,获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在土司政治中,卫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施州卫除了防备土司之外,更有直接管控鄂西南土司的职责,使得施州卫与周边土司、外来客民与土民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其所反映的内部结构、民族关系及其影响值得探讨,邓辉教授的文章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切入的路径。

刘自兵先生近年来对三峡地区古代交通路线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成果颇丰。《唐宋以来咸丰所在地的交通概况——兼论唐崖土司的陆路交通》就是其研究成果之一。文章不仅展现了武陵民族走廊节点——咸丰多条古代交通路线,而且把路线中所留下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也展现出来,道路“走廊”的文化意义更加凸显。现在已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唐崖土司城址,正好处在武陵民族走廊的核心区域,土司朝贡、征调、商贸、游学等活动都需要通达便捷的交通为基础。刘自兵先生不仅描述了咸丰古代多维交通路线,还把这些交通路线与周边古代交通干道联系起来,突出了这些古代道路在沟通多个文化区域方面的桥梁作用。刘自兵先生在研究武陵地区交通路线的时候,特别留意古代诗人的作品和行踪,通过诗文的描述和诗人行踪遗迹的考察,梳理古代的交通路线,无疑是一条极佳的路径。

播州海龙囤遗址也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司遗址之一,研究播州土司也是当前土司研究的热点。余仙桥《从土司朝贡论明代播州土司社会发展》一文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土司朝贡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集中,逻辑清晰。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对朝贡体制有专门的研究,他把朝贡制度看成是传统中国的大一统秩序,又基于王朝核心圈的对外关系体系,对传统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余仙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朝贡制度对土司内部影响的微观层面上。例如,因为土司贡马,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因为进贡金银器,促进了工矿业的发展。切入巧妙,分析入微,对研究武陵民族走廊土司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极有帮助。

以上3篇文章也暗现着当前土司研究的新方向,即以微观的方式观察土司内部结构、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在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后,土司学不再是绝学、冷学,而成为时下的热点。可以预见,微观及其跨学科研究将是今后土司研究的主要视角。期待土司学研究有新的突破、新的成果。

(此文为本期“武陵论坛”栏目主持人语)

猜你喜欢
朝贡武陵土司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武陵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