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垚
苏南调研印象三则
许垚
苏南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市场化水平不能以政府作用的强弱作为标准,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地方政府强势作用不能限制市场的充分作用
江苏GDP去年增长8.5%,今年一季度增长8.3%。作为7万亿元经济体量的大省,为啥增速还这么快?江苏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第一,其诀窍在哪里?苏南模式的“强势政府”如何与市场化竞争保持共振?怀着这些好奇心,笔者随调研组赴苏州、无锡、昆山、江阴调研,现将一些直观感受记述如下。
苏北经济增速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和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与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相反,江苏平原面积占全省的70%以上,比例居于全国各省首位,发展纵深广阔,近年来江苏大力实施苏北振兴、苏中崛起工程,“十二五”期间苏北地区(含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和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977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元)提高到2015年的5512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27元)。今年一季度苏北工业投资已超过苏南,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对全省贡献率接近50%,连淮扬镇铁路、连云港航道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推动淮海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并嫁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强化连云港、徐州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始区域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持作用。而浙江显然没有这样的“体质”条件,作为后发地区的衢州、丽水都属于重点生态保护区,不适合高强度大规模开发。
从经济增速看,苏南近年来同样进入了“新常态”。以苏南“领头羊”苏州为例,2013年结束过去连续长达16年的两位数增长,到2015年增长7.5%,今年下行压力不减,1-4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出口下降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而居于苏南第二把交椅的无锡,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更为明显,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今年1-4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6%、投资增长5.6%、出口下降7.9%、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作为14500亿元体量的苏州、8500亿元体量的无锡,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速的“自然回落”;昆山这样的地方开发强度已经超过30%,发展空间约束日趋紧迫。
今年以来苏南房地产对稳增长的贡献较大。苏南以实业著称,而房地产的支撑同样不容小觑,一季度苏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7.3%,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75.1%,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全市一季度税收增量的75%。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州诚品书店,由台湾引进,看似做书店,实则是以文化综合体出现的一种房地产模式,诚品苏州项目最先面世的是诚品居所,房价最低40000元/平方米,这对于浙江处置大量的商业地产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诚品书店已经成为苏州一张新的文化生活名片。
高端“实战类”人才招引力度大。与苏南同志座谈中,动辄千人计划、诺奖获得者,而且主要是着力于招引实战应用类人才,这实际上也与江苏特别强调“四个对接”(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的导向相一致。江苏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占全国的1/3,苏州“国千”累计达到18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07人,居全国城市首位。苏州工业园区提出“服务比政策更重要”,强调的是“一名千人计划专家,引来一批专业人才、带来一批高端技术、形成一套管理经验”的“雁阵效应”。“国千计划”获得者、苏州晶湛半导体总裁程凯离开了生活十年的欧洲,园区为他提供从启动资金到小孩读书一条龙“全、专、快”服务,归国两年后就在世界上首次将200毫米硅衬底上氮化镓高压电力电子材料实现产业化生产。在无锡,当地全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了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博士落户无锡新区与无锡点亮科技合作投资设立博弈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携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米歇尔合作建立“哈特穆特·米歇尔”生物医药研究院。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大、占比高、投资增速快。2015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超过6万亿元,较2010年翻一番,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40.1%,而苏州这一比重高达46%,无锡为45%。在苏南投资增速放慢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一马当先,以苏州为例,今年1-4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3.9%,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达26%,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投资分别增长72%、70.5%和26.4%。
创新平台气度非凡。上个世纪末开始苏南人抓住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最为突出的是建立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近年来这些园区已经成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载体。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3家、综合保税区7家、保税区(保税港区)1家,已成为全国开放载体最为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苏州工业园区的“高大上、白富美”视觉震撼强劲,百度创业中心、硅谷PNP等一批创新孵化器落户,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9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4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49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
产业新旧承接战略清晰。昆山原本以生产传统笔记本电脑著称,但产能逐步向重庆等地转移后,迅速抓住智能手机普及的契机,去年智能手机产量3008万台,出口100亿美元,今年可望突破5000万台,迅速填补了笔记本电脑产能转移产生的缺口。在产业结构升级上,昆山集中力量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此作为继光电产业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已设立并实际运作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投贷联动基金,目前已初成气候,哈工大机器人、日本川崎、瑞士HOCOMA、德国徕斯等200多家机器人企业已落户昆山。
苏南政府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角色其实相当“弱势”。苏南地区某些地方也曾有过零地价吸引投资的时代,但时至今日,苏南政策优惠比不上中西部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价格高于中西部地区,其招商引资的成功关键靠的是良好的亲商服务。无锡提出,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解决问题、树信于民,这一点也在跟我们座谈的苏州图森激光公司总裁那里得到印证,他们十余年来只找过科技局申报项目,工商税务部门的负责人根本不认识。
苏南政府强势介入建园区、招大商、造大企。苏南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的市场化水平不能以政府作用的强弱作为标准。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地方政府强势作用不能限制市场的充分作用。关键是政府的强力着力在哪个方面,政府“有形之手”在哪里伸手。建园区,中央政府助力,苏南政府以地方经济“经纪人”面貌出现,搭建了两大赫赫有名的平台,一是苏州工业园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二是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利用台资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的昆山国家级开发区板块本是昆山人自费开发,做大后得到国家承认,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试验区。招大商,通过一个个龙头型企业的入驻,吸引了大批成长型中小企业纷至沓来补链、强链,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如苏州极力打造的三大新兴产业,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已聚集企业350多家、生物医药产业已聚集企业700多家;云计算已聚集企业600多家,目标是在“十三五”末实现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造大企,江阴市先后制定并实施《关于推进全市资本运作工作的意见》《关于创新企业科技资本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新三板”挂牌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在企业上市不同阶段给予规费减免、改制咨询、现金奖励等优惠,并把企业上市工作纳入镇(区)考核范围。目前全市上市公司达36家,总市值突破2000亿元,均居全国县区首位。
苏南政府以强劲的集体经济和财政实力推进社会发展。苏南强势推进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其传统,该地以集体企业起家,村集体抽取部分企业利润用于办村养老院、道路等基础设施。2015年无锡全市村年均集体收入超过700万元,以笔者这次所见的华西村为甚,其成就有人评价为政企合一和集体主义的胜利。苏南地区各级政府依靠其较为雄厚的政府财力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在城乡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公共产品。自2003年起,苏州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三大并轨”为重点的制度探索。无锡围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推进电力设施网、路桥通达网、公共交通网、有线宽带网、信息服务网、饮水安全网、污水处理网“七网”的城乡大接轨、大贯通。
作者为浙江省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