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古籍保护中的抖晾方法研究
王国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存世古籍损毁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保护。探索和推广一些科学、经济、实用的古籍保护方法是当务之急。中国古代发明的古籍抖晾方法,是在静态阴晾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危害古籍的多种因素具有防治功能的综合性古籍保护方法。抖晾方法在古籍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符合古籍保护方法的基本路径,适用于各级各类古籍收藏单位,也适用于绝大多数存世古籍。古籍抖晾应遵守有关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抖晾方法 阴晾 曝书 古籍保护 文献保护
抖晾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古籍保护方法,能够有效防治古籍的潮湿、霉变、蠹虫和灰尘等破坏,而且避免了曝晒对古籍造成的各种危害。古籍抖晾方法渊源于曝晒。曝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籍保护方法,然而当代科学实验证明,曝晒虽然能够取得暂时的效果,但对古籍造成的损害也很严重:纸张颜色变暗、纤维素断裂、过于干燥①、脆裂老化、字迹褪色,而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在20世纪中期,曝晒就不再作为古籍保护方法推荐使用。近年来,关于古籍曝晒方面的重要研究文献有《古代曝书小考》[1]、《漫话“晒书”》[2]、《古代曝书及得失》[3]、《“曝书”辨正》[4]等,这些论文梳理了中国古籍曝晒的历史,检讨了图书曝晒的得失,却忽略了古代最具价值的图书抖晾方法,没有区别抖晾与曝晒的不同,更没有认知抖晾作为古籍保护方法的价值,对于古籍保护方法及其得失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现实价值》[5]、《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6]涉及了古籍抖晾的方法和价值,但是过于简略,缺乏实质性内容。
本文就古籍保护中的抖晾方法进行研究,揭示抖晾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时间,分析抖晾的方法及其作用,讨论抖晾方法的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当前的古籍保护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古籍抖晾方法源于阴晾方法。而阴晾方法是基于曝晒方法产生的。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的图书蠹虫解决方案是《穆天子传》记载的曝晒:“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囗蠹书于羽林。”[7]“蠹书”被晋郭璞注释为“暴书中蠹虫”[7]。东汉崔在《四民月令》中称农历七月七日曝书而书不蠹[8]。周朝至东汉,图书载体主要是简帛,因此曝晒给图书造成的危害并不严重。当纸张在公元5世纪初成为图书主要载体时,图书曝晒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日益凸显了。
1.1 古籍阴晾方法的产生
最早认识到曝晒的危害并倡导用阴晾解决图书蠹虫问题的是贾思勰。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完成于533-544年)称:“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日曝书,令书色。热卷,生虫弥速。阴雨润气,尤须避之。慎书如此,则数百年矣。”[9]
图书经历夏季必生蠹虫,贾思勰认为阴晾图书可以防止蠹虫的产生,并提出了阴晾图书的方法:(1)阴晾图书的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十五日至七月二十日之间,天气晴朗的日子;(2)阴晾图书的处所是在大屋檐下通风处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3)阴晾图书的过程是把图书舒展开,待图书凉透后再卷起入库;(4)阴晾图书的次数是每年3次。
