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田径文化的缺失与唤醒

2016-02-12 20:45:56薛宇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田径校园体育

薛宇



浅谈高校校园田径文化的缺失与唤醒

薛宇

通过对目前高校校园田径运动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田径课已经被边缘化,田径运动竞赛发展缓慢,田径业余训练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校园田径文化发展缺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境地,必须在田径文化意识、田径文化个性、田径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方面进行唤醒。只有对田径文化进行再认识才可能存进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

高校;田径文化;缺失;唤醒

1.关于田径文化

田径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之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运动项目。在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的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上即为比赛项目。田径运动以其特有的锻炼功能和灵活的活动方式成为最为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形式。直至今日,在现代体育运动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中,田径运动依然被称为“运动之母”,这与其固有的体育运动特点和形式以及悠久的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古希腊有这样一段名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这镌刻在阿尔菲斯河岸古老峭壁上充满哲理的美丽词句,既生动地记载着人类最古老的活动方式,也抒发着人们对田径运动的美好憧憬与无限崇尚[1]。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2]。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活动,体育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特殊方面。

田径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形式是可以得到证明的。从田径运动的起源可知,田径运动是伴随着早期人类自身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全过程。早期的田径运动也可被视为“生命之父”。从“生命之父”到“运动之母”,从“维持生活、延续生命而不断累积的生存本领”,到“更高、更快、更强”,田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3]。我们在这里谈的田径文化是依靠田径运动本身或者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种文化信号的综合,不单单指得是田径运动的活动方式或者活动内容。田径文化是由来已久,可以被传播、发扬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

田径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虽然清晰。但对于田径文化的描述,解释较少,也鲜有对我国田径文化较为深入的剖析,或许因为田径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呈现出“流动性”而难以界定。田径文化是人类生存进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它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4]其定义是指在田径运动形成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田径有关的物质表现形式等多层面、多维度产生影响的总和。田径文化的精髓分为原始层面和现代层面,前者追溯为“生存、生活、生命”,后者诠释为“更高、更快、更强”。[3]校园田径文化之于田径文化是更下位的概念和形态,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包括体育文化的范畴,又含有校园文化的特点,即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有需要有学生的社会活动为链接。也就是寓于体育活动之下的文化表现形式。田径运动是人类对自身所创造的一种文化,也是创造健康的文化[5]。

2.田径文化在校园的现状

高校作为强制性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阶段,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鉴于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特征和实施现状,高校的体育教育往往需要弥补中学体育教育的不足。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多数高校的田径教育依然都是在延续中学基本形式,并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从高校体育课程使用的教材上就能明显的看到这一点,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以技术教学作为田径内容的重点,一个高抬腿从小学做到大学,一个铅球从中学推到大学,虽然内容形式有了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学习内容已经远远被学生所厌倦,教学方式被学生所熟知产生不了兴趣。考核的办法也是以技术的好坏或者达标的高低进行评定,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进步的程度和学习产生的锻炼效果。至此的结果就不难想象高校目前的田径运动发展处于一种什么境地。在高校,田径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要通过自发参与田径活动,积极推广田径的健身效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田径健身活动、田径业余训练、田径运动竞赛、田径知识普及等方面有所发展。事以愿违,目前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已经边缘化,没有多少参与的群体,能选择的健身项目也比较少,田径业余训练面临无人参与,无法开展的局面,田径运动竞赛的规模在缩小,参与人数在下降,项目设置出现了耐力项目的缺失,冬季越野赛形式的竞赛已经难得一见。田径师资力量出现转行和流失,田径在高校的发展相比较其他新兴的体育项目已严重滞后。校园体育文化中已经很少有田径文化的身影,最多也就是在田径运动会上,田径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所体现,其他的时间,已经难觅其踪。

3.校园田径文化缺失的表征

3.1校园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

文化一定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体育文化也就是人参与体育活动并展现其思维、精神的活动过程。任何文化的发展与提高是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像巴西的“足球文化”、中国的“乒乓球文化”、北美的“冰球文化”一样,广泛的群众基础才是形成良好文化基石。田径在我国的发展还是处在相对较弱的地位,所以,田径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高校田径运动目前被边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人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把田径课或者田径活动作为选择的最后形式了,校园田径文化的缺失是田径运动发展最直接的阻力。

