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强
锁定新兴创新领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王祖强
锁定新兴创新领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浙江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大力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引入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高端人才、创业导师和新型企业家为主的新的市场主体,鼓励市场优胜劣汰,形成“好的更好,差的出清”的高效初创企业筛选培育机制,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如何让有竞争力的创业企业实现快速成长,如何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服务效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以及新的举措。
立足全国、放眼全球,广泛引进集聚创业资本与创新主体。以宽阔的视野吸引要素,并通过体制机制和政府管理创新,激发要素活力,使得各种资源要素深度融合。新的资源要素包括新的高端人才、创业项目、创业资本和创业创新主体。人才是能动的生产要素,一流人才的引进能带来一流的创新团队和一流的创业项目。要深入推进与各类中介机构、涉外机构、海外组织的合作,千方百计吸引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加入。政府、专业机构、投资机构的服务,最终都要围绕人才转。政府通过空间、租金、税收减免、创新券、购买园区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对创新创业者的精准化服务,促进高新企业、公共技术平台、研究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创业创新主体共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以众创空间为核心载体,实现创业企业批量生产。创业企业的不断涌现是高水平创业活动形成的基础。本轮创业浪潮下涌现了不同类型的创业人才,既有海归人员,也有大企业高管、科技创业人才以及大量的大学生。不同创业人才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差异化的服务需求、资源需求和政策需求,比如海归创业普遍存在融资难、不了解国内市场和相关政策等诸多问题,存在对国内创业环境“水土不服”的情况。而大学生往往是“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无支撑”。因此,创业孵化需要专业化,不仅服务精英创业,更要服务草根创业,突出实用性创新,针对不同类型创业者提供适宜的创业服务。
以市场力量为主导,推进创业企业优胜劣汰。“好的更好,差的出清”,新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各类创新创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起市场力量主导下的筛选机制、培育机制、淘汰机制和融化机制。对于创业企业能否进入孵化园区,能否获得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引入竞争性手段,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要充分尊重创业导师和投资人的专业性意见。对于创业企业的培育,要构建起资智融合常态机制,通过集聚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着力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在整合资源中的核心作用。
以亲清型政商关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动力。环境高于政策,制度大于技术。在新兴创新领域发展中,政府要有新的制度供给、要素供给和服务供给。要减少对市场的直接行政干预,重点放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上,着力为创业者提供好充足的阳光、雨露、空气和养分,让幼苗更好地产生光合作用。要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这篇文章,推动简政放权,改变以往“面对面、一对一”式的传统服务,将服务项目和服务窗口“搬到线上”,开发“O2O”云服务平台,采用“淘宝网”的理念,由政府来当“店小二”,通过线上和线下并举提升服务效能和用户体验。
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培育创业创新生态。目前,很多地方为了让创业者有良好的创业和工作环境,仍然采用贪大求洋的老思路和大拆大建的老方法,忽略了本区域内的产业背景和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实际上,根植性是一个创业创新生态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创业创新生态培育过程中,应秉承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理念,统筹考虑区域内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和产业融合,统筹存量空间、传承历史人文、尽量保存自然风貌,打造出一个“有机生长、高度融合”的创业创新环境,确保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教研部主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