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珂永 黄慧琳
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强初探
汪珂永黄慧琳
阿坝州羌族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多的强调国家从政策和措施上给予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支持。但这些从本质上讲都属于他救,而作为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主体的羌族居民的作用——“自强”却有意无意的被忽略或淡化了。文化重建尤其需要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也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本文拟就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大胆的提出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或者自发的过程,主要应该靠“自强”的作用,而不能过多的依赖外界因素的促进——“他救”。
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自强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阿坝州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羌族世代居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文化,如羌绣、羌笛等等。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羌文化正面临着诸多选择性困境。本文拟就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略述己见。
对羌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深入挖掘,是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据调查和整理,具有羌族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有120多个,如何规范和整理如此众多的项目,是摆在眼前的重大问题。龙正印从体育项目的功能的角度将它们分为休闲娱乐类、技能类、竞技类、棋牌类、水上运动类和舞蹈类等6大类[1]。杨志强等人则将其分为竞技类、民俗节庆类、娱乐游戏类、传统舞蹈类、武术气功类及其它[2]。羌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罗列如下:
莎朗、推杆、斗鸡、摔跤、抱蛋、羊皮鼓舞、老鹰叼鸡、跳丧歌、举石、铠甲舞(又名克西格拉)、扭棍子、跳麻龙舞、跳鼓、扳手劲、爬树、踢毽、秋千、射击举石锁、仰卧抱杆起、翻五台三、跳背篓、抛鱼、观音秋、吆牛牛、梭杠、溜索、抓石子、撵趟子、大葬舞、五马跑四角、武术、丢窝窝、犇筋、打牛儿、打窝、逗瓜、翻械杠子、金骨牌、开当铺、爬天杆、拍球、拳下翻身、摔皮封、梭杠、吆牛牛、跳船、顶杆、气功、耍龙灯、兰干寿、射兽模[3]、打板儿、骑射、蹴鞠、弈棋、泛舟、角力、扭扁担、顶竿、跳拱、抽陀螺[4]。
由上可见,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繁多,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辉煌灿烂。但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上“5·12”汶川大地震对羌族地区带来的巨大破坏,羌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逐渐减少,一些体育项目则面临灭绝的危险,如“拳下翻身”、“仰卧抱杆起”、“挤干波”。更有些项目已经只有传说中的名称, 而没有人能描述运动项目活动方式,如“驾飞鼓”。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为此,国家对于保护羌族文化倍加关注,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如羊皮鼓舞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并拟定朱光亮、余国正、朱金龙为传承人;“推杆”已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且拟定王小荣和汪清寿为传承人。但这些都属于外界因素促推的“他救”。而作为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主体的羌族居民的作用——自强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或淡化了。事实上,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羌族居民自身民族自觉意识——即“自强”的缺失,它是决定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生命力的关键。
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羌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已经成为羌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革和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这门古老的无文字记载的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尤其是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羌族人民也在为摆脱贫困向小康社会踏出坚实的步伐,年轻一代走出山寨、进入现代都市的欲望的膨胀,代代相传的文化代沟已经显而易见。羌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物质载体日益减少,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正逐步受到巨大的冲击,再加之“5·12汶川地震” 使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所依赖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可谓是“雪上加霜”。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一个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阿坝州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如下:
2.1他族文化同化的影响
在“5·12”汶川地震之前已经出现了诸多影响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他族文化同化的问题。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推动者,任何一种文化的传继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羌族居民是羌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中最为积极的因素,羌族居民对于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他们在意识上的缺位现象却现实存在。
2.1.1羌族居民对羌族民间传统体育缺乏内部认识。在羌族居住地,羌族民间传统体育并没有作为一种体育的形式被认同、接受,而其参与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宗教情感(增加节日气氛等等);参加这些活动于他们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并没有作为一种“文化”被有意识地认同、接受[7]。因此,当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体育文化受到挑战时,羌族居民并没有产生危机感;
2.1.2羌族居民观念现代化的趋同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对外的交流增多,羌族居民的传统观念已经受到冲击和影响,甚至出现了轻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
2.1.3羌民众自发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较低、参与动机以娱乐为主两方面[2]。据调查,目前羌民众平均每年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次数较少,仅为8次,其中随意进行的活动次数较多。由此可见,羌民众自发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应该与羌民众自身缺乏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认识有关。影响参加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1.4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之情,出现代际传递危机。羌族地区传统的体力劳动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改变,农村青壮年人大量外出务工,少数留在本地的人也被卷入旅游开发的浪潮,逐渐脱离了本土身份,造成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主体的缺失。同时,面对现代物质文化的诱导,对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失去了兴趣,致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出现了代际传递的危机。对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无形又不可避免的阻隔。
2.2传承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虽然国家和地方对列入非遗项目的推杆和羊皮鼓舞都分别拟定了传承人,并明确了传承人的工作职责、传习时间、收徒传艺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管理机制、经费不足、羌民众原始居民逐渐散失等原因,大部分传承人并未能很好地履行相应的职责。况且,拟定的传承人毕竟人数有限,对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乃属杯水车薪。
2.3缺乏专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民间组织
“民间文化组织与民间文化原本具有天然的联系,加上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以当地文化组织参与保护当地的文化,这种地缘优势与具有亲和力的人际关系,加上亲切的地方语言,使它不仅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会获得当地民间艺人和当地民众的响应和配合”[8]。“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州成立了各种羌族文化研究学会,如“四川省羌学会”、“羌学研究”、“茂县乡村发展协会”等,这些学会主要着重于大范围地研究羌族文化,专注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业协会寥寥无几。
2.4“5·12”地震及灾后重建加剧了羌族文化的同质化趋势