3.1.1田径课程边缘化态势

田径运动本来就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个主体的项目,尤其是在20世纪时代的学校,以田径为代表的体育活动形式成为校园体育活动主要形式,形成了那个时代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当下,受到多种文化信息的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校园体育活动的总体趋势出现的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受到经济发展和和会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产生了体育活动价值取向、娱乐习惯、体育消费的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前提下,校园田径运动已经出现被逐步边缘化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娱乐形式更强,健身目标更明确,活动形式更丰富的一些体育项目作为体育锻炼的活动选择。虽然我们的体育教材田径运动的内容还占有大量的部分,但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田径运动已经离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背道而驰,田径选项课在许多高校面临很尴尬的局面,要么没有人选或者选择的人数太少无法开课,要么勉强开课,课程开展又处于一种很难执行的局面。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下滑,对于一般性的素质要求都感到很吃力或者难以完成,加之田径相对枯燥辛苦,学生上课时表现得学习状态远不如其他体育项目。在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田径运动在体育课中被大量删除直至消亡,学校田径运动会规模越来越小,冬季越野赛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少。当前在高校出现了“取消田径课,改用其它项目的素质练习来代替田径课的观点”。[6]低估了田径运动的教育及锻炼价值,没有对田径运动的内涵清楚地了解,以至于出现了其他的体育项目可以代替田径运动的声音,大量的新兴的体育项目走进课堂,但这并没有解决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的趋势。

3.1.2田径竞赛发展缓慢

虽然多数高校校园里还保留着传统的田径运动会,但多数高校的田径运动会举办规模和学生参与比赛的状况并不乐观,从场面上看看似规模空前,气氛盎然,但这只是在场面上的 “大”,真正的田径竞赛内容、参与程度、竞赛成绩、观众气氛等往往不及过去。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层对田径运动对学生的健身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只注重运动竞赛的形式,不在乎运动竞赛在推动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作用,往往是开闭幕式隆重大气,而运动会比赛中关注不够的现象;只关注学生竞赛的成绩,不关注学生参与业余田径训练的状况,田径运动发展仅仅以取得了多少奖牌和好成绩论断,而不以田径运动竞赛的整体参与状况和田径竞赛水平进行评价;放大了田径运动意外事件的负面影响,没有看到这些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以至于一部分学校出现了在田径运动会上取消能反映学生心肺机能水平的长距离耐力项目,直接的原因就是害怕出现意外事故,这种回避的态度也是阻碍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一个原因。纵观高校田径运动竞赛发展的各个方面,校园田径运动竞赛已经处在一个逐步衰落的困境里。

3.1.3田径业余训练需要重视

在国外,高校是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阵地,许多著名的田径选手都是在高校的俱乐部进行的训练,并以此走向职业运动员的道路。在我国,高校田径训练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以单独招生和体育特长生为主,真正的统招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田径训练并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例子的确实很少的。由于田径训练枯燥、辛苦,加上身体素质基础要求较高,普通大学生能来参加训练的人很少,通过训练能达到一定成绩的会更少。高校田径训练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在制度、管理、机制、保障、人才、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相比起一些集体项目的发展,田径运动在高校发展处于一个劣势地位。

3.2对田径文化的认同感还待提高

在传统的理解里,田径就是体育,田径项目就是体育项目的代名词,好多人还有这样的认识,体育就是“跑圈圈”、“扔铅球”、“一二一”,甚至是在我们高校里面还有很多歧视体育人的现象,体育还没有作为学校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还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位置。群众对田径概念、内涵、价值意义、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田径项目的普及程度还没有达到与其他项目一致的程度。衡量一项运动的普及程度指标有很多,其中社会认可度是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一项体育运动才能蓬勃发展,继而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最终实现竞技成绩的突破,反过来推动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良性循环[3]。田径运动在我国社会认同感较低的另一个表征在于后备人才的萎缩。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绝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接受专业的体育锻炼[7]。 田径项目在我国社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其它新型体育项目的传播和兴起而导致了受众的分流,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对田径文化精髓的忽视和遗忘[3]。

4.校园田径文化唤醒的途径

田径运动思想文化既是对田径实践本质的追问,又是对其实践理想的追求,是田径文化的灵魂,主宰着国家田径发展的方向。田径思想的演变是其发展史的核心,因为人的田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文化由心而来。在古希腊奥运史上,斯巴达产金牌,雅典出思想,前者的数量已被遗忘,而后者的思想却永存。[8]田径运动文化价值远不止于在追求锦标的数量上,而是在努力付出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公平、正义、精神等方面。校园田径文化相对于田径文化的范围会小很多,但在一些方面又会有新的发展特征,校园体育文化引导者校园体育的发展。那么,高校校园田径文化的发展就会对校园田径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4.1唤醒校园田径文化意识

