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务业就业变动态势与特征分析*

2016-02-12 19:32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10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比重弹性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研究探索

浙江服务业就业变动态势与特征分析*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利用就业增长率、就业份额、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考察浙江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就业效应与特征,利用趋势预测法推算浙江未来五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及占比。分析发现,服务业发展对就业总体呈正“吸入”效应,服务业就业的行业分化和异质特征明显,差别化施策、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可大量吸纳高层次人才、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改善就业质量。

服务业就业变动;态势与特征

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远高于制造业和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就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国内有研究指出,近几年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有下降趋势,如何在增速换挡期继续担当就业稳定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浙江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服务业,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那么浙江服务业的就业容量、吸纳能力究竟如何?就业增长点在哪些行业?未来有多大的就业潜力和空间?本文采用就业增长率、就业份额、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1985-2015年浙江服务业就业变动态势和特征进行考察分析。

一、总体变动态势

1.服务业就业规模和份额持续上升,产业转移与一般规律相吻合

30年来,浙江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超越第二产业,约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2015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21347亿元,比1985年增长31.3倍,年均增长12.3%;占GDP的49.8%,比重比1985年上升25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劳动就业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从1985年的310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437万人,30年增加1127万人,增长3.6倍,年均增长5.2%;同期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减少781万人,以年均下降3.1%的速度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增加1069万人,年均增长3.0%。从就业份额看,1985-201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从13.4%提高至38.5%,而同期第一产业从54.9%下降至13.2%,第二产业从31.7%升至48.3%。

从历年各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和就业份额看:一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体呈增长态势,其就业比重也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基本呈下降态势,其比重也相应呈下降态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呈近似横“S”型正负交替增长态势,其比重也经历了“升-降-再升-再降”的波动。二是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快于第二产业,对新增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三次就业结构从之前的“一、二、三”型逐渐转变至2001年的“二、一、三”型,2002年进一步转变为“二、三、一”型。三是2000-2011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比第三产业就业增长更为快速,其就业比重的提升也快于第三产业。四是2011年之后,随着工业经济从两位数的高增长回落到一位数的中速增长,特别是企业“机器换人”力度加大,第二产业就业呈负增长态势,其就业比重相应有所回落,而第三产业就业继续平稳增长,就业比重稳步上升。

上述就业特点与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87年、1998年和2014年。1987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7.4%,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使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199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新的动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到达47.9%,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实现了“三、二、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产出结构的升级对就业结构具有牵动作用,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种转移与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和克拉克描述的劳动力要素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转型升级需要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浙江省“二、三、一”的就业格局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呈阶段性波动,近几年就业弹性在第二产业走低的情况下总体回升

为进一步考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数量关系,对1986-2015年就业弹性系数进行测算。测算发现,30年来,浙江省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呈现波动起伏,但大体表现为就业“吸入”效应。为消除随机因素的干扰,利用平均移动法对就业弹性系数进行滤波处理,更好地反映就业弹性的长期趋势。滤波处理后发现,2000年前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于第二产业,但在波动中呈回落态势;2000年后波动幅度较小且就业弹性小于第二产业;2011年后就业弹性又开始大于第二产业(2011年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明显走低,由正转负)。分阶段看,“七五”期间服务业就业弹性均值最高(1.07),其中1990年达1.98;“八五”期间均值降至0.32;“九五”期间均值回升至0.56,其中2000年达1.76;“十五”期间均值降至0.26;“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均分别为0.42和0.3;2015年回升至0.46。可见,尽管随着服务业内部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逐步转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存在回落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趋小,但近几年回落幅度小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随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机器换人”“三改一拆”、淘汰落后产能和“低小散”企业和作坊等已出现劳动力“挤出”现象,而第三产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吸入”效应。

3.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协同提升,还存在待挖掘的就业空间

30年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基本呈协同上升态势,但就业结构的变动比经济产出结构的变化相对延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85年的24.8%上升到2015年49.8%,于1987年超过第一产业,2014年超过第二产业;与此同时,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增加,从1985年的13.4%上升到2015年的38.5%,于2002年才超过第一产业,2015年占比低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11.3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考察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历年来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测算。测算发现,浙江服务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呈负值,存在劳动力就业空余,不同时段偏离度呈波浪起伏,1985年偏离度为-11.4,以后负偏离逐年扩大,至1992年负偏离最大(-15.3),之后负偏离逐年缩小,在1999年负偏离最小(-5.1),2000年后又逐步扩大,2011年后基本稳定在-11左右(而第二产业2011年后呈正偏离态,即就业趋于饱和)。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浙江服务业大于1,劳动密集度总体较低,尚有吸纳就业的空间,说明扩大规模可带来就业的增长。2000年之前,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上走低,但2000年之后企稳回升,在1.25左右且高于第二产业,2010年之后回升到1.3左右,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2000年后逐年走低,2010年之后连续小于1。显然,浙江服务业还存在待挖掘的就业空间。

