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

2016-02-12 17:45:57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台州对策建议

李 华

(台州市统计局,浙江台州318000)



台州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

李华

(台州市统计局,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浙江台州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占GDP比重、结构、从业人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和营业收入等发展状况指标,使用SWOT方法分析探讨了台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最后从政府层面和产业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台州;对策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台州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如何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和进步,是台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国内外理论界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性服务业除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中间投入性、知识性、创新性、产业关联性和地理集聚性。

根据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综合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及特征,本文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六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范畴。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比重比较

1.从纵向比较,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2009年,台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415.02亿元,2014年增至738.74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09年为20.3%,除2012年回落之外,之后几年基本保持平稳上升态势,2014年提高至21.8%。考虑价格因素,2010-2014年五年除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9%低于GDP增速(7.3%)外,其余四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GDP增速。

2.从横向比较,台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同期水平,增加值增速亦低于全省同期水平。2009年至2014年六年间,台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全省差距最大年份为2012年(低3.5个百分点),差距最小的年份为2014年(低2.1个百分点),其余年份差距基本维持在2.1个百分点至3.5个百分点之间。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台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除2012年比全省低4.9个百分点、2013年与全省持平外,其余年份基本低0.7个百分点以内。

(二)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比较

1.从纵向比较,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有所下滑。本文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业两个行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而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四个行业划分到新兴服务业之中。从2014年与2009年比较来看,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2014年比2009年提高0.9个百分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2014年比2009年下降0.9个百分点。

2.从横向比较,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大程度落后于全省同期水平。2009年到2014年六年间,浙江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最低年份为2014年(54.9%),最高年份为2012年(56.7%)。台州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与全省差距最大的年份为2012年,比全省低8.0个百分点,差距最小的年份为2010年,比全省低4.2个百分点。

(三)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较

1.从纵向比较,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比重总体上升。2009年,台州生产性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为60.1万人,至2014年已增加到67.17万人,共增加7.07万人,每年平均增加1.41万人。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为15.9%,之后总体趋势处于上升通道,2014年为16.7%,五年共上升0.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16个百分点。

2.从横向比较,台州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高于全省同期水平。2009年,台州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比全省高出1.4个百分点,到2014年,比重比全省仅高出0.5个百分点,差值呈总体缩小趋势。

(四)台州重点发展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比较

1.金融服务业单位数占全省比例最高,信息服务业占比最低。台州金融服务业企业(不含证券业)单位数为77家,占全省比例为9.9%,居全省第五位。金融服务业是五个行业中与行业单位数最多市差距最小的行业。信息服务业单位数为7家,占全省比例仅为1.0%,居全省第九位。第三方物流、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行业单位数分别为32家、108家和41家,均居全省第六位。

2.户均营业收入规模较小。从第三方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五大行业看,各行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皆低于单位数比重。除研发设计户均营业收入居全省第三位外,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和商务服务行业户均营业收入分别居全省第六位、第六位、第八位和第十位。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Strength)

1.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2014年,台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0%,超过第二产业比重(46.6%),仅次于杭州(55.2%)、温州(50.1%)、金华(48.7%)和舟山(48.2%),是全省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的五个地市之一。三产比重提高既是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带动,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

2.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截至2014年底,全省10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中,台州有10个,居全省第四。其中,台州市金融服务集聚区是浙江省仅有的两家金融类集聚区之一,在2014年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中排名第九位。从上文比较也可以看出,台州金融业单位数达77家,居全省第五位,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和绍兴,在数量上具有相对优势。

3.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越小,专业化分工越深化,越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2000年到2014年台州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从2000年的25.7%下降到2014年的20.3%。台州专业化分工程度加深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新兴行业出现并使经营更加专业化,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

(二)发展劣势(Weakness)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规模偏小,比重偏低。二是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除金融服务业外,其他行业单位数较少,户均营业收入偏低。

2.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台州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缺乏市场运作的经验,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普遍较低,表现为:服务领域较为狭小,服务品种少,本地化现象明显,服务成本高,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3.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偏低。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2009年至2013年,台州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在8.2%至10.8%之间波动,同期,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重在9.9%至13.7%之间,与全省相比比重偏低。

4.对外贸易程度有待提升。对外贸易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息息相关。对外开放程度一般用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率(对外贸易比率)来衡量。2014年,台州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40.0%,居全省第七位,比比率最高的宁波(84.5%)低44.5个百分点,有待提升的空间较大。

(三)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政策引导和支持。2015年浙江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重点推进11个市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建设,依托各类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金融、科技、信息、商务、节能环保等一批重点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2.市场需求潜力较大。台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以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长江三角洲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该地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一直较大,同时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都给台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市场。

3.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容、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等,客观上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物质条件,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集聚及产生集聚效应。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的出台和“一都三城”战略的提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此,相关的批发、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行业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这对台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个重要契机。

(四)发展威胁(Threats)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强城市的挤出效应。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具有可分离性,可以独立于制造业企业所在地而进行,台州周边的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某些行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对台州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有分流作用,抑制了当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外流。目前台州企业外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企业搬迁到宁波、上海等地;二是企业销售人员和业务仍旧在台州,但在宁波、上海等地注册了新的企业,把销售发票开到了外地。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完善四项保障措施

1.构建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加大政策优惠和支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简化市场准入秩序,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2.打造发展的良好税收环境。一是在税率设计上,对重点生产性服务行业实施税收优惠。二是允许制造业企业在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性服务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抵扣进项税额,以鼓励这些服务项目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编制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研究制订和组织实施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行动计划,以制造业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础。

4.设立发展的专项引导基金。一是设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二是设立制造业企业服务剥离发展引导基

金,重点扶持制造业企业服务活动外置。

(二)产业层面:坚持五个重点发展

1.整合提升物流业规模质量。一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以头门港、大麦屿港口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港口物流,借鉴发展保税物流。二是加强运输网络和物流节点建设,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多式联运。三是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快递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及服务延伸,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提升物流体系综合实力。

2.进一步突破发展金融业。一是围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金融产品和还款方式创新,优化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小微金融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寻求央行和银监会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创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进一步打响台州小微金融服务的品牌。三是有序开展民间融资管理创新试点,努力争取使台州成为全国民间投资改革创新示范区。

3.大力提升信息服务业。在发展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台州信息服务业可扬长补短,进行差异化发展、协作性发展。一是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定制生产、定制服务等模式创新发展,力争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上有所突破。二是以嵌入式软件为重点发展软件产业,拓宽应用领域,推进信息化服务业的融合。

4.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一是积极谋划台州科技城建设,使台州科技城成为台州科技创新、资源、人才、服务集聚的高地。二是着力发挥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台州市科技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力度,进一步建设好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型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5.快速推进商务服务业。一是重视发展以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为主的服务业,形成种类齐全、分布集中、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框架。二是对商务服务企业给予比高技术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因为商务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催化效应、倍增效应。

(责任编辑:施越霞)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台州对策建议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能源(2018年5期)2018-06-15 08:56:00
台州远洲墅
金色年华(2017年11期)2017-07-18 11:08:41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对外经贸(2016年9期)2016-12-13 04:47:30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对外经贸(2016年8期)2016-12-13 03:42:45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39:4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
天津市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