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勤 王兴美
学校对培养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促进研究
徐彩勤王兴美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初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中学阶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成年后乃至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学生的身体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学校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期为学校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从而增强学生体质,进一步增进学生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中学生;身体素质;兴趣;学校
多年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体育活动不足是主要原因。不充足的体育活动不仅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更侵蚀着我们的运动潜能,为社会带来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促进体育活动水平提高,增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为了推动学校体育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也不断推出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把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纳入未来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必须认识到,青少年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体质的增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和义不容辞的任务。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主要从体育运动兴趣的角度出发,探讨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兴趣方面的关键作用,以期为学校有效地促进中学生体育活动水平,增强学生体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可以促使人们为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保持清晰的感知、形成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并能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出对参与其中的强烈欲望。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养成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信念的重要阶段。因此,有效地培养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活动水平的,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中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健康意识的养成,体质健康的促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活动水平,需要找到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关键因素,从而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激发出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就社会文化环境、学校体育教育以及家庭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1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行为和意识总是受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体育运动兴趣的产生与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重文轻武则更是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现阶段,受教育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特别是受着“高考定终身”等观念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更关注的是升学率。中学生的文化课程比较多,在学习上更是寸秒寸金,寸秒必争。唯恐浪费一点点时间,力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中,因此,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呆在教室里看书,而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1.2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三个方面。青少年在学校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受学校体育教育观念、学校体育教育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协调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以发展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体育的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家庭体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几乎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长远而持久的影响。父母的体育观念是往往形成孩子将来对待体育的意识雏形。父母的体育行为、体育锻炼习惯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学校作为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中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明确,学生体质下降,虽然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找寻更好的方法,做最大的努力,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1正确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最本质的目的。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首先,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参与体育锻炼,贵在坚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同时,体育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如接力跑项目,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都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中完成的,从而对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参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明确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运动兴趣的前提与基础。
2.2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学校体育课程的最本位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学校作为学生经常生活的场所,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学校体育的发展总是差强人意,正如如今很多同学所说的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等等诸现象。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2.1就是体育教师观念的改变,体育教学无论怎么改革, 体育教师都应以体育技术教学为核心。当然, 体育课离不开体育技术教学, 如果没有了技术教学, 体育课也就会随之消失。然而, 过分地强调技术教学, 都把学生当作运动员来培养, 把体育课变成运动技术课和身体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却是有违体育教学的目的的。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带动学生积极的体育参与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加入游戏教学,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通过某种游戏技能的表现,激发众人的情绪,给个人和他人带来欢乐,起到社会休闲娱乐的作用。
2.2.2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体育教师是不仅是体育劳动,更是脑力劳动。其工作对象比较多,学生的活动空间广。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整个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实践者,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上好体育课,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好的体育课,是具有魔力的,对学生的运动参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好的体育课,就是既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促进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即做中学,乐中学。真正的快乐学习体育技能,锻炼身体。
2.2.3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体育教学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体育与健康课,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虽然经过多次的修改, 但从教学内容来看, 似乎改革的力度并不大, 基本上还是没能突破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几大块。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 除了教学难度有一定的变化以外, 教学内容几乎一成不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与运动负荷。同时应注意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增加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只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中的个体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方式上,学校体育教学多年来都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没有真正成为主体。体育课堂的教学程序是几十年不变的三段式教学, 即开始与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过于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 过多的约束限制, 只能导致学生越来越厌倦上体育课, 进而影响他们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的组织上,要求体育教师立足于体育实践课程的实质,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灵活的加以运用,不断地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既能唤起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技术学习的求知欲,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是传授式教学,一是系统教学法。传授式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被动的学,难以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系统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学习的系统性。注重系统性地传授技术动作。但如果把这种训练运动员的方法用于体育教学中, 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体育教学应该是互动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2.2.4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竞赛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同时课外体育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课余体育训练则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一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课余体育活动既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坚韧意志,使其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真谛的需要,也是使兴趣上升到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而课余体育竞赛则以竞赛的方式赋予体育运动竞技性,娱乐性、趣味性。课余体育竞赛多以学校运动会的方式加以展现。
无论是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课余运动训练,亦还是课余体育竞赛,不断发挥其真正地价值,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学校体育发展不断努力的方向。
2.3注重家庭体育的作用
家庭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家庭中的体育是人们实现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其次,家庭体育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而且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发源地和支撑点。最后终身体育不仅包括着人的整个一生都要参加体育活动,它还蕴含着应该使家庭、社会、学校的体育紧密联系起来。
良好家庭体育的开展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学校和社会也应为之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亲子体育活动,在家长交流会时向家长传授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家长,学校亦使家长明确,体育运动是青少年紧张学习的调节器。体育运动不仅仅包括学校体育,他可以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体育运动是关乎健康的重要保障。高考或许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体育运动则决定其生活的质量。家庭对体育的支持程度往往影响青少年体育态度与兴趣的培养。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中,也应该注重家庭体育观念的培养。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主要转折时期,也是体育兴趣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初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体育意识的形成受其自身身体条件、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兴趣。旨在为学校体育激发青少年体育热情、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柴娇.进20年国内外体育兴趣学习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4(6).
[2] 钟波.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翟向阳.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J].体育世界.2006(3).
[3] 杨建奎.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
[4] 周川.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S5).
[5] 王灿.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6).
[7] 冯明洪.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赤字(上中旬).2014(15).
.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03.032
徐彩勤(1972- ),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中学高级教师,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
王兴美(1989-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