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东
致力外贸供给侧补短板
张汉东
浙江外贸发展短板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滞后、进口贸易滞后、服务贸易滞后,需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口贸易、服务贸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重大发展理念。一直以来,浙江外贸努力抓好需求侧管理,积极拓市场,成效也很突出。在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浙江外贸如何行动是摆在浙江外贸面前的重大问题。
浙江外贸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桥梁纽带,是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匹配的重要渠道和关键环节,不仅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供给者。也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浙江外贸责任重大,重点要拉高标杆补短板,积极扩大有效供给,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浙江外贸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连续上台阶,“十二五”期末,全省货物贸易总额3474亿美元,其中出口2767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外贸大省的地位已经形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展望“十三五”,浙江外贸发展还有不少短板,面临不少问题,外贸发展的后劲不足、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三个滞后”:加工贸易滞后、进口贸易滞后、服务贸易滞后。浙江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浙江作为外贸大省,一般贸易占整个外贸出口的80%左右。总体来看,一般贸易对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利用国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效益高。但也应看到,加工贸易一直是浙江外贸的一条“短腿”。和一般贸易相比,浙江加工贸易整体规模不大,比重偏低,发展速度不快;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加工贸易商品比较集中,出口以轻纺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少。加工贸易占比较低,即便是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年份,也仅仅占全部外贸出口的25%左右,2015年来又重新下降到10.7%,加工贸易的下滑也是对外贸易总规模增速相对比较低迷的重要原因。如果浙江加工贸易占比能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外贸出口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浙江要积极做大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一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是要大力招商引资,一个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往往和该地区引进外资水平有很大关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企业主体结构;三是要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逐步改变单纯的以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向生产、仓储、转运并重的方式转化,将加工贸易同仓储转运业结合起来延长国内产业链。针对当前加工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生产加工集中在下游产品、中间产品配套能力差、加工贸易关联水平低的现实,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引导外资进入加工贸易的上游配套产业;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加工贸易料件生产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和信息支持的方式,来扶持省内配套企业的发展,增加省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以提高国产料件的技术含量和工艺质量。
近年来,与全国进口总额保持单一增长趋势不同,浙江省进口额呈“倒V”型态势,在2011年达到历史高点后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进口增速也由正转负。2012年,全省进口878.8亿美元(同比下降5.5%);2013年,全省进口870.4亿美元(同比下降1.0%);2014年,全省进口817.9亿美元(同比下降6.0%);2015年,全省进口707.5亿美元(同比下降13.4%)。30多年来,相比出口贸易规模,浙江进口贸易规模较小,历年来进口额几乎都不到出口额的一半。1986年到2015年,浙江的贸易顺差从8.9亿美元增加到2059.1亿美元,增长了231倍。
进口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浙江要实行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努力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优化进口结构,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资源产品、节能环保产品、适应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进口,支持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企业开展进口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加强进口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互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进口综合效益。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带动中小民营企业进口发展,推动出口型企业向进出口并重转型,培育壮大进口龙头企业,增强其对国内外的辐射力,形成若干有进口能力面向全国市场的龙头进口企业及专业集团队伍。以港口资源为优势,带动资源能源性商品进口。重点利用宁波、舟山港有利条件,选择一批条件好有经营资源性商品的龙头企业扩大对原油、成品油等资源、能源性商品进口,以带动煤炭、矿砂相关商品的进口发展,缓解浙江省资源贫乏难题。以提升消费质量为目的,发掘消费进口潜力。扩大进口促消费有助于国内、国外流通渠道的对接。扩大进口促消费的侧重点应放在食品、化妆品、服装、家具建材、家用电器、文体用品及高档奢侈品的进口上。以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为契机,规范跨境电商进口,在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机会增多,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有利于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展望“十三五”期间的浙江外贸,浙江服务贸易增速会持续超过货物贸易出口的增长,超过浙江GDP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无疑是国际贸易的重点战场。要顺应全球化服务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近年来,浙江文化产品进出口发展迅猛,产品主要集中在影视大片、表演演出、版权使用、国际会展等方面。我国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涉及金融、交通、现代物流等十二大领域。其中,交通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这四大类占据近90%的份额,主导着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除了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业以外,浙江还须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业、节能环保业等新兴业态的服务产业。
作者为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