贾思勰反对曝晒图书,因为阳光会导致纸张颜色黑黄。图书阴晾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曝晒的目的,又能避免曝晒的危害。就自然力量而言,也只有阴晾可以取代曝晒。图书阴晾方法之所以能产生良好效果,与中国古籍的纸张和装订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纸张薄而绵软,透气性能好。在贾思勰时代,图书装订方式是卷轴装,卷轴薄窄,容易舒展,宋代以后的册页装,图书松(纸张之间空隙较多)薄、透气,都便于通过阴晾方法晾干。
这个卓越的发现发生在公元6世纪前期,虽然没有引起后人普遍的重视,但是图书阴晾方法也被继承了下来。
1.2 古籍阴晾方法的继承
1.2.1 曝晒书脑和阴晾书页
宋代司马光叙述自己的藏书经验为:“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曝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10]
这种方法是把曝晒和阴晾结合起来,既曝晒书脑又阴晾书页。其方法是:(1)曝晾图书的时间是农历初伏和重阳前后,天气晴朗的日子;(2)把一批图书依次侧放在几案上,露出书脑;在宋代的图书装订方式中,书脑是纸张粘贴处,是全书最易吸潮也最难除潮的部位;(3)书脑以外图书的其他部分处于松散的闭合状态,不接受阳光照射;(4)每年曝晾图书2次。尽管司马光强调的是曝晒书脑,但是图书的其他部分经由阴晾而获得的效果或许同样重要,这就暗示了图书的其他部分只需阴晾即可。这种方法使司马光藏书“皆新若手未触者”[10]。清代的《藏书记要》继承了这一做法[11]。
1.2.2 阴晾方法应用的增多
明代藏书管理文献中经常使用“晒晾”一词。晾的基本意义是曝晒和阴晾。晒晾一起使用时,晾的意思就是阴晾。这表明明代较多应用了图书阴晾方法。
正统元年(1436年),张佑称朝廷一直对收藏在南京后湖的黄册实行“晒晾”制度[12],这是较早把“晾”与藏书管理联系在一起的表述。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徐文溥奏请朝廷每月6次晒晾黄册[13],杨廉也以晒晾为由奏请朝廷加强黄册管理[14]。弘治五年(1492年),邱奏请每年三伏日国子监晒晾书籍[15]。崇祯十四年(1641年)问世的《明宫史》在介绍皇史[16]7、古今通集库[16]18和六月宫内好尚[16]77时都提及藏书晒晾。嘉靖年间(1521—1566年),藏书家陆深称晒晾藏书[17]。
明代有人提倡阴晾图书。文震亨称农历四五月展看画幅,“微见日色”,“庶免霉白”[18],这是说书画短暂接触日光即可,偏重于阴晾。高濂称在梅雨季节前,敞开书橱,“晾燥”后关闭书橱[19],所谓“晾燥”就是阴晾干燥,这证明明代的晾字有阴晾之意。晾字的基本意义是曝晒和阴晾。晒晾一起使用,晾的意思就是阴晾。图书曝晒和阴晾应该并行于明代。
与曝晒相比,阴晾方法既避免了阳光照射图书,也可以有效地去除图书中的潮湿,使图书处于干燥状态,减少虫灾,并能去除图书中的一些蠹虫,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图书阴晾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阴晾方法是静态地“晾”,即把书册展开或平放,让风吹拂,不能较好地达到去除图书中蠹虫(包括虫卵)的效果,也不能去除图书中的灰尘,而且在阴晾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的灰尘粘附在图书中。
清代藏书管理中仍然使用晒晾一词,如“南方蒸热,伏候宜取(书画)晒晾”[20],皇史“晒晾”历朝御制图书[21],图书“晾晒燥”[22],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清代产生了抖晾方法,并获得广泛应用,显示出图书阴晾方法的变化。
清代实录、玉牒、《四库全书》及其他图书档案收藏处所在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奏疏、上谕,基本上都使用抖晾这个词语。试举数例:
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麟庆上奏:“抖晾干燥,一律收庋讫。惟查文津阁所藏书籍,从前每届夏季,遵照文渊阁事例抖晾一次,嗣因余平归公,抖晾人等茶水一切无项可给,遂即停止。迄今几二十年,诚恐日久不行抖晾,书籍渐至蠹敝。应请自同治七年为始,仍复抖晾。”[24]南薰殿收藏历代帝王、帝后、先贤画像,根据胡敬撰写的《南熏殿图像考》序的记载,也是“每岁夏月抖晾”[25]。
有些文献简略记载了乾清宫抖晾图书的具体情况:“阁庋地极高,以梯上下,函裹重叠,故抖而不晾。”[26]
光绪三年(1877年)[27] 415、十五年(1889年)[27] 2612和十七年(1891年)[27]2892,朝廷都临时任命实录玉牒抖晾大臣,这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专职负责藏书抖晾的官员。
彭蕴章[28]、斌良[29]等参与朝廷抖晾图书的官员在诗文中也使用过抖晾一词。
清代民间使用图书抖晾一词遍及北京、河南、四川、江苏、福建等地区。“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30]天津华学澜称农历七月十七日抖晾书籍[31]。开封大梁书院在夏季抖晾藏书[32]。福建“契券年久霉蛀,值轮应行抖晾,以珍久远”[33]。江苏叶昌炽在1911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二十二日和三十日的日记中都提及过抖晾图书[34]。
抖晾是清代比较通行的图书保护方法,但是《藏书记要》和《藏书十约》这两部清代著名的图书保护方法著作,仍然使用曝书一词,可见这两书是“一家之言”[6]30,即它们阐述的并不全是古代最有效的图书保护方法。
清代在藏书管理上频繁使用抖晾一词,而令人惊奇的是,抖晾却没有像曝晒、晒晾那样作为词语进入汉语词典。数百年来,人们既没有给出抖晾一词的释义,也没有明确说明古籍抖晾的具体做法。顾名思义,抖晾就是抖而晾之,前述“抖而不晾”就是证明。因为晾字有曝晒和阴晾两种意义,所以抖晾就有两种释义:一是抖动并曝晒物品,二是抖动并阴晾物品。在清代图书保护实践中,这两种方法应该并存,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性。清代偶或使用抖晒一词,如王懿荣所藏图书在每年盛夏“抖晒”[35]。抖晒比传统纯粹的曝晒多了抖书程序,作用更大,而抖动并阴晾古籍,作为古籍保护方法,其价值更为凸显。
3.1 方法
抖晾方法产生于长期的古籍保护实践。对于古籍保护活动来说,阴晾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古籍保护的更多要求。如果用一种比较优良的方法满足古籍保护的更多要求,最好的办法是改进这种方法,使之具有更多的功能,而抖晾显然比阴晾能够满足古籍保护的更多要求,这就是抖晾方法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说,由曝晒到阴晾,是古籍保护方法的一次革命,由阴晾到抖晾,则是古籍保护方法的一次重大改良。作为最完善的古籍保护方法之一,本文所称的抖晾,是指抖动并阴晾古籍。抖晾的重心是阴晾,抖动的目的是实现静态的阴晾所不能完成的古籍保护的其他要求。
古籍抖晾比阴晾的进步在于多了一个程序——抖书(也包括翻书,但是翻书效果不如抖书),因此我们可以结合《齐民要术》中有关图书的阴晾方法对于抖晾方法作出说明:在春夏秋三季晴朗干燥的日子,在阴凉透风的地方(例如屋檐下、亭子里、棚子里、树荫下),在几案、条凳或架设起来的木板上,把书册展开或平放,让干燥的热风吹动书页,慢慢晾干,其间多次(至少在抖晾开始、中间和结束时各1次)轻抖书册。在抖动书册时,要与抖晾古籍的地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灰尘和蠹虫落在其他书册上。抖动时,双手戴上手套,轻持书脑,使书口朝下。平放的书册,要适时翻转,使前后都能够晾干。一般情况下,每册古籍每次抖晾1天即可。当然,以现今的技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古籍纸张中所含的水分来决定抖晾的时间,只要水分略低于纸张正常所含水分即可,不可过于干燥。抖晾的次数,一般以每年3次左右为宜。抖晾完成后,等待古籍凉透再入库,否则,古籍内部积存的热量更易生虫,甚至引起火灾。
3.2 作用
阴晾可以避免曝晒古籍的害处,同时尽收曝晒古籍之效;而抖晾的效果,又是阴晾所不具备的,抖晾方法是一种对于危害古籍的多种因素具有防治功能的综合性古籍保护方法。
3.2.1 防治潮湿
中国古代纸张适合于略微干燥的气候,最忌潮湿。潮湿会使纸张滋生霉菌,强度下降,酸度增加。自然晾干古籍中积累的过多水分,使古籍保持干燥状态,是抖晾古籍的主要目的。
