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麒敏
后巴黎时代中国的低碳发展
柴麒敏
可以预见,增长方式、能源系统和消费模式的低碳转型将引发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和新的就业机会。需要凝聚共识、落实行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发展模式,共同分享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市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92年至2008年的探索、准备和基本建制阶段,这个阶段的政策主要以“无悔减排”的节能目标为主,伴随着“巴厘路线图”进程开启和国内工作的起步,新的工作体制得以建立,此时的市场机制主要是项目层、收益性的、单向的国际交易;二是2009年至2015年的过渡、培育和战略决策阶段,这个阶段的政策正式过渡到以碳强度、能源强度并重的结构减排目标为主的体系,伴随着“德班平台”进程开启和国内试点的需要,国家中长期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部署得以开展,决策支撑体系更为完善,碳强度、非化石能源占比、碳汇、峰值时间等多重新目标正式提出,此时的市场机制主要是探索性的、自下而上的、基于配额的地方试点创新。随着2015年《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实施进入日程,中国当前正步入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实施和市场建设的第三阶段,宏观政策施力点将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将出现拐点、低碳能源投资将超过传统能源,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以增长转型、能源转型、消费转型为主的低碳革命进入提速增效阶段。
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各国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系列原则和要求采取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行动。本轮新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从2007年“巴厘路线图”经过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滑铁卢”、到2011年转轨“德班平台”到最终巴黎气候大会已经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时间。这八年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逐步确立了以“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s)为主的、自下而上的、体现共同行动、区别责任的方式来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和全球周期性盘点制度的提出基本确立了全球2度温控(努力争取控制在1.5度温升)、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下各国自主、序贯参与减缓和适应行动的模式,《协定》第六款述及即将建立的自愿性的跨国转移市场和联合国下的集中市场机制给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市场合作乃至低碳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机遇。
巴黎气候大会最终通过的包括全体缔约方共同参与的《巴黎协定》等成果标志着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开始。习近平主席亲赴巴黎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同样也标志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实施正式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已经走过了24年,这24年中,世情和国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政府也着手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正规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发展改革委归口管理、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智库机构有力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步将应对气候变化放在了发展和外交大局中更为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到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尺度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目标。目前已有177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17个国家批准了《巴黎协定》,而中国正在履行国内法律程序,争取在今年杭州G20峰会前批准通过该协定。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国家绿色化战略的主动作为。
推动经济低碳转型,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大幅提高经济效率,经济和碳排放每年脱钩4%。按照文件中2005-2030年下降60%-65%的目标,中国碳强度下降率将连续25年保持年均3.6%-4.1%,这一提质增效的速度在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降幅总体上比美国(2.3%-3.0%)、欧盟(2.3%-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1.7%-2.1%)以及全球平均(0.3%-1.0%)都要大得多。
加快能源低碳转型,以极大力度部署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消费1吨非化石能源。如果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降至2%-3%、总量控制在65亿吨标煤,那么按照文件目标占比20%的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就将达到13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增量预计将占全球增量总和的1/3以上。
提升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生态服务能力,每年把树种满1个北京。中国是目前少数提出量化碳汇目标的国家,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将增加约4500万公顷,相当于25个北京市或接近2个英国的国土面积。
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到峰值。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达到峰值时人均GDP水平约为1万美元(2005年不变价),而美国和欧盟达到峰值时的人均水平已经分别超过4万美元和2万美元(2005年不变价),届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约为8.6吨左右,而美国、德国和英国达峰时的人均水平超过19.5吨、14.1吨和11.3吨,可以说中国通过努力将实现比发达国家阶段更早、水平更低的排放峰值,真正走上新型的、可持续的绿标模式。
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行动可以推动创新、提高经济增长并带来诸如可持续发展、增强能源安全、改善公共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广泛效益,倒逼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从而让每个百分点的GDP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和生态质量。
有效增加绿色供给,每年新增低碳投资1.6万亿元。预计2005年到2030年,低碳发展领域累计投资将突破41万亿元,其中能效产业累计投资约15.2万亿元,低碳能源产业累计投资约25.7万亿元,风电和太阳能累计投资约11.3万亿元,低碳产业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以上,对GDP的贡献率将超过16%,成为国民经济真正的支柱行业。
有效推动绿色创新,每年新增低碳就业300万人。一些新兴的职业、部门和企业正在被创造出来,如碳金融、碳核查、碳资管、能源互联网、气候大数据等。预计到2030年,仅上述两大低碳发展领域的就业规模就将达到6300万人,更多的就业岗位将出现在对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和升级中。
有效构建绿色制度,协同减少大气污染80%。峰值的实现将大大有助于改善我国空气质量,2030年SO2、NOX及PM2.5的排放相应可以比2010年下降79%、78%和83%。低碳发展还有可能带来大众消费模式的改变,减少人们活动的碳足迹,提高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态文化,形成新的绿色社会秩序。
“十三五”阶段是我国低碳发展的转型培育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同时明确提出“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经初步核算,2015年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约为64.2亿吨、18.5亿吨和8.2亿吨,占比分别为能源消费排放的69.0%、19.9%和8.9%;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约为35.5亿吨、20.9亿吨、9.0亿吨(不含工艺过程排放)和14.7亿吨,占比分别达到能源消费排放的38.2%、22.5%、9.7%和15.8%。上述重点部门和行业的控排工作举足轻重,结合下阶段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新常态下“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的实施,如何有效地推动这些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并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二五”期间已经陆续启动了两批共42个试点省市,试点省市均已明确提出峰值目标或正在研究提出峰值目标,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青岛、吉林、苏州、镇江、宁波、温州、南平、济源等城市明确提出了在202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已经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出要将中国低碳试点城市扩展至100个,并将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二五”期间还组织开展低碳工业园区(首批55家)、低碳社区、低碳城镇(首批8家)试点,“十三五”这些试点将进一步深化,逐步变“盆景”为“风景”、从试点建成示范,同时大胆尝试推动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在“十三五”阶段探索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低碳发展模式和政策机制。
在此阶段我国的低碳发展还应主动配合环境治理和经济转型的相关工作,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遏制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逐步减少煤炭消费,低碳发展还要发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关键作用,率先在重点区域、重点部门和行业实施总量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经济转向中高速发展的契机,用双控目标倒逼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改革,树立新的经济发展政绩观和绿色增长理念,基本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机制,有效发挥其低碳资源配置、绿色价值流通、有效降低气候治理成本的市场功能,力争在“十三五”我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能取得坚实的初步成果。
纵观全球,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战略选择,中国实施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既是顺应全球发展转型的潮流,也是推动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中国通过努力将有可能实现比发达国家阶段更早、水平更低的排放峰值,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为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清华大学现代管理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