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重飞
浅析体育发展的趋势
杨重飞
现代体育的兴起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受到国家经济水平所制约,现代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际,社会,科学和学校体育教育,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面向终身体育,面向全民健身计划,面向教学的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国际化;社会化;娱乐化;科学化;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全民健身计;现代化
马克思曾说过: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成员享受各种权益,在体力、身心、精神、道德和个性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实现和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不是以人们的愿望和主观意志为依据,而是由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育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更加认识到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和财力支持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国家体委多次召开体育工作会议,研讨中国体育现状、发展方向,主张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技术交流。中国体育发展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欧美各国体育水平相比,犹有差距,尤其是足球、拳击、曲棍球和一些田径项目仍属较弱项目,尚须大力发展。
3.1 经济因素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体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无论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模式,都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当前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费缺乏。
3.2 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发展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又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与人口息息相关。
3.3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重要体现,是反映居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需要的满足程度。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4 场地设施
21世纪以来,我国虽然建成一批体育场地,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的限制,场地设施仍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以2013年底我国总人口计算,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均落后于发达国家。
3.5 专业人才队伍
任何领域,专业人才队伍都是关键性力量,他们决定着某一领域的成熟程度和发展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与参与热情的不断高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类型及管理使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3.6 传播媒体
社会体育得到人们的认同,有其本体需要的根本原因,也有社会模仿、相互感应的重要原因,各类媒体和社会传播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广播和电视作为最普及、最直观、最具贴切感的一种宣传途径与现代体育传播关系密切。
4.1 体育社会化
未来十几年,我国社会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各分层体育人口中成年人体育人口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将走向社会化,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高涨。
4.2 社会体育法制化
为更好地配合和落实体育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确保体育走向市场,依法治体,实现体育法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施行办法》、《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国民体质监测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都是为了尽快将体育的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4.3 体育产业化
体育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产业运行方式发展社会体育事业。2014年,社会体育产业化主要表现在俱乐部体制健全、社会体育产业的主体意识加强、社会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4.4 体育科学化
由于终身体育的确立和社会体育在发展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活以及解决人类素质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在未来十几年里,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加强社会体育科研工作,加大科技对社会体育的渗透,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性将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体育研究科学化、国民体质监测手段科学化和社会体育手段、方法科学化上。
4.5 社会体育生活化
21世纪,社会各领域将向巨大化、组织化、民族化方向发展。因此,在社会体育方面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将形成更牢固的组织体系,突出民间团体的作用,使社会体育在类型、内容、结构、活动层次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呈现生活化趋势。
5.1 改变世俗偏见,提高体育在人民大众心目当中的的地位。
5.2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体育的现存状况。
5.3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体育工作,理解体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尊重体育文化,从业务上、思想上关心体育的发展,不断加强对体育的思想重视。
5.4 采取必要措施,杜绝不正之风。各级教育部门要对体育流动现象给予高度关注,加快体育生活化,产业化,增强人民体质,间接增强中华民族活力。
[1]刘明辉,等.略论集大体院师资“断层”的对策.体育科学研究,1998(1).
[2]刘明辉,等.福建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1997省高教研究会论文汇编,1997.
[3]刘明辉.中小学体育教师改行的六大原因.体育春秋,1993(1).
[4]刘明辉.中小学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几个难题.体育教学与科研,1992(2).
[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0.16730 /j.cnki.61-1019/g8.2016.10.026
杨重飞,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