3.2.2 防治霉变
抖晾可以有效防治古籍霉变,因为霉变主要是由古籍的潮湿和附着的灰尘造成的。当然,如果古籍霉变程度较深,还需要采取放置药物、清除霉痕等手段。
3.2.3 防治蠹虫
抖晾可以去除古籍纸张中所含的过多水分,破坏蠹虫生长的环境。同时,抖晾过程中的抖动可以去掉部分蠹虫和虫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古籍内部积累较高的温度,也可以驱虫、杀死虫卵。
3.2.4 防治灰尘
古籍中的灰尘(包括虫的排泄物)遭遇潮湿不仅会产生板结和霉变,灰尘微粒也会使古籍出现絮化现象,因为古籍在插架、搬运、翻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抖晾可以去掉古籍中的灰尘,使古籍保持清洁,减少古籍絮化、板结和霉变的机会[6]123。
潮湿、霉变、蠹虫和灰尘正是危害古籍寿命的主要自然因素,古籍抖晾方法就是针对这些危害而实施的。古籍保护的原则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而抖晾方法正是预防和救治相结合的古籍保护方法,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的危险程度,使古籍处于健康状态。
3.3 效果实例
众多寺院现在都保留着晾经、翻经传统,这个古老的仪式背后含有古籍保护的实际目的。寺院晾经、翻经活动一般都在藏经楼内部或廊上举行。成都文殊院收藏经卷、书画较多,有藏经楼专门庋藏。文殊院寺规中有“翻经”,即对寺中古籍定期翻晾。与其他寺院一样,文殊院翻经的日期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或其他晴朗的日子[36],操作过程严格,仪式庄严。其方法是:僧众们在藏经楼上摆开桌案,将经书放在桌案上,身披袈裟,点起香烛,抱着经书,用羽毛轻掸每部经书的每一页,然后在盒子里封好,归入柜子原处。羽毛轻掸加上翻动经书,接近于“抖书”,而在藏经楼上轻掸、翻动书页,让干燥的风吹拂书页,接近于阴晾。在潮湿多雨、害虫丛生的成都,文殊院藏书保存完好,从未生虫[36],这证明了古籍抖晾方法的良好效果。
4.1 应用价值
4.1.1 符合古籍保护方法的基本路径
中国古籍制作的材料(纸张、墨、浆糊、纸捻、丝绵线)和方法(粘贴或打孔装订)完全是物理的,而且古籍的物理特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只有采取物理保护方法,才能对古籍实施有效保护而又不会对古籍造成损坏;化学方法可能会改变古籍的物理特性,从而对古籍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因此,中国古籍保护方法的基本路径是以物理方法(尤其是传统物理方法)为主,尽量避免化学方法。另外,古籍作为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以保存古籍的文化价值[37]。抖晾方法是借助自然之力(晴天的热风)和人手之力(抖动)完成的,是纯粹的物理方法,不会改变古籍的任何物理特性,也没有对古籍进行人为干预,不会损伤古籍及其文化意义,符合古籍保护方法的基本路径。
4.1.2 适用于各级各类古籍收藏单位
目前中国古籍收藏非常分散,不同收藏单位的保护条件差别很大。近年来,所有大型和部分中小型古籍收藏单位具有了恒温恒湿设备,这些设备确实有利于古籍的保存,但是并不能避免灰尘、霉变和虫蚁的侵袭[38]。有的大中型古籍收藏单位还采取了冷冻、熏蒸等杀虫技术,但是价格昂贵,效果短暂,而且这些方法是否适合于古籍,也缺乏风险评估。部分中型古籍收藏单位和绝大部分小型古籍收藏单位(包括个人)保护条件较差,有的甚至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听任古籍流烂灭没。
作为经济实用、简便易行的古籍保护方法,抖晾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级各类古籍收藏单位。保护条件优良的古籍收藏单位可以采用抖晾方法作为古籍保护的辅助措施,视具体情况对馆藏古籍进行抖晾,至少应对遭受灰尘、霉变和蠹虫侵害的古籍进行抖晾。由于这些单位收藏古籍数量较多,抖晾工作量大,可以采用分期分批轮换抖晾的方法。保护条件较差或没有保护条件的古籍收藏单位,应该采用抖晾方法作为古籍保护的主要措施,因地制宜,在对古籍不造成损坏的前提下进行多次抖晾,并长期坚持下去;当然,这些单位如果能同时采取放置药物、通风透气、装帧修复等日常管理方法,那么古籍保护的效果会更为明显。
