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贤龙
建设高水平乡镇小康需聚焦“美丽五民”
柴贤龙
“十三五”时期,浙江要确保各地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最薄弱的是全省887个乡镇和27997个农村。作为浙江的“根”,乡镇农村是浙江最大的“人文经济资源”,也是浙江“草根经济”的温床。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得益于农村生产要素的激活和政府“无为而治”的制度优势,村镇经济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然而,乡村建设问题与困扰依然严峻。一是规划建设上,既有发展方向定位不足的问题,又有规划布局不合理和房屋建筑粗放修建问题;二是产业培育上,既有受生产要素影响制约发展问题,又有产业经济创新和市场主体培育不足问题;三是公共产品上,既有基础设施硬件滞后,又有公共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四是政策支持上,既有资源分散问题,又有长效机制缺乏问题。诸多问题,怎么办?2020年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明确坚定!那就是建成一个覆盖全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品质中高端、“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动融入由“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组成的“浙江大城市”的小康乡镇农村网络。
站在全省乡镇农村再次被推到改革发展前沿的新起点,以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行动为基础,引导不同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的乡镇农村聚焦特色,以“美丽五民”建设为抓手,政府引导,农民群众高度参与,不仅见效快,而且小康带动力强。
抓“美丽民宿”,建成万家民宿集群,壮大美丽经济。深化借鉴台湾民宿和德国、英国等地乡村“都市心灵故乡”建设经验,总结推广各地民宿发展经验,强化组织力量,提高顶层设计品味,推动建成万家民宿集群,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壮大“美丽经济”。
抓“美丽民居”,建成万家浙派民居,壮大百姓家业。深化村镇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治理,强化农村住房整治,加大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力度,大力建设下山脱贫安置用房,推动建成万家浙派民居,配套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带动农村消费,壮大乡镇百姓小康家业。
抓“美丽民企”,建成万家活力企业,壮大村镇产业。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呵护培育村镇各类市场主体,支持“个转企”,建成万家村镇活力企业,带动当地就业,壮大村镇产业基础。
抓“美丽民街”,建成万个特色街区,壮大公共服务。体现功能集中、业态创新、合理布局、绿色共享理念,设施和业态并重改造,建成万个承载乡愁乡音的特色“百姓街区”平台,满足群众日常商贸品质生活需要,带动繁荣村镇人气,壮大公共生产生活服务规模。
抓“美丽民治”,建成万个安全村镇,壮大法治基础。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建设乡镇农村大数据平台,探索智慧乡镇管理,创新综合执法改革,建成万个智慧安全村镇,带动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完善,壮大“法治浙江”基础。
根据中央精神、体现省委要求,立足引领新常态,在落实“美丽五民”建设上,初步设想可以研究以下政策创新措施。
围绕解决“钱”从哪里来,组建“浙江省乡镇小康投资基金”。整合现有各类村镇农村发展财政性支持资金,组建引领全省乡镇小康建设的百亿级投资母基金,委托第三方专业运作,借助推广应用PPP,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道,解决“钱”从哪里来。
围绕解决“地”从哪里来,研究出台农村“三权”改革措施。创新农村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改革措施,允许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维护进镇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集中土地资源,解决“地”从哪里来。
围绕解决“人才”从哪里来,研究出台“借智”与人才培养措施。积极发挥省级各类智库作用,保障规划设计顶层指导,推广王澍“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理念,推行建设标准规范应用。组织开展万名村干部培训、十万村民看世界、百万村民看中国、千万村民学文化行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解决技术与人才从哪里来。
围绕解决“产业”从哪里来,研究出台乡镇产业培育计划。针对各类乡镇,加大力度优化乡镇农村布局,树立乡镇农村即“经济资源”意识,分类引导发展。从组织保障上,既要形成“美丽五民”建设领导机制,又要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发展旅游、商贸和电商产业。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