4.浙江服务业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几年服务业对全省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挖掘其就业潜力,还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1985-201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估计,浙江服务业就业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多吸纳约44万人就业(回归模型的R2=0.950,t值和F值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若浙江服务业就业结构达到50%的水平,那么将会创造约500万个就业机会,这对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一项研究采用了简单趋势法预测全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夏杰长,2015),本文借鉴该预测方法对浙江省“十三五”时期全社会及服务业就业人数进行推算。总的思路:先预测GDP及服务业增加值,再利用就业弹性系数来推算全社会和服务业就业数据。考虑到美国、德国、日本发达国家就业弹性并不一定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下降或停滞的现象(2012年美国服务业就业弹性回升到0.47,德国回升到0.97),同时考虑服务业资本密集化和知识密集度加深的事实,采取比较保守的意见,假设2015年后,浙江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整个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065。由此推算出2016-2020年全社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及新增就业人数。到2020年,浙江服务业就业人数至少可达1633万人,就业比重约为42.7%(此结果是建立在服务业就业弹性保持十二五时期均值的推算,引用时需注意前提条件)。

二、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就业特征

1.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份额还不高,但就业增速快于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细分行业看,近5年各行业的就业份额变动不大。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就业比重居前四的格局没有变,但这些行业的就业增速较缓,住宿餐饮业为负增长;而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比重不高但增速较快。从近5年各行业就业平均增速看,居前四的行业分别是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租赁与商业服务、金融和房地产业。其中,2015年就业增速居前四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这些行业的就业比重也相应有所提高,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增速高达29.1%;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业的增速虽低于上述行业但高于服务业整体水平,就业比重有所提高;而住宿餐饮、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增速为负,比重也比2014年有所下降。

2.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三大行业仍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

从近5年各行业的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各年的结构偏离度基本为负值且远离平衡态,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远大于1,意味着这些行业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与此相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的各年结构偏离度基本为正且远离平衡态,意味着这些行业劳动力存在移出的压力。

3.房地产、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的就业吸纳力较强

从就业弹性系数看,可分为三个层次:处于第一层次的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2011-2015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分别达1.8和1.4;第二层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弹性在0.7以上;第三层次是批发零售等其他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很低,在0.3以下。这表明,随着增加值的增长,对就业带动力最强的行业是房地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11-2012年吸纳劳动力不足,但2012年之后吸纳劳动力逐年增强。

4.教育、卫生、金融、科研、信息软件和技术、文化等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力较强

从浙江服务业单位吸纳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八成以上分布在教育、卫生、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五大行业,分别占34.9%、22.4%、11.2%、6.7% 和5.6%,在全省城镇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中,上述五个行业吸纳的专业技术人才逾五成。从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占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有六个行业占比超过40%,分别为卫生(77.5%)、教育(74.5%)、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业(63.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9.8%)、文化体育娱乐业(44.5%)和金融业(40.2%)。

显然,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与之匹配。近几年来,正是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浙江服务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

力。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及文化程度占比为29.5%,比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占比和提高幅度均远高于第二产业(8.7%,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软件和技术、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分别为67.4%、74.7%和32.2%,比2010年提高7.3、5.6和6.3个百分点,占比和提高幅度远高于交通运输(13.8%、4.4个百分点)和住宿餐饮(7.7%、2.2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渗透,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也有所增强,2015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为17.5%,比2010年提高5.8个百分点。可见,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利于解决浙江以及全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论与启示

1.增速换挡期服务业发展对就业呈正“吸入”效应,这种正效应与浙江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有关。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服务业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招之一,大力发展七大万亿产业,涉及到信息、健康、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强对商贸、金融、物流、信息、科技、旅游、文化、房地产、社区、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等11个重点行业的培育,加强对服务业强县(市、区)的试点培育,积极创建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引领服务业发展,有力支撑和带动了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增效升级,进而带动了服务业就业的稳定增长。从前面分析可知,即使近几年在工业部门出现劳动力“挤出”,服务业仍保持着稳定的就业“吸入”效应。而且,服务业发展对就业的正向影响还可能进一步提升,从静态看,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不大,吸纳劳动力仍有余地;从动态调整看,浙江服务业增加值与就业协同增长,但劳动力产业转移仍较缓慢,就业结构偏离有改善的空间。

2.近几年浙江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没有减弱,与内部结构的优化相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运输仓储、居民服务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就业多,但就业增速放缓,就业趋于饱和;而信息传输软件技术、金融、房地产、科研、卫生等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比重不高,但就业增速较快,就业空间大且对高技术人才和大学生吸纳力大。

3.服务业就业空间和潜力仍很大。从前面较保守预测可知,到2020年,浙江服务业就业比重至少可达42.7%,2016-2020年服务业新增就业至少可达196万人,远高于全省从业人员新增数量,此预测是建立在就业弹性只保持在0.3的基础上,若就业弹性能维持2015年的0.46,“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新增就业可达300万人以上。

提高浙江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再下功夫:首先,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继续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推动信息传输软件技术、金融、房地产、科研、卫生等行业发展。这些行业就业潜力和就业弹性相对较大,对高素质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力,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改善就业质量,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优化。其次,继续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形成公平、透明的准入政策,促进市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为行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的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提升劳动力素质,使之适应产业创新。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二胎政策放开后,教育需求将大幅增长,加强基础教育势在必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优化就业结构。

[1]夏杰长.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服务业特征与趋势研究,学习与探索,2015(7):83-83.

[2]史忠良主编.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赵履宽,杨体仁,姚先国,王建新.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课题负责人:王美福 黄洪琳

课题组成员:傅吉青 黄洪琳

罗 斌 何春燕

执题组成笔:黄洪琳 黄洪琳

(责任编辑:牛域宁)

注:*本文系国家统计局课题《增速换档期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的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比重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