4.1.3 适用于绝大多数存世古籍
存世古籍的损毁状况有很大差别,但是,完全与潮湿、霉变、蠹虫和灰尘等绝缘的古籍少之又少,因此绝大多数存世古籍都适用抖晾方法。
轻度和中度遭受潮湿、霉变、蠹虫和灰尘等侵害的古籍,应该首先使用抖晾方法;使用抖晾方法后残留的霉变和蠹虫,可以采用清扫、捉虫等方法。实际上,古籍灾情面积越大,爆发越突然,越适宜率先使用抖晾方法,因为抖晾可以同时批量进行,所以需要抖晾的古籍数量越多,越能体现抖晾方法的优越性。
重度遭受潮湿、霉变、蠹虫和灰尘等侵害的古籍,在采取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处理之后,可以使用抖晾方法解决遗留问题。例如,书页粘连成块的古籍,用水蒸法使之变软,再一页页揭开[39];重度霉变的古籍,用棕刷清扫或用浸泡皂角的清水清洗[6]213-214;蠹虫严重的古籍,把蠹虫驱赶至书页外进行适当处理[40]。但是,这些方法都不能去除古籍中的潮湿,一些方法也不能去除古籍中的霉变、灰尘和虫卵,而抖晾方法却能完成这些工作。
破损的古籍,在装帧和修复前后,适用抖晾方法。絮化的古籍,在装帧和修复后,适用抖晾方法。
存世古籍有不同的类型、载体和装帧方式,但是,无论是图书还是档案、书画、碑拓,无论是纸张还是缣帛,无论是线装还是卷轴装、包背装,都具有同样的物理特征,也就适用抖晾方法。至于出土简策和帛书,与一般古籍的保护措施不同,不在讨论之列。
4.2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抖晾工作的有序进行,达到抖晾方法防治潮湿、霉变、蠹虫和灰尘的效果,保护古籍的安全,古籍收藏单位进行抖晾工作时,除了需要按照前述抖晾方法操作外,还需要严格遵守以下注意事项:
(1)建立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大风、下雨、沙尘、阴霾、火灾等突发情况,须有相应的措施及时把抖晾的古籍搬回专门库房。
(2)设置专门库房。专门库房用于暂时存放已抖晾的古籍,使之与未抖晾的古籍隔离,也使抖晾后的古籍得以凉透。
(3)准备场地、器具。准备遮阳、干燥、通风、安全的抖晾场地,准备放置古籍的木板和支撑木板的高凳,以及清点、搬运和抖晾所用的手套。
(4)清点登记古籍。利用馆藏目录清点、登记预备抖晾的古籍。每次抖晾的古籍以千册左右为宜。
(5)搬运稳妥安全。每人每次搬运的古籍数量不宜多,以免挤压、撕扯或汗污古籍。善本古籍须专门搬运。
(6)书册摆放有序。1种古籍所有册数依次摆放在一起。书册不能重叠。
(7)加强安全保卫。抖晾的整个过程须由古籍工作人员现场监守,外人不得靠近。
(8)检查抖晾效果。逐册检查抖晾后的古籍,如发现古籍中有霉菌、灰尘或虫蚁等残留,须进行人工去除。
(9)清扫古籍库。抖晾后的古籍应放入干燥、清洁的书库。存放古籍的木质橱柜,保护古籍的夹板、函套或木匣,也应阴晾、清扫。
(10)清点入库古籍。在搬入专门库房和古籍库之前,均须把抖晾后的古籍与抖晾古籍登记目录比对清点,以便发现遗失及时处理。
中国存世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然而,目前这些古籍的50%以上损毁严重,且日益加剧。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古籍收藏单位(尤其是中小型古籍收藏单位)长期以来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作为古籍保护理论界,积极探索、发现和推广古籍保护的有效方法,使存世古籍尽可能健康地、有尊严地流传下去,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明确,中国古代积累的丰富的古籍保护方法,都是针对古籍的物理特性的,其中一些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效果显著。抖晾作为古代发明、应用的古籍保护的有效方法,经过了长期的古籍保护实践检验,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值得推广。
注 释 :
①纸张需含有适当的水分,过于干燥反而破坏纸张的性能,降低纸张的寿命。
②来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档案号为全宗04-01-02-0120-061。名称为:奏报抖晾实录日期事:乾隆朝。
[1]曹 之.古代曝书小考[J].图书馆论坛, 2007(6):281-284.