“5·12”汶川地震的突发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断裂,地震造成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所依赖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其传承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同时,饱受社会巨大变迁冲击的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还不得不面临更多异质文化进入所带来的影响,地震后涌入受灾后的羌族聚居区的外来者日益增多,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羌族文化的同质化趋势,而这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性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
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或者自发的过程,主要应该靠自强的作用,而不能过多的依赖外界因素的促进——“他救”。这里所指的自然传承亦即通过调动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主体——羌族居民在传承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传承主体精神层面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延展,如此羌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激发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自我传承的活力及自我完善的动力,在不断提升自身存续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3.1理性筛选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这是调动阿坝州羌族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以为,筛选应遵循如下原则:
3.1.1民族性。突出“羌”这一民族所独有的特色。与其他少数民族相近或相似的则不应入选。
3.1.2地域性。阿坝州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依此地形而产生的一些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有利于提高游客的兴趣点,可以合理地开发其商业价值,如“溜索”等。
3.1.3传统性原则。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羌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一些反映羌族传统民间文化的项目应予以保护和传承,如席步蹴是在有威望的老人故去时跳的舞蹈,表达了居民对故去老人的尊崇和敬仰,应将之传承下去。
3.1.4“适者生存”原则。对于适应现代羌民生活方式的体育项目应加以保护和传承。反应古代军事活动的体育项目可以展现羌族先辈为保卫家园的英勇骁战,能够提高羌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内聚力,应予以大力挖掘、保护和传承。
谈及唐诗,不可回避的那个人,一定是衣摆飘飘、浑身散发着仙气的李白。网上曾有人调侃道:如果李白没有出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人们一致认为:后果很严重。首先是小学生写作文会痛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经典掌故。当然还有更要紧的——如果没有擅写“印象中国”的李白,谁还知道庐山的瀑布、黄河的水,谁还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李白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极尽夸张之能事,把根本不可能的事物说得跟真事儿似的!我们非但不反感他爱“咋呼”,反而对他“爱不释手”,谁让他那么浪漫呢!
3.2增强本民族对内在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多数羌族民众认为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很“土”。汶川大地震后,各级政府对羌族体育文化保护的宣传、专家学者走家串户的调研,使得羌族居民“土”的观念有所改变,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另外,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大部分羌族民众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理解仅限于竞技类活动[9],今后,除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保护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普及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层面,使羌民产生民族自豪感,在传承上做到形神兼备。
3.3重塑羌族居民健康生活的理念
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寓劳动于欢乐,劳动之余,大家载歌载舞,既愉悦了身心,又强壮了身体,在无形中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介入,载歌载舞的传统逐渐被看电视、打麻将等娱乐方式所取代。应引导羌族居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原生土壤。
3.4充分调动羌族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自然传承
从文化的本质而言,其传承应该是一个自然或自发的过程,任何外界的影响都是有限的,都不能发挥长效作用。只有实现“传者”和“承者”的自然传承,才能逐渐提升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存续能力,进而形成自我传承的活力和自我完善的动力[7]。要调动羌族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合理开发羌族传统体育的商业价值。只有使他们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3.5充分发挥传承人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3.5.2传承人须制定具体的项目传承计划和目标任务,传承时间上达到“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每年须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州内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活动”的要求。
3.5.3传承人应不断钻研,积极到高校或相关科研院所进行深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3.5.4鼓励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大胆创新。只有创新,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永葆活力,才有不断发展的动力,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6增强年轻一代的羌族传统文化意识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年轻一代失去了原滋原味的羌文化熏染,民族文化底蕴在其身上尚未形成定式,本民族的文化意识较为薄弱。外来文化的崇尚更加削弱了其羌文化意识。提倡年轻人应该“三会三有”:“三会”即会唱一首羌族民歌,会跳一段羌族萨朗,会讲一个羌族故事;“三有”则为拥有一套羌族服装,拥有一个羌语名字,拥有一个羌文化博客[10]。
3.7组建并支持专注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中,除了拟定的传承人之外,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和行业协会。由于他们本身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较高,他们在民间往往享有一定的声望,具有一定的信服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由他们组成专业的演出队伍,定期在居民定居区进行表演,培养居民的兴趣,吸引新生力量;既可以弘扬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又可以增强羌族居民的民族自豪感,间接地唤起羌族居民的民族自觉意识。
3.8通过举办“牛王会”“羌历年”等大型活动增强民族内聚力
羌族传统体育与羌族民俗节庆有着紧密联系:民俗节庆为羌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展示空间,为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构建了平台,而羌族传统体育为民俗节庆装点了盛装。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既是展现一个民族生命活力的一个窗口,也是提高本民族居民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内聚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通过参加“牛王会”“羌历年”,羌族居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作为“羌族”这个独一无二的民族的归属感,继而激发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1] 龙正印.羌族体育文化特征及其传承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1(8).
[2] 杨志强,陈家明.四川羌族聚居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4).
[3] 黄山鹰.汶川地震后桃坪羌寨羌族传统体育调查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
[4] 黑生林.羌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初探[J].才智,2011(15).
[5] 国务院办公厅.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发第526号)[EB/OL]. [2008-6-4].http://www.gov.cn.
[6]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发200831 号)[EB/OL].[2008-9-24].http://www.gov.cn.
[7] 王洪坤,韩玉姬.涅槃与重生——地震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选择性重构[J].搏击(武术科学),2012(6).
[8] 张笃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M]//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 龙正印. 羌族体育文化重建结果调查与重整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3).
[10] 郭肖杰,武林丽.用活人的传承保护羌文化[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11-17.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结题文章(项目编号:14DFWH012)。
汪珂永(1985.9-),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讲师,四川工商学院;
黄慧琳(1985.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四川音乐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