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同,在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在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最终保留下来并不是很多。19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竞技项目纷纷登陆中国,但是经过文化洗礼,最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项目屈指可数。在苛刻的文化选择中,中国只选择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9]。田径从一开始其价值就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至此田径文化一直以来就似乎是在夹缝中生存并艰难的取得发展。意识是对认识的认识,文化是群体的认识,因此文化意识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认识容易意识难,难就难在意识是对已有认识的反省和反映。因此,唤醒我国田径文化的文化意识不仅要反省田径文化深厚的内涵,而且还要唤醒群体意识对我国田径文化的反映。[3]校园田径文化意识是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一个方面,这种文化意识将最终决定该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内容,校园田径文化意识就是要使田径运动为广大学生服务,向学生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健身手段和生活方式,给广大学生提供一种文化选择。

4.2塑造校园田径文化个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文化共性和个性共同决定的,共性决定发展的整体方向,个性决定发展的特点。田径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在被接受的开始就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碰撞和融合,在变化中求得发展,中国田径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势必需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从而获取更多的空间。众所周知,我们在一些田径项目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就反映出中国田径文化的个性特色。校园田径文化更重要的任务是以田径作为载体传播发扬田径运动精神,推广田径运动的价值,促使更多的学生回归田径运动,在田径运动中获取健康,愉悦身心。

4.3唤醒校园田径文化价值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田径文化在校园的发展就是彰显其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高校是开展田径运动最为集中的地方,学生在学校校园里直接进行田径文化的教育,田径文化的传播伴随着教育实施过程,但目前,高校田径文化传播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是一种文化选择的结果,大众对田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就会产生这种结果。对于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体育项目,大众并不认为他的价值会比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高,也就是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田径文化在高校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传播,其文化价值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更谈不上发扬和推广传播了。

4.4唤醒校园田径文化内涵

田径文化的内涵丰富和深厚,“生存、生活、生命”是其历史本源,“更快、更高、更强”则是其时代延伸[3]。没有内涵的文化是站不住脚的,田径文化的内涵也就决定了其发展的空间和延续性,校园田径文化是田径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符合田径文化的大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涵,校园作为田径运动的发展场所,展现的文化层面也是有别于具体田径竞技运动项目。校园田径文化是要在突出田径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提供给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并能够展现田径文化的内在动力,促进田径运动的发展。

5.结语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体育项目,田径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是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对这种文化价值的认识如果不够,将导致田径运动发展滞后,具体反应在学校就是参与群体的的流失,反映在民间就是大众对田径运动有偏见,没有充分认识其价值和作用,反映在运动竞技上就会出现运动水平较低。一个运动项目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会失去方向、自信息和动力,田径运动的发展如果没有田径文化的引导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我国田径运动开展的中心地带就在高校,高校校园田径文化对学校的田径运动发展又能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说,校园田径文化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田径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校园田径文化既是田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高校发展田径运动,需要构建属于自身的田径文化,需要在文化个性上突出特色,需要在文化选择上体现价值,需要在文化内涵上发扬光大。

[1] 王霞,蒋国勤.文化的视角:田径运动的回归[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391-392.

[2] 佚名.文化的概念[EB/OL],http://baike.so.com/doc/5366095-5601798.html

[3] 郝家春,董顺波. 我国田径文化的缺失与唤醒——从刘翔现象谈起[J].体育学刊,2012,19(2):35-29.

[4]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26-227.

[5] 陈景新.论田径运动的文化价值与生活价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221-225.

[6] 杨玉霞.对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 学术交流,2012(S1):224-226.

[7] 刘志民.上海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论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54-55.

[8] 臧德喜.田径文化的构建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49-51.

[9] 卢元镇.中国文化对篮球运动的选择、认同与变异[J]. 体育文化导刊,2008(4):21-23.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陕西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的困境与改善途径研究”(项目编号:SGH13100)。

薛宇(1978.2-),男,汉族,陕西宜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民俗体育,副教授,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1.019

猜你喜欢
田径校园体育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