[2]温显贵.漫话“晒书”[J].文史知识, 2008(7):101-106.
[3]林 明.古代曝书及得失[J].图书馆学刊, 2012(4):117-122.
[4]汪 帆“.曝书”辨正[J].兰台世界, 2013(23):89-90.
[5]王国强, 孟祥凤.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现实价值[J].图书情报工作, 2012(3):104-108.
[6]王国强, 孟祥凤, 徐丽娜, 等.中国古代文献的保护[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7]佚 名.穆天子传[M].郭 璞, 注.洪颐, 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28.
[8]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3221.
[9]贾思勰.齐民要术校释[M].缪启愉, 校释.缪桂龙, 参校.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164.
[10]费 衮.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29.
[11]孙从添.藏书记要[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46-47.
[12]黄 佐.南 志[M] //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83.
[13]徐光祚, 费 宏, 石, 等.武宗实录[M] //明实录:第36册.上海:上海书店, 1982:2799.
[14]邓元锡.皇明书[M] //续修四库全书:第3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90.
[16]刘若愚.明宫史[M].吕 毖, 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63.
[17]陆 深.俨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631.
[18]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5:35.
[19]高 濂.遵生八笺[M].成都:巴蜀书社, 1988:138.
[20]邹一桂.小山画谱[M].北京:中华书局, 1985:44.
[21]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61:22.
[22]邹存淦.田家占候集览[M] //续修四库全书:第9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570.
[23]曹振镛, 戴均元, 史致俨, 等.仁宗睿皇帝实录[M] //清实录:第32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26.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2589.
[25]胡 敬.南熏殿图像考[M].上海:中国书画保存会, 1924:序.
[27]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张静庐, 校点.北京:中华书局, 1958.
[28]彭蕴章.松风阁诗钞[M] //续修四库全书:第15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453.
[29]斌 良.抱冲斋诗集[M] //续修四库全书:第15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327.
[30]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61:67.
[31]华学澜.辛丑日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100.
[32]顾 璜.大梁书院藏书目[G]//李希泌, 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华书局, 1982:72-75.
[33]傅衣凌, 陈支平.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6(2):115-119, 111.
[34]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M] //续修四库全书:第5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792-793.
[35]徐 珂.清稗类钞选:著述鉴赏[M].无 谷, 刘卓英, 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73.
[36]冯乐耘.谈谈对档案虫害的预防[J].档案学通讯, 1982(6):30-36, 47.
[37]王国强.中国古籍保护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3(8):74-77, 96.
[38]凯 泽.香港历史档案馆是如何控制虫害的[J].紫 藤, 译.机电兵船档案, 2004(3):7-8.
[39]应长兴, 林祖藻.古籍保护 继往开来[J].图书馆论坛, 1999(2): 80-82.
[40]李大东.天一阁藏书保护经验谈[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3 (1):52-54.
Shaking and Air-Drying Method in Chinese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The main reason for severe damage of existing China ancient books is lacking of effective protection.It is urgent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methods.The method of shaking and air-drying, which was inven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has functions in preventing from multi factors of damaging ancient books, i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based on drying in shade staticly.Shaking and air-drying method is useful in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nowdays, it is in accord with the basic principal of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and suitable for all kinds of collection units, and it could be applied to most of existing ancient books.The implementation of shaking and air-drying should follow relevant operations and notes.
Shaking and air-drying; Drying in shade; Book-basking;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Document protection
G256.1
A
王国强 男,1963年生,博士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图书馆学系主任,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重点学科图书馆学第一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专业研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图书馆学刊》副主编等,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史和古籍保护,已发表论文118篇,出版著作14部。
2016-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