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冯洁
供给侧改革:破冰与攻坚
——2016京都论坛专家观点综述
本刊记者/冯洁
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对于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出路的探索不断在深化。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供需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在4月23日-4月24日举行的2016京都论坛上,来自国家各经济研究部门的专家们就“十三五”开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破冰与攻坚进行了一场深度讨论,本刊对部分专家观点进行了综述,供读者参阅。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在增速放缓的同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显然,解决结构性矛盾是当务之急。当前,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是从这一深层次的矛盾入手寻求新动力。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创认为,“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应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郑京平提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在一系列发展新趋势和经济新结构之下。
“十三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环境依然严峻,企业和个体劳动者都将面临新的生存压力。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将显现几大新趋势: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产业将迈向中高端水平,三是民生跨入中高收入阶段。与之对应,新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形成。对此,郑京平解释,“从三次产业看,服务业将继续崛起。从三大收入看,居民收入占比也将继续上升,或将提高到65%,这也符合共享发展的理念精神。”
在新趋势和新结构的作用下,“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也将面临新旧动力转换,新的发展动力亟待激活。郑京平认为,目前需集中力量释放以下几大新动力:首先,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尤其是要推动金融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其次,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水平,是激活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第三,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不创新就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产业进入中高端水平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都将无法实现。第四,加快提升信息化水平。要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依托,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第五,要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第六,要积极发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的作用。第七,要充分发挥县际政府间竞争性模式的作用。在继续加强执政纪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在郑京平看来,新的发展环境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恰恰抓住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门,抓住了中国供给侧的短板,同时对过去扭曲的资源配置误区进行了拨乱反正,强化了投入产出意识。不过,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充分发挥好政府作用,又要防止其越俎代庖。政府必须要以全球化的视角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球化的眼光来优化资源配置,并统筹运用好财政和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需求侧管理齐抓并进。通过刺激需求将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从而带动供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
在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以提高潜在增长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眼于劳动参与率、生育率、人力资本、企业成本、全要素生产率,以达到提高潜在增长率的目的。
发达的服务业是推进结构转型升级、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建议对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度重视,第一次提出了“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还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关注产业结构变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一条重要通途。
国家发改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介绍,“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亮点,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2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迎来重要拐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之后三产占比不断提升,与二产的差距越拉越大,到了2015年服务业更是超过了50%,与此同时,服务业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二产和GDP增速。
夏杰长认为,我国正处在迈向服务经济时代的“窗口期”,并将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劳动就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将分别达到58.80%、46.91%和54.36%,服务业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开放有望迈出新步伐,再上一个新台阶,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可能达到872亿美元,服务贸易有望突破11000亿美元。这些数据变化,意味着“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期,离“服务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近,国民经济服务化的格局将初步形成。
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为经济结构升级带来新动力?夏杰长对此提出六大对策。第一,激励服务创新。鼓励制度创新,创新人才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完善容错机制;鼓励技术创新,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培育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推动“新经济”大发展。第二,推动跨界融合。鼓励“1+2+3”,即六次产业的发展;鼓励农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鼓励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服务化。第三,引导空间集聚。顺应集聚发展的趋势,鼓励服务业园区自然形成和有机成长。要在已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或者附近,建立起各种为其服务的公共平台,包括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咨询、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知识产权应用服务平台,集交易、物流、支付等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第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服务业企业专业化发展,推动优势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培育若干有特点、有品牌、有控制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第五,改善营商环境。建立自由公平竞争、科学适度监管的营商环境。第六,坚持双向开放。在开放型体制上实现较大突破:打破管制和垄断最为关键;积极推进服务业便利化改革;由政府生产服务走向民间生产政府购买;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着力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放宽服务贸易的准入和投资限制,实现服务要素在全国、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破除行政壁垒和画地为牢的桎梏,力争服务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无障碍流动和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在积极参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中做大现代服务业,培育服务业新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在众多改革领域中,进一步增加和完善金融供给无疑是整体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和完善金融组织、市场、产品、调控、治理等方面的供给,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刘向耘指出,当前,单纯的金融总量扩张已满足不了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的新环境下,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仍不高,金融结构仍不合理,满足不了经济转型的需要;金融产品与服务仍不够丰富,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金融监管体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体而言,推进金融要素供给侧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均衡的社会融资结构,满足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建立覆盖广泛的中小微金融组织,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的中小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建立一个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促进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
谈及当前金融如何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向耘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对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定向调控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能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功能;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构等;守住风险底线,为供给侧改革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